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國軍已經有20個基本整訓完成的“調整師”,這一類部隊在民間俗稱為是德械師。
其實調整師的裝備並不太“德械”,它沒有部分朋友想象得那麼武裝齊全。但是反過來說,作為當時中央軍集中力量打造的精銳部隊,它的武器配置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也的確是第一流的存在。
以南口戰役時的中央軍第13軍89師為例,全師參戰兵力有12000餘人,師直屬有炮兵營、工兵營、通訊營、戰防炮連、騎兵連、輜重連、特務連、衛生隊。下轄2個步兵旅,每個旅有20毫米小炮連1個。
每個步兵旅下轄2個步兵團,主要裝備有6門82毫米迫擊炮、6挺高射機槍、12挺重機槍、81挺輕機槍。步兵營有重機槍和迫擊炮,步兵連的輕機槍則裝備到步兵班,每個班一挺機槍。
步槍兵全部裝備中正式步槍,全師有4000多支步槍,均配刺刀,另有大刀1017把。此外還有駁殼槍532支、其他手槍126支。
這樣的兵力和武器配置,跟國內的其他軍隊相比,顯然是要強更多的。而且在1937年全面抗戰剛開始時,這一類的中央軍精銳部隊往往有比較充足的彈藥供應。
據第89師在南口戰役中所報的彈藥消耗,該部在作戰期間消耗步槍彈837073發、輕機槍彈1135813發、重機槍彈698845發、鋼芯彈130405發、曳光彈3600發、自來得手槍彈42482發、勃朗寧手槍彈1710發、左輪手槍彈2697發、訊號槍彈3232發,以上彈藥合計達到了2855857發。
280多萬發子彈的消耗相當於什麼呢?相當於當時八路軍129師全師彈藥量的28倍,相當於1940年時八路軍上百個團打了三個月的百團大戰彈藥消耗量的兩倍有餘。
換句話說,中央軍89師在南口戰役的20來天時間中的彈藥消耗,可以打兩個百團大戰,此外還能有些富餘。
而且,上述消耗的子彈還不是89師擁有的全部子彈,戰役結束後該師各類子彈還剩下60多萬發。因此,不得不說,全面抗戰初期中央軍的精銳部隊在子彈方面的保障還是相當得力的。
談到這裡,大家就會問了,既然我們一個師的子彈消耗都要到這個程度了,南口戰役參戰部隊不止一個師,那麼我們的火力是不是也佔優呢?
很遺憾,儘管子彈消耗很大,但是在火力方面還是很難佔到優勢。
因為日軍的子彈消耗雖然相對少些,但是日軍投入了相當規模的炮兵部隊和裝甲部隊,還有航空兵的戰機參戰。
以我們後人的視角看,當時日軍投入戰鬥的火炮、坦克、飛機的數量和效能似乎不值一提,但是國軍這邊剛開始跟這種諸兵種協同軍隊去作戰,它是極為不適應的。
比如日軍的飛機,其數量並不一定有多少,實際殺傷力也未必有多大,但是卻能給沒怎麼見過飛機的守軍造成不小的麻煩。一旦出現了慌亂,不僅僅是徒耗彈藥,也會造成防禦體系的波動,這就很不利於防禦了。
還有日軍的炮兵部隊,它的體系比較齊全,炮兵訓練也很充分。我國軍隊在此前很少有與近代化炮兵作戰的經驗,對於遠端炮火的打擊往往缺乏防備,很多以為沒事的集結地遭到轟炸,損失往往很大。
另外就是我們的陣地構築最初都比較簡單,偏於主要兵力和火器集中在一線的那種,由於比較明顯,就容易遭到集火射擊,經常在短時間內就損失不小。
上述這些情況一方面是訓練不紮實所致的,當然這種不紮實的背景其實是受時代性所侷限的,畢竟絕大多數部隊之前也沒跟日本人交過手不是。但是另一方面來說,也跟不注重對日作戰戰術研究有關。
在長城抗戰和淞滬抗戰中,中國軍隊已經有部隊跟日軍交手過了,參戰部隊是有一定對日作戰經驗和心得的。
以13軍部隊而言,該部雖未與日軍有過交手,但兄弟部隊的第2師、25師等部是參加過長城抗戰的。13軍後來開至綏遠時,也是作為傅作義第35軍後備部隊的,傅作義的部隊也有長城抗戰經驗,如果要是注重學習的話,不至於對日軍完全陌生,相應的戰術也可以總結出一二。
但比較遺憾的是,真正的經驗總結往往都是交手後才由自己切身體會到的。89師在南口戰役中之所以子彈消耗那麼大,實際效果卻不太理想的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子彈是無效消耗。
打個比方,當時部隊佈防時,但凡是看見日軍往往就是全線開火,步槍、輕重機槍輪番猛射,而全然不顧日軍到底來了多少,射擊距離是否過遠等等。
按照日軍當時的作戰習慣,它一開始的攻擊都是少數尖兵的試探性動作,守軍火力全開不僅徒耗了大量子彈,更直接暴露了火力點的位置。而且暴露之後,還不及時轉移,這就麻煩大了。
然後日軍的遠端炮火和平射炮火接下來就直接打擊守軍的重要火力點,然後再發起步兵衝擊。
這時候守軍的重要火力點被摧毀不少,陣地動搖,眼看著日軍步兵衝上來了,守軍往往還是在較遠距離開火。
如此三番兩復,實際沒有殺傷多少日軍,倒使得彈藥消耗不少,陣地上的重要火力點也損失過大。待日軍大規模進攻開始後,就不容易守得住。
89師戰後總結防守缺點的時候便提到了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缺乏炮空軍之威力,故處處處於被動地位;
第二:師屬炮兵射程太近,發射速度遲緩,兼之技術不良,故射擊效力殊小;
第三:各兵種教育裝備均為遜色;
第四:陣地配備不縱深,工事亦不堅固,每一高地僅佔領山頂及其稜線,對於山麓、山腹及高地反斜面未能儘量使用;
第五:輕重機槍射擊不準確,發現目標多用連續放射,不特浪費彈藥,且易被敵炮火毀壞;
第六:掩蔽偽裝既不巧妙又確實易被敵機發現;
第七:射擊軍紀不良,尚有在黑夜風雨交加之時妄行射擊,致引起全線之盲從,使敵輕視;
第八:重兵器之陣地變換不迅速……
從短短20天作戰時間,包括前哨戰、作戰間歇期,即消耗子彈280多萬發來看,89師所總結射擊方面的不良倒是寫得很實在。
吃了虧之後,必然要進行戰術調整,89師並非遊雜武裝和民團,它也是可以快速總結經驗的。所以後面跟第5師團部隊交手時,所部戰術轉變的特點就開始顯現出來了。
據日軍第5師團第41聯隊第3大隊總結湯部射擊水平時,曾有這樣的評語:
輕重機槍均相當優良,尤其輕機槍機能良好,未曾目擊發生過故障。訓練相當徹底,自動火器陣地變換頻繁,且在我火力壓制射擊時均在稜線後方待機,壓制終了立即開始射擊等等,不容輕侮,受其中距離以上狙擊時甚多。戰法多采極度分散之據點式防禦,各據點相互構成巧妙的側防體系,唯偽裝欠周。
日軍最先上來的部隊是獨立混成第11旅團,第5師團部隊是後來上來的,因此它的戰術總結乍一看跟89師自己總結的情況就發生了衝突。
這主要是因為第5師團趕上的是後面的戰鬥,守軍已經進行了一定戰術調整了(也有前面新兵傷亡大,後面是老兵骨幹撐著的因素)。但是就整個戰役週期來看,還是要總結整體的情況。
因為前後期的情況不一樣,所以在南口戰役的後期,日軍在正面陣地上雖然也不斷推進,但是推進得比較困難。因此後來日軍是將主要兵力投入到了西南方向,從這裡接連突破第4師和援軍晉綏軍的防禦,直插南口守軍後方要地懷來。再加上張家口方向的作戰也已失敗,故而在這邊防禦的守軍只能是大踏步後撤了。
這場戰役現在人們提得不多,但實際上這是七七事變之後,中日兩軍在華北戰場上規模比較大的一仗。而且在南口陣地上,雙方還是實打實的交鋒。日軍沒有想到守軍的防禦這麼堅決,實際突破南口的時間也比它們原估計得要長,代價也更大些。
從我們這邊來說,原估計南口方向不會投入這麼多部隊,但實際是中央軍、晉綏軍都開來了不少。由於在作戰中缺乏對日作戰經驗,因此犧牲很大,彈藥消耗也不少,但也給了日軍一定的打擊,遲滯了其進攻速度。
在南口戰役中,我們會發現正確的戰術使用很關鍵,參戰部隊在調整前後的作戰效果就完全不同,但可惜的是很多部隊在尚未調整前就損失掉了,他們原本是可以發揮更重要作用的。
所以第89師在南口戰役後的戰後教訓,我們也可以來看看,就不難理解當時參戰部隊的所思所想了。
南口戰役結束後,89師的戰後教訓一共總結了17條,絕大部分都是強調射擊紀律和陣地、兵力配置方面的。
如第1條即強調,各級軍官需加緊戰術及重兵器之使用,言外之意是軍官戰術水平不高,尤其對重兵器的理解及使用能力欠佳。
第2條強調要重視射擊紀律,第5條具體強調重兵器不能發射過早、步機槍要在三四百公尺內射擊、重機槍如無深橫光的多數目標,要在兩百公尺內射擊。
第9條強調敵戰車來攻,使用步機槍射擊收效甚微;第10條強調嚴禁步槍射擊敵機,以免浪費彈藥,暴露位置。
以上是射擊方面的要點,另外還強調要多做偽裝、兵力配置前輕後重等等。
這樣的作戰經驗是有一定成效的,所以我們就會發現到抗戰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後,中日雙方的戰損比相較於最開始時就好看了一些。
不過由於之前老兵損失過大,武器裝備和彈藥的損耗也過大,戰爭進行的時間越長後續的補給就越困難。此時縱然是有所經驗了,但人員和武器裝備水平卻又趕不上最開始的情況了,這就會導致後面的仗也很難打。
所以正所謂未雨綢繆,對於主要作戰對手的認識和戰術研究應該及早進行,國軍若是能及早總結對日軍作戰的經驗並推廣到未參戰的那些部隊,到後來真打起來時,自己的損失就會小很多而戰果則要大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