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明亡清興”歷史程序裡的一件轉折大事,正是“努爾哈赤崛起”。從萬曆年間“十三幅鎧甲起兵”建立後金起,作為未來“清太祖”的努爾哈赤及其八旗大軍就一路狂飆突進,先在薩爾滸戰役裡吊打明朝十萬大軍,而後又席捲瀋陽、遼陽、廣寧等戰略要地,不但把明朝“九邊”之一的遼東收入囊中,更生生敲響了明朝滅亡的喪鐘。如此一幕,也讓一些明史愛好者憤憤不平:你努爾哈赤欺負“懶萬曆”算什麼本事?有本事和永樂大帝較量下?
不過,倘若未來真有了“架空歷史”的高科技,把努爾哈赤及其八旗大軍“搬運”到明朝永樂年間,依然是以赫圖阿拉為中心擴張勢力,那麼這群彷彿從天而降的強悍軍團,面對“遠邁漢唐”的明朝永樂時代,以及“馬上皇帝”永樂大帝朱棣,又能否像在明末年間那樣,打出“滿萬不可敵”的驚人表現呢?
首先值得分析的,是雙方戰鬥力的對比。
放在努爾哈赤的八旗軍這邊,後世好些“軍事愛好者”常稱其“弓馬騎射取天下”,似乎只是靠著勇猛善戰,手拿冷兵器就打敗了“裝備先進”的明軍。事實是,八旗軍的強大,首先就來自先進的戰術與裝備。努爾哈赤的老對手,晚明軍事家熊廷弼就形容說:“奴賊戰法,死兵在前,銳兵在後。死兵披重甲,騎雙馬衝前,前雖死而後乃復前,莫敢退,退則銳兵從後殺之,待其衝動我陣,而後銳兵始乘其勝。”
如此強大的衝擊力,放在野戰裡就如巨浪一般,對於任何時代的“虎師”而言,都是殘酷的考驗。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努爾哈赤時期,八旗軍的火器裝備。雖然野史裡常津津樂道八旗軍的“弓馬騎射”,但努爾哈赤在“造明朝反”之前,就藉助發達的草原絲綢之路,極力引進火器裝備。早期的八旗軍就有專門的“黑營”,配備各式野戰銃炮。《滿洲實錄》等史料更告訴我們,每當八旗軍以巨大盾車為掩護,嚮明軍發起衝鋒時,八旗軍的鳥銃手就以盾車為掩護,嚮明軍防線發起轟擊。單“鳥銃”等裝備,就比永樂時期明軍的火器先進。
甚至與號稱“裝備先進火器”的晚明軍隊比起來,努爾哈赤時期八旗軍的“黑營”不但火器齊全,擁有鳥銃、弗朗機等先進野戰裝備,而且更有極高的戰術素養。比如努爾哈赤攻克遼陽的戰役裡,八旗軍的火器部隊就與遼陽明軍的火器部隊展開對轟,幫助八旗軍攻克了遼陽城的小西門。
以這個意義來說,既有兇悍冷兵器又有先進火器,且戰術執行力強大的八旗軍,放在工業革命前的任何時代,都堪稱無比強大。但它是否真強大到“滿萬不可敵”的地步?其實,不用和永樂時代的明軍比,哪怕和努爾哈赤同時代的明軍精銳比,這“滿萬不可敵”就明顯誇張了。
比如號稱“明亡清興第一仗”的薩爾滸之戰裡,雖然“各個擊破”的努爾哈赤大軍,攻打馬林部等明軍時如摧枯拉朽,但遇到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明軍潘宗顏部時,就撞上了硬茬子。努爾哈赤集中了數倍於潘宗顏的兵力狠拼硬打,戰鬥從早晨打到中午,潘宗顏部雖然全軍覆沒,卻也讓八旗軍付出了數千人的傷亡,差點打亂努爾哈赤的“速戰速決”計劃。
而在堪稱“遼左用兵第一血戰”的“渾河之戰”裡,人數不足一萬的明朝川浙軍團面對數萬八旗精兵,依然死戰不退。八旗軍一度被“擊斬落馬者二三千人”,整個戰鬥被明軍“殺數千人”,雅巴海、布哈等多名八旗名將死於混戰裡。如果和努爾哈赤作戰的每支明軍,都能打出這樣的表現,“滿萬不可敵”的努爾哈赤大軍,恐怕早已覆沒。
可問題是,努爾哈赤造反時,晚明王朝正是極度腐朽的時候,由於多年的文恬武嬉,除了少數精銳外,大多數的明軍部隊早已腐敗不堪。薩爾滸大戰裡的十萬明軍,好些士兵盔甲都極度低劣,許多火器兵竟是第一次摸到火器。到了不久後熊廷弼就任遼東經略時,遼東的許多明軍為了逃避戰鬥,竟然故意餓死馬匹“以免出戰”。而且由於遼東軍政腐敗,努爾哈赤更是靠著收買奸細等手段,一次次攻破明朝堅城。
所以說,八旗軍“滿萬不可敵”的威名,一大直接原因,就是晚明的軍隊太廢。
那麼放在永樂時代,明軍是否有這麼廢?雖然當時明軍的火器裝備,遠遠不如晚明年間。但此時的明王朝,正是衛所制度運轉成熟時,靠著強大的軍屯,明朝當時不但有二百八十萬的常備軍,而且也有極強的動員能力。在永樂皇帝“徵漠北”“下安南”等大戰裡,明朝都能夠高效動員數十萬大軍。部隊的戰鬥素質也極高,“徵漠北”的戰役裡,明軍就多次在長途行軍的狀況下,克服疲勞飢餓等不利因素,重創瓦剌韃靼等對手。
而且永樂皇帝在位時期,正是明朝遼東鎮形成的時代,當時的明王朝,不但早已在遼東沿海形成了發達的水陸運輸,建立了強大的海軍,還陸續設立了二十五衛,整個防線已經十分完備。而且此時的明朝,政事比起晚明來要清明得多。努爾哈赤在晚明屢試不爽的“收買奸細”等套路,放在此時的明朝很難奏效。
因此,即使永樂時代的明軍,會在與八旗軍的野戰裡吃些虧,但憑藉完備的防線和強大的動員能力。訓練有素的明軍,很快就能在戰場上建立優勢,且組成穩固防線。八旗軍在晚明年間快速“橫掃遼東”的一幕,基本難以出現。
而決定成敗的,同樣還有錢糧後勤等因素。永樂時代,恰恰是明王朝一個糧草無比充裕的時期。當時的明王朝,每年的稅糧收入在三千二百萬石以上,軍屯更是空前發達。以至於“屯田米常溢三之一”“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石外……宇內富庶”,遠不是晚明軍屯敗壞,錢糧匱乏的模樣。一旦真在“架空歷史時期”打這一仗,明成祖的“腰包”是沒問題的。
反而努爾哈赤那邊,別說在架空時空,就是在真實的晚明年間裡,當時的後金也極度缺乏糧食生產能力,日常的糧食主要靠“馬市貿易”換取。薩爾滸之戰後,八旗軍雖然打了大勝仗,卻也一度陷入缺糧的困境,甚至“鹽醬極貴”。缺糧的八旗軍,在努爾哈赤時代,主要靠著劫掠明朝城池以及走私貿易換取糧食。但如果對手換成永樂時代的遼東明軍,如前面所說,這個辦法是很難奏效的。
所以,綜合多種因素,努爾哈赤在“架空歷史”裡的這一仗,贏面幾乎很小,甚至敗北只是時間問題。而且這樣的推測,恰恰也在晚明歷史裡有所驗證:薩爾滸之戰後,名臣熊廷弼一度扛起了遼東防務的重擔,他透過“經濟封鎖”“練兵”“聯防”“處決奸細”等各種手段,很快在短時期裡扭轉了局面,打退了努爾哈赤新一輪進攻,讓戰局往好的方向發展。如果不是他在晚明黨爭裡受到衝擊“下課”,明朝與後金八旗的戰爭,很可能是另一個走向。
以這個意義說,所謂“明亡清興”的歷史程序,絕不只是“明朝能不能打”的問題,根子上說,還是“明朝政治行不行”的問題。歷史的成敗已成過去,“政治行不行”的教訓,卻永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