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可以說是清朝最巔峰時期的三代帝王,祖孫三代都非常有作為,也是清朝歷史上最有作為的三代帝王,但是就這三位清朝歷史上最優秀的帝王卻都被一個謎一樣的人所困擾,這個人就是明末帝崇禎皇帝的第三子朱三太子朱慈炯,堪稱康雍乾祖孫三代的噩夢。
其實主要是在康熙時期打著朱三太子名號反清復明的人比較多,但是在雍正時期和乾隆初期還有人打著朱三太子的名號反清復明,“朱三太子案”也是堪稱清朝歷史上時間跨度最長,涉及範圍最廣,最終卻不了了之的一大謎案,那麼這個朱三太子朱慈炯到底有多大的實力能影響了康雍乾祖孫三代帝王?
明朝滅亡後崇禎還留有三個兒子在世
實際上朱三太子並非單指崇禎第三子朱慈炯一人,也指崇禎亡國後還健在的兒子。其實崇禎在世時已經明確了太子的名位,那就是崇禎與原配妻子周皇后所生的長子朱慈烺為太子。
在明朝亡國時,朱慈烺已經年滿16歲,包括他在內,崇禎當時還有三個兒子在世,除了朱慈烺還有第三子朱慈炯和第四子朱慈炤,朱慈烺和朱慈炯都是周皇后所生之子,朱慈炤是崇禎的寵妃田貴妃所生。
李自成率起義軍攻克北京時,崇禎命妻子周皇后和愛妃袁貴妃自縊,然後又持刀將兩個女兒砍殺,不過崇禎的次女長平公主只被他砍斷一條手臂,並沒有被殺死。別看崇禎很剛烈的殺妻殺女,但他卻沒捨得殺兒子,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都被崇禎秘密送到王親貴族那裡躲避,崇禎希望能保留帝系血脈以圖將來東山再起。
太子朱慈烺被送到駙馬成國公朱純臣府中,當時從揚州領兵進京勤王的史可法在半途就得知崇禎自縊殉國的訊息,史可法悲痛萬分,他本想繼續前往北京救出太子朱慈烺把他帶到南京擁立為新君,好能繼續維繫大明統治。
但是成國公朱純臣當時鎮守朝陽門,結果朱純臣惶恐之下獻朝陽門和太子朱慈烺投降了李自成,因此朱慈烺就落到了李自成手中。
李自成攻克北京,佔據了大明的皇宮紫禁城,在紫禁城的龍椅上李自成志得意滿地接見了朱慈烺。
朱慈烺自幼就作為皇儲被崇禎悉心培養,因此朱慈烺本身就十分有氣質,待人接物也十分得體,他見到李自成之後並不畏懼,面對農民起義軍讓朱慈烺下跪,他十分硬氣的卻堅持不跪,李自成當時就很納悶,這孩子不過十五六歲,居然有如此膽魄,因此對他刮目相看。
李自成決定教訓一下朱慈烺,他就問朱慈烺:“你們老朱家為何會丟了天下?”
朱慈烺則對曰奸臣誤國,並希望李自成勿擾祖宗陵寢,厚葬父母崇禎帝與周皇后,最後又懇請李自成可以將自己處死,但勿傷京城百姓。
李自成聽後則哈哈大笑,李自成告訴朱慈烺自己欽佩崇禎殉國,肯定會安葬好他的父母,而自己是農民起義軍本身就是弔民伐罪,怎麼會傷害無辜百姓,並說朱慈烺是一少年何罪之有,最後李自成封朱慈烺為宋王。
而朱慈烺的弟弟朱慈炯和朱慈炤也被李自成所找到,原來崇禎把朱慈烺交給朱純臣之後,又把朱慈炯和朱慈炤送到岳父嘉定伯周奎的府中安置。
周奎是個極其吝嗇的人,後來李自成擄掠這些明朝王公貴族,勒令他們交出家產以充軍費,周奎身家鉅富,怕被李自成搶走,於是周奎主動把外孫朱慈炯和朱慈炤交給李自成,希望能不用交錢。不過即便如此李自成也沒有放過周奎,還是把周奎的家產全部抄走了,周奎為此憂憤而死。
所以崇禎的三個兒子最終全都落到了李自成手中,不過李自成並沒有加害他們,而是給他們封王封爵,但是很快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在山海關慘敗在了吳三桂與清朝聯軍手上,最終李自成被迫放棄北京西逃。
李自成戰敗之後,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兄弟在亂軍之中失散,後來朱慈烺被吳三桂的軍隊所獲,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得知吳三桂找到了太子朱慈烺十分高興,多爾袞本想以吳三桂挾朱慈烺當傀儡,在北方繼位稱帝,然後好藉著朱慈烺的名號收復南方的南明小朝廷。
不過朱慈烺卻十分聰明,他趁機在行軍途中逃跑了,此後朱慈烺不知所蹤,南明也比較警覺,在得知朱慈烺下落不明後,趕緊搶先聲稱清朝害死了朱慈烺,隨即替朱慈烺發喪,追諡其為獻閔太子,後又追諡為悼皇帝。
由於南明替朱慈烺發喪還給他上了諡號,因此後來有人打出朱三太子的名號反清復明時,都只是自稱是朱慈炯或者朱慈炤,而沒有打出朱慈烺的名號。
但是據近代學者考證,朱慈烺很有可能並沒有遇害,他在吳三桂軍隊中順利逃跑了,在逃亡途中被原東宮侍讀李士淳所救,後來朱慈烺跟隨李士淳來到他的老家洛陽府欒川縣老君山上隱居起來,此後朱慈烺以道士身份隱居在老君山道觀之中。
現今老君山附近還流傳著朱慈烺的傳說,老君山下還有太子墓和太子碑,朱慈烺在隱居老君山中期間,還吸引了不少前明遺臣,他們在老君山之中暗奉朱慈烺為皇帝,而朱慈烺也一直活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去世,享年51歲。
因此民間一直盛傳的朱三太子大多是打著朱慈炯和朱慈炤的名號,而真正的老三朱慈炯很可能早就在逃亡途中去世了,朱慈炯與兄弟在亂軍中失散之後,真的是徹底從歷史上消失了,而打出朱慈炯名號的人全都是假冒偽劣產品。
清朝從多爾袞攝政到順治親政再到康熙繼位之後都一直在尋找朱慈炯,可卻一直沒有找到,殺了不少自稱朱慈炯的人,但是卻殺之不盡,殺完這個,別的地方又冒出一個號稱朱慈炯的人來,可是真的朱慈炯清朝卻一直沒有找到。
康熙後來為了找出崇禎的後人,想了一個更絕的招,他在祭拜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之後,就公告天下想找出朱明皇室後裔入朝封爵。康熙當然不是真的想冊封老朱家的人爵位,他只是想利用此招讓那些明朝皇室後裔主動站出來,然後不承認他們是明朝皇室,以假冒明朝皇室的名義再把這些真皇室成員名正言順殺掉。
主要還是康熙時期打出朱三太子名號反清復明的事太多了,康熙已經對朱三太子不勝其煩了,所以他才用了這招。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廷終於找到了朱三太子。據《清聖祖實錄》記載,這一年發生了王士元冒充明朝皇子一案,而最初清朝把王士元認定為朱三太子朱慈炯,後來才知道這其實是藏匿民間五十餘年的老四朱慈炤。
原來朱慈炤與朱慈炯在亂軍中失散,朱慈炯是真的不知所蹤,而朱慈炤被一位原明朝王姓官員所救,這位王姓官員擔心朱慈炤暴露身份,於是給朱慈炤改名為王士元,名字也是取得原是王的諧音。
後來朱慈炤就以王士元的身份認王姓官員為父親隱姓埋名生活下去,一直以教書先生的身份隱藏於民間五十餘年。
康熙時期清朝全國就發生了十多起打著朱三太子名號反清復明的事情,這讓康熙十分惱火,他一面鎮壓反清復明起義,一面命人加大力度在全國排查朱三太子。
朱慈炤雖然改名換姓還娶妻生子,但他不忍背棄宗譜,所以他在生孩子後,給孩子還是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給他下一輩人定下的“和”字輩起名,並且第三字還配以“土”字旁的生僻字。
朱慈炤如此異於常人給子女起名,終究還是引起了當地官府的注意,儘管朱慈炤改名換姓,姓氏並不一樣,但地方官還是根據他子女的名字分析出他很可能是按照明朝皇室宗譜起名,於是當地官員抱著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想法,就把隱姓埋名的朱慈炤全家都抓了起來審訊拷問。
當時已經75歲的朱慈炤面對官府拷問,只得坦承自己系崇禎之子,後來地方官府就以為真抓到了朱三太子上報給了康熙。緊接著就把朱慈炤及其全家押到京城審訊,後來清朝才知道這老頭不是朱三太子而是老四朱慈炤。
按照康熙當時公告天下的旨意,此時朱慈炤已經亮出了崇禎皇帝第四子的身份,清朝理應給他封爵厚待,但是要知道朱三太子讓康熙多麼頭疼,他怎麼能容得下朱慈炤,於是清朝的君臣就玩了一個偷樑換柱的把戲。
朱慈炤本有一同母親弟也就是崇禎第五子朱慈煥,當時朱慈煥在五歲時夭折,這件事是在明朝官方有記錄的,因此清朝偷樑換柱篡改史書,對外把夭折的第五子朱慈煥改名為朱慈炤,於是清朝判定王士元冒充明朝皇室後裔罪名,把真正的朱慈炤以冒充明朝皇室罪名滿門抄斬,就這樣75歲的朱慈炤及其全家都被清廷誅殺。
朱三供伊系崇禎第四子。查崇禎第四子,已於崇禎十四年身故。
——《清聖祖實錄》
所以這就能看出康熙玩得有多麼絕,表面說得好聽要對明朝皇室後裔封爵,實際上不過是死亡陷阱,藉此誅殺真正的明朝皇室而已。
因此崇禎的三個兒子一個真太子朱慈烺隱居避世,一個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炯是不知所蹤,老四朱慈炤雖然藏匿五十餘年,卻沒得善終,最終還是被清朝所殺。
那既然如此,為何後來還會爆發出多起朱三太子反清復明的事情呢?
其實朱三太子的名號在那個時期已經成了反清復明的金字招牌
歷史上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炯下落如何還真不好說,不過他的生與死其實無所謂,主要是朱三太子的名號太好使了。
從康熙時期到乾隆初期,這段時間中很多地方爆發的反清起義都是打著朱三太子的名號而起,可見朱三太子名號的號召力有多強。
這其中影響最大的還屬被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演繹得楊起隆起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京城無業遊民楊起隆就打出了朱三太子的名號,自稱是朱慈炯,趁亂起義。
楊起隆是所有冒充朱慈炯的人中最像的一位,他的年紀以及他對明朝宮廷生活的敘述都十分逼真,甚至清朝當時都一度把他當成了真正的朱慈炯。
楊起隆最初以朱慈炯的名義號召起義,很快聚集了一大批人,他本想趁吳三桂叛亂之際趁機攻佔紫禁城,結果還沒起義,事情就敗露了,而楊起隆則放棄了部下帶著幾個心腹逃亡了。
楊起隆一逃就是七年,據《清史稿》記載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才在陝西鳳翔被安親王嶽樂所抓獲,楊起隆被抓之後一直堅稱自己就是真正的朱慈炯,不過他的心腹之人卻出賣了他,他們都證明了楊起隆本來就是無業遊民,在京城結識了一些原明朝宮廷的老太監,打探到了宮廷生活,所以才能繪聲繪色描述宮廷生活起居,於是楊起隆就被以假冒朱慈炯和謀反為罪名誅殺。
除了楊起隆之外,後來的福建漳州蔡演起義、江蘇太倉張念一起義、江南金和尚起義、浙江四明山起義、臺灣朱一貴起義等等反清復明起義都打出了是擁護朱三太子的名號反清復明,一直到乾隆初期這些起義還都以朱三太子為名號,直到乾隆中後期,朱慈炯如果真活到那時候就一百多歲了,也不能再起義了,朱三太子的名號才算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雍正時期雍正為了平復民間再以朱三太子起義,特意找來一名叫朱之璉的知府,稱其為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後裔,然後奉其為正統明朝皇室後裔,加封世襲罔替一等延恩侯爵位,並讓其負責每年對明皇陵春秋二祭。
雍正此舉實際就是為了安撫民心,想平息民間再以朱三太子名號起義,畢竟明朝皇室已經被封為延恩侯,表示順從清朝統治。
而這個朱之璉身份是否為真正的明朝皇室帝系後裔都有待考證,朱之璉的名字的字輩以及末位名字並無明朝皇室象徵的五行字旁,所以他極有可能並非朱元璋的嫡系後人,有可能是朱氏旁支,因此雍正此舉是為了應付朱三太子反清復明的無奈之舉,隨便找了一個朱氏旁支的後人來收買人心。
乾隆繼位之後初期也對延恩侯一系恩賞有加,此後延恩侯一直伴隨到清朝滅亡,末代延恩侯朱煜勳窮困潦倒,在民國時期更是靠盜挖明十三陵為生。
所以朱三太子朱慈炯下落究竟如何沒有人關心,只是他的名號真的是成為了反清復明的金字招牌,康雍乾時期但凡有反清復明起義,必定要打出朱三太子的名號,可見這個朱三太子的號召力有多強。
而且康雍乾三代帝王都對朱三太子恨之入骨,凡是打出朱三太子起義的人,最後失敗都會被清朝處以極刑,也因此能說明朱三太子給康雍乾三代帝王帶來了多大的陰影,朱三太子的名號對康雍乾三代帝王來說就是如芒刺在背一般。
寫在最後
其實朱三太子之所以能成為不穩定因素,這還是清朝初期統一天下而遺留下來的,在康雍乾時期多數打出朱三太子名號反清復明起義的人大多在南方地區,這就是因為清朝統一初期對南方不少地區進行過屠城,失去了當地的民心。
雖然後來康熙下旨承諾永不加賦,也難以挽回南方地區的民心,反清復明的勢力也都是在南方地區尤其是江南地區成長比較迅速,而清朝初期的屠城等暴虐行徑更加激化了民心思明,也因此當時在江南地區打出朱三太子名號反清復明能迅速聚集到很多人。
實際上朱三太子到後來已經不單純的是象徵這朱慈炯一個人了,更像是成為了一杆反清復明的旗幟,起到了凝聚力和號召力的作用。
如果崇禎皇帝九泉之下能知道自己的兒子朱慈炯能對清朝最傑出的康雍乾三代帝王產生如此強大的影響,他一定會在九泉之下對努爾哈赤說:“看看我的袁督師(袁崇煥)一炮能送你歸西,我的一個兒子能讓你的子孫肝顫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