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地區曾有一名老農,在農村隱姓埋名多年,跟別人相處時,也沒有表現出什麼特殊之處。村裡人一直覺得,他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沒有刻意關注過他的事情。
1973年,江蘇郵電局的一位局長,在百忙之中特別抽出時間,親自拜訪這位老農。
直到此時老農的兒子才知道,自己的父親身份不簡單。老農民叫孫明芝,前來探望他的郵電局領導,名叫張廣才,兩人曾是並肩作戰的戰友。
他們的傳奇故事,可以追溯到戰爭時期。孫明芝出生在戰亂時期,小時候因為生活艱難,受盡了舊時代的剝削。
為了保家衛國,孫明芝21歲參軍入伍,跟隨解放軍部隊陸續轉戰濟南,淮海和上海等地。
在接連不斷的戰鬥中,孫明芝多次立功,獲得了組織領導的重用,肩負了更多重要的工作。
1950年,朝鮮戰爭轟然爆發,熱血勇敢的孫明芝,為了保家衛國抗擊美軍,主動報名參加志願軍,毅然決然地去了朝鮮戰場。
那時候,朝鮮的局勢非常危險,裝備精良的美軍,聯合其他國家的軍隊,在朝鮮戰場上肆意妄為,經常動用轟炸機,對我們的志願軍進行狂轟亂炸。
在這次慘烈的戰鬥中,我們的志願軍,因為空中力量薄弱,承受了巨大的損失,每次戰鬥爆發都會出現大量的人員傷亡。
本應該迅速送到前線的物資補給,也因為美軍的肆意轟炸,遲遲沒有辦法送到前線。
前線的戰士們,只能咬牙堅持,靠毅力和鬥志與惡劣的客觀條件做鬥爭,拼盡全力爭取戰爭的勝利。
組織領導知道前線的戰士都特別不容易,為了儘快削弱美軍的空中力量,志願軍總部組建了高射機槍連,想要透過地面射擊,摧毀敵軍的空中力量。
孫明芝因為槍法精準,被選入機槍連,成了一名對空戰士。這支部隊剛成立時,戰士們都很有鬥志,希望儘快立功,為前線的戰友,爭取有利條件。
令人遺憾的是,這支部隊建立了一段時間後,並沒有迅速打掉敵人的轟炸機。
孫明芝對此特別失望,經過仔細分析和研究,他無奈地發現,高射機槍連之所以沒有及時將敵人的空軍戰機打下來,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敵人的飛機速度很快,很難捕捉它們的位置。第二,我們的武器裝備相對落後,子彈的射程極其有限,沒有辦法對敵軍發動遠端進攻。
為了解決這兩個痛點問題,孫明芝苦苦思索了許久,最後他透過觀察發現,敵人進行轟炸時,經常俯衝下來。
這時候,子彈的射程剛好可以捕捉到敵軍戰機,只需要提前預判敵軍的位置,就能靠著精準的槍法,對敵軍的飛行員和飛機造成干擾,甚至是將其徹底擊潰。
為印證自己的想法,孫明芝冒著被敵軍轟炸的巨大風險,來到了最危險的地方。
很快,敵軍的轟炸機迅速趕來,對地面持續進行轟炸。埋伏已久的孫明芝,咬牙盯緊目標,鎖定好位置後迅速開槍。
頃刻間,孫明芝的子彈就打了出去。不久之後,敵軍飛機猛然翻轉,在空中歪歪扭扭盤旋了一陣,一頭栽倒在地上,整個飛機迅速爆炸,乘坐在飛機上的敵軍飛行員,因為這次變故,狼狽不已地丟掉了性命。
孫明芝也靠著這個成就,成為了志願軍部隊中首個用高射機槍打落敵軍戰機的功臣。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裡,孫明芝靠著同樣的方式,又連續擊落了兩架敵軍偵察機和一架噴氣式飛機,為我軍的前線戰鬥,爭取到了很多優勢。
因為這些驚人的成就,孫明芝被志願軍領導授予了特等功臣的榮譽,還獲得了二級射擊英雄的稱號。
後來,兵團司令宋時輪將軍在頒獎慶功會上,親自握住孫明芝的手,對他感謝說,打得真好,打出了我們的國威和軍威。
可是身為戰鬥功臣的孫明芝,卻沒有一直留在部隊發展。他在戰爭時期,五次身受重傷,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留下了非常嚴重的後遺症。
戰爭結束之後,他因為傷勢過重,遲遲沒有辦法恢復。後來,孫明芝因不願給國家添麻煩,轉業到了一個公司當職員。
努力奮鬥了一段時間,孫明芝因為一次手術,耽誤了很多工作,身體狀況急轉直下。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工作,孫明芝決定退隱回家,以農民的身份,支援家鄉的基礎建設。
回到家鄉後,孫明芝把自己的軍功榮譽全部收了起來,沒有跟子女說過自己在戰場上的輝煌事蹟。村裡人也不太清楚孫明芝的事情,一直把他當成尋常百姓看待。
1973年,孫明芝的老戰友張廣才,親自來到孫明芝的家鄉探望,跟他說了很多推心置腹的話。
兒子孫維才回家時,意外看到身為領導的張廣才,心裡非常納悶,不知道自己的父親為何會跟縣裡領導有關係。
詢問後,他驚訝地發現,自己的父親,居然是個功勳卓著的功臣。
得知這個結果後,孫維才特別激動,下定決心一定要向父親學習,將來做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棟樑之材。
其實,需要向孫明芝老人學習的人,不光是他的兒子孫維才,其他的人也需要學習這種艱苦樸素,勇於戰鬥的奉獻精神。
孫明芝的事蹟曝光之後,感動了不少人。大家都對他的英雄事蹟特別敬佩,有些志願者甚至主動來到孫明芝老人家裡,詢問他有沒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助。
如果他有需要的話,大家可以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他解決一些問題。
孫明芝老人對志願者的熱心幫助非常感激,但是他沒有藉著這個機會提出任何要求。而是非常認真地對大家解釋說,自己的生活其實挺好,不需要大家特別照顧。
如果大家真有想法的話,可以幫助一些更有需要的人,希望大家把愛心傳遞下去,讓更多的人過上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