二戰後期,蘇聯和美軍在歐洲戰場屢次獲得大勝,在諾曼底登陸之後,美軍和蘇軍同時向德國本土發起了進攻,在兩軍夾擊之下德國首都柏林被攻陷,希特勒也在地堡中飲彈自盡,只剩下日軍在繼續頑強抵抗。
盟軍的優勢
從中途島海戰之後,盟軍就基本掌握了太平洋海域的絕對制空權和制海權,日軍在島嶼上被美軍分割殲滅,尤其是在戰爭後期,日軍因為補給不足經常發生被餓死的情況。
那麼為什麼盟軍不趁機向日軍本土發起進攻,而是由美軍直接投下兩顆原子彈逼迫日軍投降呢?
其實日軍當時雖然孤軍作戰,但是依舊沒有放棄的想法,甚至還想著保持已有的戰果跟盟軍談條件。日軍更是在本土布置了大量的兵力,想出了各種手段來保護本土。
防守密不透風
當時在日本本土還有40個師團負責保衛本土,這四十個師團都是裝備精良的乙種師團,而且日軍還在繼續籌備25個師團,總兵力可以達到400萬人左右,這還不包括在軍國主義思想影響下的平民敢死隊。
這些敢死隊雖然武器簡陋,但是他們卻懷著必死的決心想要用一命換一命的方式來阻止盟軍進攻,甚至有人提出感染自己人來換取盟軍傷亡的想法,這樣恐怖的主意雖然在最後被否決,但是難保在關鍵時刻不被使用。
損耗太大
其次就是物資和人員損耗太大,盟軍雖然在數年的太平洋戰爭中累積了豐富的登陸作戰經驗,但同時也不知道這樣做的損耗會有多大,經過盟軍保守估計,想要佔領日本本土至少還要犧牲百萬盟軍士兵的性命,這還是在日軍不使用非常規武器的前提下。
當時很多盟軍已經飽受戰爭摧殘,如果再出現傷亡慘重的情況,很可能會再次影響世界格局,所以在經過縝密的考慮之後,美軍決定動用兩顆原子彈來解決日本本土的軍隊,而蘇軍則負責掃平在東北的70萬關東軍。
資源貧瘠沒有價值
最後就是日本本土太過貧瘠,日本的資源十分稀缺,這是他們發動侵略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戰鬥中本土有限的資源早就被消耗殆盡,盟軍就算佔領日本本土也沒有辦法收穫資源,所以在日本投降之後美軍一度想要讓中國接管日本,但是最後卻被蔣介石拒絕。
後來隨著冷戰的爆發,日本的特殊地理位置才發揮出了作用,所以受到了美國的扶助。也正是因為這樣,日本才再度崛起。
小結
出於這三個方面的考慮,盟軍並沒有對日本本土發起攻擊,不願意再去觸碰日軍脆弱的底線,而是用更直截了當的方式促使日本投降,在盟軍投下原子彈之前曾經數次勸降,可是日軍卻覺得自己已經將本土守得像鐵桶一樣,所以絲毫不在意盟軍的警告,為此他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不少人認為日軍抽調了這麼多兵力在太平洋和中國作戰,本土一定十分空虛,但其實真實的情況並不是這樣,日軍軍部曾向天皇保證過,不讓本土受到任何形式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