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自己家的衛生間,心裡都有一股無名火在往上翻湧。在心底裡,已經罵了給我家貼磚的老頭無數次,但更多的,是對自己的自責——為什麼我沒有早點提出我的要求?為什麼在他耍賴反駁我的時候我沒有讓他立刻走人?
下面我就詳細清點一下,衛生間瓷磚給我留下的五大坑。
地壓牆
衛生間牆地面都是瓷磚,於是在牆角的位置就有一個選擇題:是牆磚在上,還是地磚在上呢?
先說最優選項:牆壓地(牆磚在上)!看看我們房間裡的瓷磚,都是牆面上的踢腳線,壓著地面上的瓷磚。牆壓地的好處,主要有兩個:
第一是好看,不管是牆壓地還是地壓牆,在牆地磚之間都會有一道縫。但是牆壓地的時候,這道縫是朝向側面的,低著頭看的時候根本看不見。地壓牆的時候,這是個朝天縫,稍微一低頭就看到了。
第二是朝天縫容易積水,對於衛生間來說,不僅僅是積水,各種汙垢、灰塵都會聚集在裡面。時間久了,縫隙裡又髒又臭,還容易發黴。
但對於工人來說,牆壓地的施工要比地壓牆麻煩很多。因為衛生間是先貼牆磚再貼地磚(先貼地磚的話很耽誤工期),想要牆壓地,就必須在貼牆磚時提前預留下最下面一排不貼。這需要提前做好尺寸的計算,而且最後貼這一排牆磚的時候,因為地面不是平的,所以一定會涉及到很多切割工作。
牆地面對縫
牆面瓷磚的寬度一般是600mm,地面磚的邊長一般是300mm。正常來說,一塊牆面磚對應著兩塊地面磚,牆磚的縫隙也應該對準地磚的縫隙。
不過很多時候不行:牆磚涉及到一些切割,而且地磚縫的尺寸和牆磚縫的尺寸是不同的(牆面瓷磚是溼貼,地面瓷磚是幹貼。溼貼的形變大,所以需要預留更大的瓷磚縫)。
說白了,還是計算。貼磚前,必須提前規劃好每一個瓷磚的位置。施工過程中,對瓷磚縫的控制必須足夠精確。滿足了這兩點,才能保證牆磚和地磚的縫隙正好對齊。如果沒有這麼高的技術,或者懶得這樣做,就只能做出下面這種凌亂的效果了。
地面坡度方向
我家做了乾溼分離,幹區和溼區各安裝了一個地漏。但衛生間地面的坡度卻只有一個——溼區地漏是房間最低點,幹區地漏剛好在坡度的中央。
乍一看起來似乎沒問題,但真正使用起來就發現了,幹區地漏基本上就是一個擺設。因為它附近的地勢沒有起伏,地漏的位置也不是最低點。積水根本不會在這裡停留,而是從它身邊經過,流向溼區地漏。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以乾溼分離隔斷為界限,在幹區和溼區分別做兩個方向的洩水破。每一個區域,各自向自己區域內的地漏排水,才能充分發揮兩個地漏的作用,把排水效率提到最高。
擋水條的安裝時間
做乾溼分離,一定不能缺了地面擋水條。但是地面擋水條的安裝,也是有要求的。我家選擇的擋水條,是最正經的石材擋水條。但使用起來卻覺得沒那麼正經——擋水效果差強人意。
事後我才知道,原來是我家的安裝有問題。正確的擋水條安裝做法,應該是嵌在瓷磚裡面。在安裝瓷磚的時候,像貼瓷磚一樣把擋水條貼在地上,就像下面這樣。
但我家的擋水條,卻是最後用膠水粘在地面上的。這種做法簡單,不會因為擋水條而影響到地面瓷磚的施工。但是地面是斜的,擋水條貼在上面一方面是不牢固,另一方面無法完全與瓷磚接觸,需要用膠水把漏洞堵住。
這樣的做法,在使用幾年,膠水脫落後,就會出現漏水的問題。而且使用中也要時刻小心,儘量不要踩踏擋水條。因為它是粘上的,時刻有脫落的縫隙(現在我家的就有一點晃動了)。
門口防水範圍
衛生間的防水工程,一般也是由瓷磚施工工人完成的。原本以為防水劑會很貴,但沒想到一個衛生間只用了四五百塊錢。到最後防水劑沒用完,還扔掉了一小桶。
當時其實我想到了:為什麼不把剩下的這點防水劑刷在門口呢?結果工人立刻翻了臉,說從來沒這樣做過,刷在門口完全沒有用,於是就把剩餘的防水劑給我扔進垃圾桶了。
結果入住不到一年,衛生間門口的牆面就開始爆皮了。諮詢了幾個維修工人,都說是門口防水沒做好的緣故。水順著瓷磚下面的水泥層,滲到了房間內。接觸到乳膠漆牆面,就出現了這些問題。
避免這種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門口做防水。範圍不需要太大,1㎡左右足夠。只要保證衛生間裡的水不會流出來,就萬事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