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新知 第 170 期
本期導讀:
日本戰犯 從對抗到反思過錯
蘇聯 從態度曖昧到大量支援
國內 從火力不足到軍事改革
— 配合本期節目閱讀文章 —
01 日本戰犯 接受改造
本期是《長津湖》系列真正的最終章。繼續講抗美援朝前幾次戰役對國內外的影響。
關於日本,還有一個點就是被我國關押的日本戰犯,在抗美援朝前後對接受改造的態度出現了極大的變化。
當時有一部分日本戰犯是被關押在我們的撫順戰犯管理所進行改造。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面對改造的態度非常糟糕,甚至公然對抗,就是因為他們在抗日戰爭覺得輸得不服氣,認為二戰日軍是輸給了美國和蘇聯。所以當1950年我們開始抗美援朝的時候,不少日本戰俘起先抱著看好戲的心態。因為他們二戰在太平洋戰場被美軍狠揍,他們覺得自己都弄不過的美軍,尤其是像陸戰一師這樣的精銳部隊,你們中國軍隊怎麼可能打得過呢?但是當我們在第二次戰役,在清川江和長津湖全面把美軍打退到38線以南之後,這些日本戰犯的態度有了非常大的改變,誠心誠意的接受改造,開始反思自己侵華的戰爭罪行,對中方的戰犯管教人員態度也變得謙遜起來。
另外,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的偉大勝利,是讓日本人大為觸動的。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曾編過一本叫《朝鮮戰爭》的著作,詳盡記錄了朝鮮戰爭整個過程。其中有一章叫《中國軍隊的勇敢戰鬥精神和堅韌性》,是這麼寫的:
“中國軍隊在美軍完全掌握了制空權的情況之下,雖然苦於缺乏裝備、彈藥、食品和防寒用具等,但仍忍耐一切艱難困苦,忠實地執行命令,默默地行動與戰鬥……中國軍隊的這種勇敢戰鬥精神和堅韌性,到底來源於什麼呢?那大概不單純是強制和命令。可能是因為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帝國主義的憎惡,堅信現在進行的這次戰爭是‘正義戰爭’,這些都滲透到了中國軍隊官兵的心靈深處和骨髓之中。”
說實話日本人的總結分析還是很到位很細緻,正是因為他們看到我們抗美援朝打得這麼有血性之後,對中國的態度也大有轉變。
02 蘇聯態度 前後轉變
接下來說說蘇聯。
如果說抗美援朝戰爭使得美國和日本成為同盟關係,那麼相應的,這場戰爭就使得中國和蘇聯鞏固了盟友關係。
說實話,在我軍入朝作戰,打出軍威之前,蘇聯方面對中國的態度也有些曖昧,甚至並不完全信任。從現在解密的一些材料來看,有這樣一種主流認知,在1950年朝鮮開啟這場統一半島的戰爭之前,金日成是跟斯大林有了充分的彙報和溝通,並取得了蘇聯方面的支援。但對中國政府,蘇聯和朝鮮方面都沒有和盤托出、全面交代這個計劃。這可能直接導致偉人在朝鮮戰爭初期並不清楚朝鮮軍事行動的細節,他是在比較被動的情況下作出兵援朝決策的。所以這件事情也說明,在出兵援朝之前,蘇聯對我們是缺乏信任,甚至還有幾分提防之心。
像武器裝備的援助,雖然答應了中國提供援助,但是真正執行起來效率並不高;另外像為我軍入朝提供空中掩護的事,蘇聯方面是反反覆覆的變。但是三次戰役打完之後,蘇聯方面看到了中國志願軍的軍事素養和戰鬥精神,看到了新中國強大的凝聚力,態度急速轉變,開始積極的提供裝備,更主動的幫助中國。
像1951年上半年第三次戰役以後,蘇聯方面的裝備就比較大批次的運到了,我軍開始大規模換裝,終於開始用上了統一制式、彈藥補給相對充沛的蘇制武器。雖然蘇聯給了不少自己正在逐步淘汰的二戰中的武器,順便賺了不少錢,但客觀來講畢竟幫助我們初步完成了軍隊的現代化。另外像中國空軍的建立,蘇聯方面也給了非常大的支援。
蘇聯透過抗美援朝,認識到了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性,所以對我們的支援和援助不僅僅在軍事上,而是在方方面面。像美國對我們進行政治經濟封鎖的時候,蘇聯成了我們在五十年代最重要的國際盟友和貿易伙伴,並且對我們進行了大量技術支援。
非常有代表性的成果就是著名的“156工程”,就是我們在1953-1957第一個五年計劃週期,蘇聯援助和支援的156個工業專案。“156工程”可以說是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化基礎,幫助我們從零開始初步建立了工業體系。實際上156計劃這156項當中,有絕大部分都是在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之後才商定的,這也反映出蘇聯對中國態度積極的轉變。
03 軍事改革 配炮兵組空軍
說完了抗美援朝這個“立國之戰”在國際上的影響,再來說說在中國內部的改變。
首先就是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極大增強。彭德懷元帥說抗美援朝標誌著“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然後就是我們邊打邊建,當然也透過剛才講到了蘇聯的支援,初步建立起了現代化工業體系,逐步向一個工業國家邁進。
當然更重要是我們的軍事改革。正因為在朝鮮戰場的前三次戰役,我們和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有了直接交手的機會,充分看到了我軍在戰術靈活、作風頑強上的優良傳統,也看到了現代戰爭應該怎麼打,清晰的認識了自己在後勤補給、立體作戰和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所以,抗美援朝戰爭,是倒逼新中國軍事改革和軍事現代化的重要契機。
軍事上的改革,首先就是後勤保障。九兵團在長津湖嚴重的凍餓減員讓中央也大受震動。在當時有限的條件下,我們迅速的在後勤上加大投入,尤其是組建了大規模的運輸隊伍,並且在朝鮮北部修建公路網,這樣即便聯合國軍炸斷一條路,我們還有其他路線可以保障運輸。除了運輸能力的加強,國內的老百姓也在志願軍英勇作戰的感召下,開足馬力生產軍需,甚至舉國上下全民炒麵,為志願軍提供口糧。這樣到了1951年的冬天,也就是朝鮮戰場第二個冬天,美軍居然發現我志願軍比他們更早穿上了禦寒的冬衣,這讓美國大為震動,確實也體現我們在後勤上有了極大的提升。
軍事上第二個改變,就是前幾次戰役,我們吃了美軍強大炮火的虧。這讓炮火配置很薄弱的志願軍大受啟發,甚至可以說有了一種“火力不足恐懼症”的心病。所以我們軍事現代化改革有一個重要方向就是發展炮兵,給陸軍大量配置火炮。朝鮮戰爭結束二十多年後,到70年代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我們當時有了四五十個滿編炮兵團。跟越南一打起來都是密集的炮火準備,幾十萬發炮彈就這麼打出去,當時有個統計數字是越軍90%的傷亡都源於我們的炮擊,這個就是“火力不足恐懼症”之後,極力發展炮兵的結果。實際上到今天,我們的炮兵部隊和步炮協同都是極為強大的。
然後當然就是空軍的建立,中國空軍實際上就是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邊打邊建立起來的。入朝作戰之前,我們空軍幾乎沒有基礎,但是到1953年朝鮮戰場停戰的時候,我們空軍已經有大約3000架作戰飛機這樣的規模。用美國人的話來說,“朝鮮戰爭讓中國突然擁有了世界第三的一支空軍部隊。”實際上抗美援朝戰爭越往後,聯合國軍的空中優勢就變得越小了。就是因為中蘇兩國空軍的反制,著名的“米格走廊”可能大家都聽說過。
還有就是隨著大量從蘇聯訂購的武器開始逐步裝備我軍,我軍也採用輪戰的方式讓不同的部隊輪流進入朝鮮戰場,邊打邊建,邊打邊換裝,實際上是完成了初步的裝備現代化改革。
總體來說,抗美援朝革新了我軍的軍事理念,同時也完成了一波現代化改革。透過實戰,成為了一支現代化的軍事力量。
04 國軍將領 思想轉變
最後關於這幾次戰役對國內的影響,再說一點有意思的。就是在功德林的國民黨戰俘,態度大為轉變。解放之後在北京功德林關押的都是國民黨的高階將領。志願軍入朝作戰的訊息一傳來,這裡頭不少人起先是嗤之以鼻,認為我軍是以卵擊石。因為國民黨部隊不少都是美械,甚至是美國顧問幫助訓練的,所以國軍將領非常瞭解美軍強大的戰鬥力。但是我軍取得重大戰略勝利之後,這些功德林裡關押的國軍將領知道了志願軍的表現,真的就徹底服了,很多人思想上有了重大轉變。
像杜聿明就感慨“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確實站起來了。”結果這些曾經的國民黨高階將領,紛紛主動請纓,以各種方式為抗美援朝出力。像杜聿明、楊伯濤等等,這些指揮過美械部隊,接受過美軍訓練和援助的將軍都開始為我志願軍獻計獻策,甚至寫了一本叫《美軍戰術研究》的材料上交。這對我們研究美軍的打法非常有幫助。
杜聿明
其他沒有這麼高文化水平或者沒有接觸過美械部隊的將領,也都加入了炒麵大軍,為志願軍炒麵。據說功德林的這些國軍將領,炒麵炒得都還特別好。像楊伯濤將軍還為此寫過詩,分享其中幾句:“只緣此身罪待改,心逐米粒到戰場。千杓萬鏟渾意倦,大同江畔報敵殲!”
總而言之,抗美援朝戰爭的確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極端困難的局面下,和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交手,創造了很多軍事史上的奇蹟。這一仗也徹底改變了中國積貧積弱的形象,創造和平發展的重要契機。長津湖戰役是其中特別悲壯,也應該永遠被銘記的篇章。
好,這個系列到這裡就全部講完,關於抗美援朝其他的故事,將來擇機再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