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大學裡,有一位“洋教授”,她在學校裡任職半個多世紀,從“金髮碧眼”的美人變成“白髮蒼蒼”的老太太,成為了學校裡的傳奇人物。
這位“洋教授”出生於美國,跟隨著丈夫來到中國後,開啟了異國他鄉的新生活。後來經過周總理的批示,她如願獲得了中國的綠卡,說著一口流利的河南話,成為一名地道的中國人。
如今她的子女相繼定居美國,她卻捨不得離開這片居住了大半輩子的國家,她說她想和自己的丈夫一樣,與這片土地同呼吸、共命運,她想要在這片土地上永遠生活下去。
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代學子們聽著她講的童話故事,跟著她徜徉在英語的海洋中,親切地稱她為‘滑稽美人’。
她的家中還有一面珍藏的五星紅旗,每逢國慶節都要掛在自己的家門口,平時的時候還時時擦拭,連自己的孩子都不讓觸碰。
那麼這名“洋教授”究竟是誰,她為什麼要來到中國,並在中國執教70年?在她執教期間,又有哪些令她記憶猶新的往事?
心生嚮往
1925年7月15日,雪莉·伍德出生於美國的阿肯色州,她的父親從事於政府的外交工作,是一位閱歷豐富的外交官,母親則是一位世界和平理事會成員,思想開明、見識廣博,有著一副新時代的傑出女性形象。
父母的勤奮給雪莉創造了十分優渥的家庭環境,雪莉不僅吃穿不愁,還擁有良好的教育資源。她的父母經常給雪莉講述一些名人故事,幫助雪莉尋找她的興趣愛好。到了雪莉入學的年齡,父母把她送到本地最好的學校就讀。
但是美好的童年生活十分短暫,在雪莉5歲時,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摧毀了這個溫馨的家庭。他們家經營的咖啡園破產倒閉,父母也沒了經濟收入,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家庭雖然陷入了貧苦之中,父母對雪莉的教育卻從未放鬆。雪莉在小學和中學時期,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文學方面,雪莉展現出了異於常人的天賦,她的作文寫得十分出彩,在學校裡也奪得許多獎項。
雪莉在16歲時,開始在底特律尋找兼職,幫助家庭緩解經濟的緊張局面。她先後當過保姆和清潔工,幫一些富人家庭照看孩子,後來還去工廠裡打工,只為了多賺一些工錢。
打工的生活固然辛苦,雪莉的學業卻始終沒有落下。她向密歇根州立大學農學院呈交申請,希望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學業。而雪莉在這裡,也將遇見一位改變她人生軌跡的“白馬王子”。
那時的雪莉只有19歲,她在學校裡結識了一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這個小夥子叫黃元波。黃元波是中國農業部派去美國的留學生,他有著滿腔的愛國熱情,平時的學習也甚是刻苦。
雪莉對這個小夥子很感興趣,黃元波可以說是雪莉見過的學習最認真、最刻苦的學生,也是雪莉從小到大第一個結識的中國朋友,兩人開始有意無意地尋找話題,互相瞭解。
雪莉對於中國是十分好奇和嚮往的,這份好奇來源於雪莉13歲時閱讀的《西行漫記》。這本《西行漫記》是雪莉父親的摯友斯諾贈予的,書中講述的是中國全面抗戰後的延安風貌,對於中國的現狀有比較客觀的描述。
雪莉仔細閱讀了這本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書籍,她對這個大洋彼岸的國家有了一個十分美好的初印象,中國發生的種種戰事更是時刻牽動著她的心。她經常詢問父親,向他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和延安人民的生活。
而黃元波這個中國青年,成為她瞭解中國的新的“突破口”。在和黃元波的聊天中,雪莉發現這個青年的愛國熱情和治學精神,更是遠超雪莉所結識的同齡人。
兩人聊到理想時,黃元波對雪莉說道:“我一定要認真完成學業,學成之後回到祖國報答國家,建設國家。”雖然黃元波的行事風格和說話十分古板,但是在雪莉眼裡,卻也十分可愛。
黃元波在平時的生活中常常給雪莉答疑解惑,雖然不會說一些俏皮話,但是也時常送花給雪莉,這讓雪莉對黃元波逐漸萌生愛意。而黃元波對這個外國女孩也十分中意,雪莉聰明伶俐,溫柔可人,而且黃元波留學美國,有這樣熱情的美國女孩來找她聊天也是十分罕見的。
二人的感情迅速升溫,兩情相悅使得他們迅速墜入愛河。1945年12月,二戰剛剛結束,又是聖誕節的第二天,整個美國都沉浸在歡慶的海洋中,兩人也在美國舉行了婚禮。婚禮並不隆重,一切從簡,對於這對相愛的年輕人來說,婚禮更具有紀念意義。
隨夫回國
1946年,黃元波向雪莉提出了兩人一起回到中國建設中國的想法,這是黃元波一直以來的想法。雪莉對於中國也心生嚮往之情,她在心中早就計劃了千百次。
雪莉立馬答應了黃元波的提議,她覺得自己跟隨丈夫回到中國,既滿足了自己前往中國的夢想,也是作為黃元波妻子的本分。
而雪莉的父母對於她的決定也持贊同態度,她的父母一生都在從事外交方面的工作,思想十分開放,對於國家與民族的隔閡並不在意,對於中國也有一定的瞭解。更重要的是雪莉的母親認為這個女婿很有擔當,把雪莉交給女婿,她也十分放心。
兩人順利地坐上了前往中國的輪船,在踏上中國這片未知的大陸前,雪莉給自己想了一箇中文名字,她把自己的父姓“伍德”的第一個字諧音,改成了“吳”,給自己起名為“吳雪莉”。
兩人初到中國定居,那時候正值蔣介石撕毀停戰協議,發動全國性的內戰。夫妻二人為了遠離戰亂,同時獲取更好的治學資源,在短暫的休整之後,兩人動身前往西安。
蔣介石
黃元波夫婦很快就進入西安的西北農學院中任職,黃元波受聘為畜牧獸醫系的主任,而吳雪莉也受到邀請,成為外語系的副教授。
在西安這座千年古都,二人一直過著清苦的日子,但是他們很享受在農學院教書育人的過程。吳雪莉無怨無悔,一直陪在自己丈夫的身邊,日子難熬但是他們樂在其中,在這期間他們還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在來到中國後,吳雪莉還知道了丈夫的小秘密,黃元波和她相識時,在年齡上說了謊話。黃元波說自己29歲,但那時候的他已經三十五歲了,他怕自己的年齡會讓吳雪莉看不上他,只能撒謊掩蓋過去。
這事被吳雪莉發現後,她並沒有生氣,吳雪莉還調侃道:“原來他是怕娶不到才隱瞞了年齡,沒辦法,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唄。”
甜蜜的生活並不長久,中國動盪的局勢遠超他們的想象,1948年,農學院被迫停課,一家人只能四處輾轉,最後來到上海。黃元波去了南通大學擔任教授,吳雪莉只能四處尋職,找了一個商業機構當打字員。
新中國成立後,夫妻二人終於結束了心驚膽戰的生活,一切都在走上正軌。當時的黃元波擁有大量先進的科研成果,完全是可以離開中國,前往美國、歐洲等其他國家深造的。
但是黃元波毅然決定,留在百廢待興的中國,為中國的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黃光波相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力,他認為中國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吳雪莉知道丈夫是很愛他的祖國的,她深情地對黃元波點了點頭,決定和丈夫一直留在中國。
1949年9月,吳雪莉得知了五星紅旗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訊息,她十分激動,抱著自己的孩子趕往鐘鼓樓,擠進爭相購買國旗的人群之中。等待了三個小時之後,吳雪莉終於拿到了一面嶄新的五星紅旗。
這面五星紅旗十分具有紀念意義,回家的路上,吳雪莉非常興奮,她高舉著五星紅旗,朝著路人歡快地揮舞,吸引了許多路人羨慕的目光。10月1日,天才剛放亮,吳雪莉就早早起床,把這面五星紅旗掛在了自家的大門旁。
1950年,黃元波為了主持籌建一座生物製藥廠前往河南開封,吳雪莉一直追隨丈夫的腳步,也帶著孩子來到開封,此後,他們便一直生活在開封。當時的開封還都是一些平房,一眼望去就看不見幾棟高樓。
而河南大學在其他建築的襯托下,顯得宏偉而高大,可以說是開封最漂亮的建築之一。吳雪莉常常去河南大學裡遊覽,她尤其喜歡老校這種幽靜的學習環境,還能看到很多朝氣蓬勃、陽光向上的學生。
1957年,吳雪莉如願進入河南大學外語系,成為了一名外籍教師。那時候的外教老師少之又少,一時間吳雪莉也成了河南大學的明星人物。她的課時量很多,學生們也很喜歡這位外教老師。
為了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普通話都說不流利的吳雪莉竟然開始學說河南話。她經常在課餘時間跑到鄰居家閒聊,上到中國歷史下至雞毛蒜皮,吳雪莉無話不談,這一來二去,她在平時說話時還真有了河南味。
一個說話帶著河南味的外教老師,一下子成了河南大學學生的熱議的物件,加上吳雪莉的課堂氛圍好,講課質量高,許多學生都慕名而來。她在課堂上常常用外語講故事,讓學生扮演故事裡的角色,說英語臺詞,很多學生能在她的課堂上學有所獲。
在出任外教這段時間裡,吳雪莉還和丈夫遊覽了整個開封城,悠久厚重的河南文化,古都汴京的輝煌歷史,一切都讓這位美國女士感到新奇,感到大開眼界。
雖然在大學中的外教日子有滋有味,但是吳雪莉的生活並不富足,家中多了幾個孩子,補貼的糧食卻並不足以餵飽每個孩子。吳雪莉的美國老同學聽說了她的情況,給她寄來了一小桶白麵粉。
當時的吳雪莉一家吃的都是粗糧,白麵粉是難得一見的寶貝。為了讓這一桶麵粉物盡其用,吳雪莉突發奇想,做了箇中式烤麵包。
當時的很多家庭都喜歡烙餅,吳雪莉也跟著學會了這門手藝,她想把中式的烙餅和西式的麵包結合起來,在面裡放點糖,再弄一個大鐵鍋蓋蓋在上面,把麵包密封起來,做一箇中式的“烤箱”。
這樣做出來的烤麵包雖然比不上正宗的麵包,但是孩子們還是吃得有滋有味。幾個孩子都非常喜歡吳雪莉做出來的麵包,求著媽媽再弄點麵粉做麵包。可是吳雪莉語重心長地對孩子們說:“我們要靠自己生活,不能老是依賴著別人。”
吳雪莉在平時的生活裡言傳身教,自家孩子的物質生活雖然比不上其他孩子,但都學有所成。大女兒去了當時的河南醫學院,小五小六透過高考,考上了河南大學外語學院。
1962年,吳雪莉已經離開美國長達16年,她突然收到了母親的來信。吳雪莉的母親道遜夫人對女兒十分想念,她是世界和平理事會的委員,多地輾轉之後從莫斯科來到了中國,還見到了周恩來總理。
道遜夫人和女兒終於團聚,一家人緊緊地抱在一起。道遜夫人在遊覽河南之後,對這裡印象不錯,想要陪著女兒留在這裡。兩年之後,道遜夫人也順利進入河南大學,成為大學裡的一位普通外籍老師。
道遜夫人很享受在河南大學的生活,和自己的女兒生活在一塊也讓她十分踏實。1975年,道遜夫人在開封離世,而她的骨灰還一直儲存在這片她所熱愛的土地上。
吳雪莉也在開封這片土地上漸漸老去,她的最美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中國。但是吳雪莉始終以一位外國人的身份生活居住在中國,在20世紀七十年代,她每次坐火車外出,都要前往公安局,在公安局備案。
直到1975年,吳雪莉的願望終於實現了,經過周恩來總理的批示,吳雪莉終於獲得了中國國籍,她也成了地道的中國人,真正融入了這片土地。得知這個訊息的吳雪莉非常激動,甚至在家嚎啕大哭一場。
在有了中國國籍後,吳雪莉的學生都稱她為“華籍美人”,但是吳雪莉卻眨眨眼,幽默而智慧的她緩緩說道:“我是‘滑稽美人’!”在開封人眼裡,‘滑稽’一詞還有隨和、寬厚之意,幽默而又不失智慧。
“滑稽美人”還是吳雪莉在課堂之上給自己的自我定義,她在上課之時,從不會幹乾巴巴地講知識,她會把自己的英語課搬到教室之外。
吳雪莉帶著自己的學生走到校園中,讓學生們用英語來介紹校園中的花花草草,或者是走進食堂,那些食堂中的食物學生們也要一一描述。偶爾還有一些小任務,比如去圖書館用英語借書等等。
這些別出心裁的教課方式讓學生們提起興趣,後來吳雪莉還翻譯一些歐美的童話故事,做成中英文對照的講義,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表演童話故事。什麼小紅帽、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些都被她搬到講臺上,她的課程往往充滿著歡聲笑語。
1984年,吳雪莉的丈夫離開了她,而她的子女們也先後移居美國。雖然子女們想要帶著吳雪莉前往美國安享晚年,可是她卻拒絕了子女的邀請。吳雪莉說道:“我在開封生活了快60年,母親和丈夫留在這裡,事業和學生們也在這,就像樹已紮根,已經離不開了。”
後來吳雪莉經常回到美國探望自己的兒女,到了那邊,她會向美國的親戚們介紹中國的見聞,還會帶一些中國的特產。在談到河南大學時,吳雪莉尤為開心,一直向親人們講述自己的有趣經歷。
半個多世紀以來,吳雪莉在開封搬了很多次家,她對家的選址十分寬鬆,只需要緊挨著河南大學校園。在河南大學西門,一條幽靜的老胡同中,曲折的巷子通往靜謐的二層小樓,這裡便是吳雪莉的家。
吳雪莉喜歡種植一些花花草草,沒有什麼名貴品種,竹子、絲瓜、菊花也能將院子打扮得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更引人注目的是吳雪莉家門口懸掛的五星紅旗。
那面1949年獲得的國旗,吳雪莉依舊珍藏,無論她去到哪裡,在每年國慶節時間,吳雪莉都會忙活著把國旗找出來。她會拿出國旗揮舞幾下,而後懸掛在家門口,平時沒事的時候,她還要帶著這面國旗曬曬太陽。
有了子女孫子之後,吳雪莉也不允許他們觸碰這面國旗,雖然歷經半個世界,但是這面國旗卻完好無損,就和新的一樣。
老人在這個二層小樓里居住了十幾年,無論是孫子還是別人,都曾勸告吳雪莉搬家,可是老人十分倔強,就是不肯。吳雪莉說她要守著美麗的河南大學校園,每天散步出門,遠眺開封的晚霞,就像自己年輕時剛來這裡一樣。她要在這裡待一輩子,骨灰撒在黃河裡,和這片土地永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