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從古至今,志同道合的人總能一路相隨,或許是心中總有那麼一份默契,亦或許是志氣相投。1947年初夏,劉伯承與鄧小平剛剛完成了魯西南戰役,二人終於可以在百忙之中歇息一會兒,調整一下緊繃的神經。即使在簡陋的村落院子裡也感覺格外的輕鬆。
然而就在此時,一封千百里加急的密報讓這輕鬆的氛圍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這封電報與以往不同的是,它的頁面上清晰的標註了三個大寫的字母A,代表著最高等級的軍事機密,並且十分緊急,刻不容緩。劉伯承和鄧小平二人接過3A級的密報後思慮忡忡,面色凝重,這秘報上的簡短文字背後,乃是一個意想不到的艱鉅任務。為了不走漏風聲,二人立刻點燃燭火將此密報燃燒為灰燼。
扭轉局面的戰略計劃
在國共兩黨內戰的全國大面積正式爆發之前,偉大領袖毛主席為改變戰爭局勢,化被動為主動,制定了一系列的作戰計劃和行動路線,劉伯承鄧小平二人接到的密報上的指示,正是這一系列作戰計劃中的重要一環。那麼此封密報為什麼要如此急迫緊急呢?因為這是一場巨大而驚險的軍事行動,劉伯承和鄧小平雖然立即響應了上級的指令,已做好準備迎接戰爭。但這個計劃在當時也引來了不少革命同志的阻攔和反對。
這次的軍事行動就是著名的千里挺進大別山,大別山之所以遭到很多同志的反對,是因為大別山是國民黨反動派蔣介石的重要領地,而且距離南京非常的近,國民黨怎麼可能允許敵人進入自己的核心領地呢?肯定會引來敵人的大力圍剿和反抗。
粟裕以及彭德懷等領導人認為此舉極其危險,幾乎很難進行下去。首先國民黨軍隊一直有美國的支援,軍事武器先進槍炮彈藥充足,而且人數甚多,另外前進到大別山途中要經過艱險的河流山地,環境惡劣,地勢險要,實在是難上加難。
雖然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和聲音,毛主席仍然堅持要將隊伍領進大別山,這可能就是一代偉人的軟體,具有前瞻性和未來性,那麼如此看似不可能的艱鉅任務,是如何讓鄧小平和劉伯承下定決心的呢?
毛主席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將獨立自主權放到劉伯承和鄧小平的手裡。毛主席考慮到此次軍事活動的艱難性和特殊性,提前預料到了行軍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情況,如果事事都要請示批准,那麼肯定來不及傳達,就被敵人堵截了。因此他把決定權放到了鄧小平和劉伯承二人的手中,完全信任劉伯承鄧小平二人的魄力。
千里挺進大別山
此行雖險,但也是基於當時的國共內戰局勢作出的不得已的決定。國民黨野心勃勃,不肯答應和平協議,一心想獨自稱霸,有了美國的支援,國民黨反動派尤其狂妄。轟炸機,陸地坦克,海上軍艦的亮相,讓多數人覺得國民黨勝券在握,海陸空武器裝備全面覆蓋。
我軍一直處於被動狀態,多次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和追捕,因此經過領導人商討決議,一定要改變戰略計劃,變被動為主動,化守為攻,不再受國民黨反動派的欺壓和控制。
挺進國民黨反動派的核心腹地,還有一個間接的主要目的,那就是引起雙方的戰火,將戰場向國民黨的巢穴引進,改變之前的戰爭局勢,發起正面挑戰。毛主席之所以毫不猶豫地將自主決定權放任給鄧小平和劉伯承,是因為這兩個將領擁有充足的領兵經驗,軍事才能高超成熟,智勇雙全,值得信賴,而且二人關係很友好,能夠緊密配合,他們是此次行動的最佳人選。
確定好作戰方針之後,鄧小平和劉伯承立即召開會議,將行軍路線和攻守方案詳細落實。期間鄧小平和劉伯承都聽到過將士們的議論,但他們以軍令如山這簡短而不可阻擋的四個字回覆了他們。沒錯,作為一名軍人,聽從上級命令是雷打不動的職責,不管前方是怎樣的境遇,只管服從命令,完全信任上級指揮。
劉伯承和鄧小平鼓舞將士整頓隊伍之後,立即指揮軍隊出發。這個戰略計劃成功的關鍵在於行軍速度,如果半路遇到國民黨軍隊,要以跑代替打,抓緊一切時間趕路,停留時間越長就越危險。蔣介石得知共產黨的計劃之後,立即作出指示,命令國民黨軍隊無論用什麼辦法都要阻止共產黨的解放軍渡過黃河,就算開閘放水,水淹七軍也在所不辭。看來國民黨蔣介石對共產黨感到害怕,生怕共產黨奪取他的軍事要地,連開閘放水這種損害民傷的辦法都準備好了。
自然環境惡劣,敵人窮追不捨,從全面出擊以來,我軍連續遭到打擊,損失慘重。據當時的將士們回憶,途經的黃泛區,除了水就是沼澤地,貧瘠而荒涼,大家小心翼翼地走過沼澤,十分艱難,雙腳經常陷入泥濘當中,幸好人多力量大,相互幫忙,否則越陷越深。蔣介石看到共產黨軍隊意志力驚人,威脅和壓迫感越來越強烈,於是蔣介石挽起袖子,親自上前線指揮。
劉伯承的那句著名名言“狹路相逢勇者勝”正是在躍進大別山的途中說出來的。劉伯承鄧小平軍隊和國民黨軍隊在汝河相遇,雙方火力全開僵持不下。為增加行軍速度,減少被敵軍包圍的風險,劉伯承和鄧小平決定將隊伍分成三個部分,各自獨闢蹊徑,無論如何也要有共產黨的部隊進入大別山內部。
共產黨隊伍的速度和兵分三路的作戰計劃令蔣介石措手不及,他提前計劃好的突襲,都沒能成功圍堵共產黨的核心部隊。共產黨的軍隊早就趁機繞過關卡,當蔣介石發現其中的玄機後,早已為時過晚。
此次行動的影響力
關鍵時刻,兵行險招才能扭轉局面。進入大別山的劉伯承鄧小平隊伍引來了敵軍的圍堵,然而國民黨忘記了,山裡的險要地勢正是國民黨的劣勢,在山中進行戰鬥,共產黨可是擁有十足的經驗,再複雜的地形都不要緊。共產黨軍隊痛擊國民黨軍隊,成功在大別山站穩了腳步,把根據地建在了蔣介石的心腹之中。
這次的戰略成果讓全體人民對共產黨的實力刮目相看,這次的行動也改變了國共兩黨的戰略格局,共產黨不再以防禦為主,主動進攻國民黨腹地,全力奪取戰爭的勝利。這次的進攻成功緩解了中原地區的防守壓力,為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雖然在挺進大別山的過程中,我軍損失了很多兵力,但此次戰略的成功是解放戰爭史上的奇蹟,顯示出了共產黨的不平凡思想力量和軍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