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24日,淞滬戰場,由於反攻上海大場失敗,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並且退守出發陣地,為了堵塞戰線缺口,陳誠調動預備隊趕赴大場防線,第18師接到命令後便奔赴前線,那時候的中國軍隊完全在憑藉著血肉之軀抵抗日軍,人命就像是劈柴,一點點地填進了戰爭熔爐。
第18師和日軍鏖戰一日,陣地還是丟了,師長朱耀華自覺無顏面對將士和國人,自殺了,時年49歲。
朱耀華,湖南長沙人,早年入湘軍,參加過辛亥武昌起義,歷任排、連、團、旅長等職,是上海戰事爆發以來第一位在戰場殉國的中國師長。
而在之前的蘊藻浜佈防的是中國軍隊第8師,隸屬胡宗南第1軍,在前線頂了20天,最後撤下來的時候只剩下了700人。
師長陶峙嶽之前滿腹牢騷:“雖然長期受著老蔣指揮,卻老是遭到排斥和歧視,除發給僅夠維持官兵生活的薪餉外,從來不補充武器裝備,任其自生自滅一般。這支部隊開到上海戰場時,使用的還是二十年代的漢陽槍以及各色雜牌槍支,根本沒有重武器。這樣一支劣勢裝備的部隊,要與擁有海軍優勢、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敵軍交鋒,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沒錯,別看第8師歸胡宗南指揮,妥妥的也是雜牌軍,和18師一樣,這支部隊也是湘軍部隊。
當時在淞滬戰場的湘軍部隊有多少?我統計了一下,總共10個師,還有兩個沒到淞滬戰場,按照1937年各師的編成,帶湖南血統的部隊總共12個師。
這些部隊有個共同的名字:湘軍。
誕生在巨人陰影下的後輩湘軍
湘軍歷史上很有名,但是那是前清時候的事情了,至於到了辛亥革命以後,湘軍始終不是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並且分成了很多派別。
在北伐時期最初的8個軍裡,就有三個是湘軍部隊,分別是譚延闓第2軍,程潛第6軍,唐生智第8軍,不光如此,在湖南,還有打著聯省自治旗號的本土湘軍,這些都不是獨立的政治派系。
如果從辛亥革命開始算的話,那麼湖南在清末時只有一支新軍部隊,番號是第25混成協,下轄49、50標,外加各類兵種,總共4900人。另外還有5個巡防營13000人。
這支部隊透過北上支援武昌革命軍,很快就擴充套件成5個師2個旅,這些部隊不用記,知道有個數就行了,反正沒過多久就要被裁了,但是有一個人必須得記住,就是趙恆惕。
這個人在湖南軍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先明確一點,這人是舊桂軍,但是是湖南人,南北議和以後從南京回廣西路過湖南的時候被當時湖南督軍譚延闓給扣下了,說湖南現在在裁兵,你幫我看看場子,別出了亂子。
所以趙恆惕就這麼留在了湖南,開始一段他在湖南軍界的故事,不過那是幾年以後,他後來跟著譚延闓一起下野了。
當時湖南部隊是什麼樣的呢?部隊全被裁了。
留下了外來的趙旅,還有湘西原來的那些巡防營以及各路部隊大概兩萬人的部隊,基本上就是沒啥番號了。
所以在二次革命的時候,這些部隊組成了湖南討袁軍,差不多5個師吧,很多都是原來混成協的老兵組成,同樣,這些部隊也沒有正式的番號。
二次革命失敗後,譚延闓下野,袁世凱派部隊進駐湖南,部隊又沒了。
這時候湖南基本上部隊都沒有根子,前前後後成立了兩次基本上都玩了一個底掉,民國初年的湘軍沒有什麼很好的傳承,打一次散一次,這個和川軍等部隊完全是兩回事,比如川軍幾乎完全是舊軍隊改過來的,湘軍就不一樣了,一不小心,就散攤了。
程潛與譚延闓的軍權之爭
1915年護國戰爭爆發,程潛組建湖南護國軍,程潛把部隊發展成三個旅,這裡面還有譚延闓的事情,譚延闓之前不是下野了嘛,但是這時候出來居中調停,把趙恆惕等人都搬出來了,意思是這些人改編在湖南的北洋軍部隊,用來鉗制北洋軍在湖南的大佬湯薌銘,隨後,老湯也是下野了。
譚延闓的資歷要比程潛老,經過一段難以描述的扯皮,終於譚延闓上位,程潛被北方主持工作的段祺瑞扶持上臺,成為湖南督軍。那時候的省領導不叫省主席,叫省長,負責行政工作,軍事一把手叫督軍。
這時候的湘軍除了程潛留下的護國軍外,就是湯薌銘的北洋軍改編的"湖南護國第一軍",還有各種層出不窮的小規模雜牌軍,三五百人到上千人不等,都是什麼獨立團,獨立軍之類的自封番號。
然後編遣方案是這樣的:在1916年的7月,湖南護國第一軍改編為兩個師,其中第2師師長趙恆惕,後來進入湖南打仗的北洋軍改為第3師,程潛之前的那支部隊改編為第4師。
但是這個只是臨時的編遣,到了8月以及9月,第3和第4兩個師被裁撤,編入第1師和第2師,然後第2師改為第1師,第1師改為第2師,其他地方民軍編為守備部隊,全省兩個師加上35個營的守備部隊。
這事其實就是在玩弄權術,排除異己,第3師和第4師本來就和他沒半毛錢的關係,前面兩個師的主官是他介紹過來改編部隊的,所以這個心機可見一斑。
本來程潛功勞最大,結果被譚延闓把果實給順了,程潛很鬱悶,離開了湖南。
而且為啥要把趙恆惕拿出來放在第1師啊,別忘了他曾經幫譚延闓看過場子,老熟人了。
這裡面最大的手筆就是培植趙恆惕,所以在日後譚延闓第三次督湘的時候,就是依靠趙恆惕。不過成也趙恆惕,敗也趙恆惕,最後他是譚延闓離開湖南的掘墓人。
這次整軍留下的禍患無窮,逐步發展成為倒譚力量。
北方的段祺瑞肯定是要換掉譚延闓的,因為畢竟不是自己人,所以在1917年8月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內弟派過來當湖南督軍,讓譚延闓當省長。
這個時候,北洋軍再次進入湖南。
譚延闓看不下去,準備武力對抗,但是沒人管這事,這全敗於譚延闓之前下的臭棋,所以一切還沒開始就這麼結束了,9月3日,譚延闓離開了湖南。
隨即1917年的7月護法戰爭爆發,趙恆惕的部隊宣佈“護法”,這時候程潛作為光桿司令來到湖南,和趙恆惕走到一起,湖南本來就只有兩個師,這裡面他佔了一個,第2師支援北洋軍,部隊打的還算可以,在桂系陸榮廷的支援下,連長沙都佔領了,湖南戰場段祺瑞算是丟了,所以這時候北洋政府也使用了一個計策,就是再次讓譚延闓出山,用來離間湘桂。
其實中國也有南北戰爭,而且打了好幾年,這裡面在湖南的南軍主要就是舊桂系的部隊,名字叫做桂粵湘聯軍,譚延闓不想上任湖南督軍,所以北洋政府派了張敬堯。
打打停停,湖南作為兩廣通向華中的要道,始終都是一個燙手的山芋,為什麼湖南人在近代比較出名,很大程度上還是起到了南北一個橋樑作用,往西,就是四川重慶,反正一直是個挺重要的地方,那麼人自然也是跟著出名了,所以湖南在這個時候政局也是非常的亂。
1918年6月譚延闓再次來到了湖南,南方護法政府任命他為湖南督軍,雙方準備議和,這裡面非常的扯皮,有時間再說,就說他和程潛非常的不對付,程潛手裡有湘軍實權。
因為程潛算是外來戶,又是廣東政府的人,雖然他是湖南人,但是總有點外地人的意思,所以他一合計,就把程潛給擠走了,譚延闓宣佈趙恆惕為湘軍總司令。
這裡面除了湘軍本來的兩個師,還有一些雜牌部隊,比如湘西有個自稱靖國軍湖南第一軍以及什麼湘西護國軍之類的部隊,最後都被趙恆惕給整編了。
我之前的文章裡寫過,這時候何鍵之前還在趙恆惕的部隊裡當連長,最後變成了游擊隊長,最後他的部隊還成功引起了程潛的注意,他成了遊擊司令。
緊接著湘軍北上進攻張敬堯,這才在1920年最終控制了湖南全部,我真的不想寫這裡面的過程,因為真的是相當的複雜,這裡面還有北洋軍吳佩孚和北洋湖南督軍張敬堯的不對付。
這裡算是一個湘軍很重要的節點,湖南省內湘軍就此開始形成了自己的一股勢力,但是後面還是會分裂,不過是北伐時候的事情了。
湘軍最終成三大派系
趙恆惕肯定是不會讓譚延闓來做大的,為啥,因為他本人才是實力派,譚延闓手裡面沒有兵,並且,他站著湖南省長和督軍的位置,這讓老趙就很不爽。
所以趙恆惕就聯絡程潛把譚延闓給趕下去了。
此時湖南只有趙恆惕的一個師,全省的各類雜牌部隊編為湖南陸軍12個區司令部,這裡面有相當的中級軍官在以後都能露面,這裡面說一下湖南的軍隊為啥這麼有意思,這時候湖南在玩聯省自治,也就是說,湖南把自己當成了一個聯邦省份,每個區差不多是1個旅的意思。
但是這個部隊不久就被趙恆惕改編了,全省部隊改為兩個師加九個混成旅,其中還把程潛派系的人都給換掉了。
這裡面有一部分是譚延闓的勢力,後來在1923年,譚延闓帶著這一部分人和老趙打了一仗,沒結果。這支部隊隨後跟著譚延闓回了廣東,成了後來北伐軍第2軍的一部分,這支湘軍被稱為譚派湘軍,北伐時為第2軍。
而程潛在北伐時候的第6軍,是在他最後一次回廣東後,由廣東警衛軍、建國攻鄂軍、建國潮梅軍好幾支部隊組成的,以湖南人為主,後來被老蔣徹底地吞併,部隊解散,所以程系湘軍不復存在,寧漢分裂的時候,程潛支援武漢方面,所以第6軍被老蔣包圍繳械,然而程潛不久重建第6軍,可是在老蔣復職以後,程潛在1928年5月21日被扣留在漢口,第6軍陷入了內鬥,各部隊自行脫離建制,8月15日,最後一批第6軍部隊在各軍閥部隊的爭搶中解散,程系湘軍從此不復存在。
在北伐前,趙恆惕一家獨大,手下部隊改為四個師,分別是賀耀祖,劉鍘、葉開鑫、唐生智。
再往後就很清楚了,唐生智兼併其中的一部分部隊(看我之前的文章唐生智脾氣又臭又硬,曾是北伐巨頭,解放前見老蔣:我來給他送終),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軍,賀耀祖的部隊在北伐中被改編為第40軍,葉開鑫的部隊被編為第44軍。
一直到抗戰前的各類番號及湘軍部隊過往
往後再順:唐派湘軍分化為第8軍(李品仙),第12軍(葉琪),17軍(周斕)、第35軍(何鍵),第36軍(劉興)。
在唐生智被桂系幹掉後,這部分湘軍就剩下了:19師(師長何鍵),52師葉琪(後來先投桂後投蔣,該番號沒了),53師劉興(一直跟著唐生智)。新編21師,原第8軍一部,後來投靠老蔣,編成23師。新編22師,由葉琪一部編成,後改為77師。
在何鍵逐漸重掌湖南大權之後,所部被編為第4路軍(含28軍),下轄15、16、19、新編31師,其中前兩個師的番號是在桂系被打殘後用的原桂系番號。這支部隊後來逐漸又增加新編11師(1936年縮編為獨立第6旅)、新編32師(後縮編獨立32旅,再變為63師)、新編34師,隨後再擴充62、63(獨立第7旅變新編32師)兩師。
譚派湘軍改為第18師,師長魯滌平(副師長張輝瓚),50師,師長譚道源。這部分湘軍的番號是第5軍(後來被撤),變為第9路軍,還是這兩個師,隨後變為22軍,師不變。在後來18師師長張輝瓚被俘後,23師師長朱耀華擔任18師師長並重建該師。獨立36旅,18師殘部組成。李蘊珩獨立第9旅改為53師(番號從第4路軍拿出),隨後改為第16軍,轄53師。另外有一部分譚派湘軍改為第46師。
賀耀祖第40軍改編為第8師,隨後改編為第37軍,下轄第8師,第24師,這個第24師特別說一下,師長許克祥,後來投了老蔣,部隊從一個團編成第24師,是原來何鍵派系,與第8師生生捏一起組成40軍。
葉開鑫第44軍改為第8軍,轄52師(新番號),後來這個52師被陳誠吞併了,葉開鑫不是很開心,去當了參議,第52師被紅軍打的全軍覆沒。
到1937年,所有湘軍系統部隊為:
譚派湘軍:16軍,軍長李蘊珩(53師);22軍,軍長譚道源(18、50師);第46師,師長戴嗣夏;
何鍵湘軍:28軍,軍長陶廣(16、62師);70軍,軍長李覺(19師,暫編13旅);73軍,軍長王東原(15師);63師(第10集團軍直轄);
其他湘軍:37軍,軍長毛秉文(24師);50軍,湖南土雜武裝;76軍,軍長陶峙嶽(8師);第77師,師長羅霖。
總共12個師,獨立旅我就不算了,算來算去的太麻煩,第50軍下面沒有啥部隊,番號比較嚇人,就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