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片自上至下分別為: [法]格拉齊亞尼·羅曼譯《管子心術篇》法文版,2011年出版; [日本]遠藤哲夫著三卷本《管子》,出版於1989-1992年; [韓]金弼洙、高大焃、張勝求、申昌鎬合譯《管子》韓文全譯本,2006年出版; [美]艾倫·李克譯《管子》英譯本,首版於1985年,2021年再版。
時代造就仁人志士,開啟思想盛宴。一冊冊不朽經典,潤育一代代華夏子孫,滋養傳承不絕的民族精神,且始於華夏,流佈寰宇。
管仲(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名夷吾,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今安徽省潁上人。從年代來講,他比生卒於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的孔子以及生卒約為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的老子都要早得多,或堪稱“諸子百家第一人”。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啟超稱其為中國最大的政治家,也是“學術思想界一鉅子”。
西漢末年,劉向奉命校理群書,廣羅不同傳本564種,刪重去復,定著《管子》86篇,確定了《管子》的最早篇幅形式。宋代出現《管子》刻本。目前學界普遍認為,《管子》非一人所著,也不是一時之書,只是託名管仲所著而已,成書年限大致在戰國到西漢這段時間。《管子》今本為76篇。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典籍中,《管子》是獨特的。
與《道德經》《論語》《韓非子》等一家之言相比,它是百家學說之文集,諸子思想之精要,囊括道家、法家、儒家、陰陽家、名家、兵家、農家和輕重家等百家之學。全書以黃老道家為主,既提出以法治國的具體方案,又重視道德教育的基礎作用;既強調以君主為核心的政治體制,又主張以人為本,促進農工商業的均衡發展;既有雄奇的霸道之策,又堅持正義的王道理想;既避免了晉法家重刑賞、忽視道德人心的傾向,又補充了儒家缺乏實際政治經驗的不足,在思想史上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管子》的《輕重》諸篇探討商品間及商品與貨幣間輕重關係,用中國思維和中國語言表達對價值規律的認識,併成功運用於齊國的宏觀調控,目的是既富國又富民,含有相容國本位與民本位的思想。其貧富均衡思想,主張經濟發展成果要惠及社會全體,照顧社會各階層需求,與當下的共同富裕理念不謀而合。它比西方第一本經濟學著作——色諾芬的家庭理財書籍《家政論》早了300多年,堪稱世界上最早的經濟學著作。
在亞洲周邊的傳播
唐朝年間,還是寫本狀態的《管子》經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成書於奈良時代養老四年(720年)即唐玄宗開元年間的日本古代史書《日本書紀》就有對《管子》的引用。據學界考證,日本各大藏書機構藏有大量的中國版本《管子》,包括明10行無注古本《管子》和朱東光《中都四子》本、趙用賢《管韓合刻》本及衍生本、張榜《管子纂》等《管子》選評本、民國《四部叢刊》本、《四部備要》以及眾多石印本。
江戶時代和明治時代,日本出現眾多刊本,既有全本、也有選本,還有一些校釋類著作,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豬飼彥博《管子補正》、美濃武欽繇訓點《管子全書》和安井衡《管子纂詁》。早期,這些印本以漢文為主,後來出現了日文註釋本和翻譯本,如菊池三九郎的《管子》、公田連太郎的《國譯管子》、遠藤哲夫所著的三卷本《管子》等。其中明治書院出版的三卷本《管子》博採中日《管子》研究成果,對《管子》進行翻譯、註釋、分析,成為日文版《管子》權威之作,影響深遠。20世紀以來,日本出現了大量有關《管子》與管仲的論文與論著。目前,CiNii日本綜合學術資訊資料庫中與《管子》相關的論文達170多篇。1987年巖波書店出版的金谷治《管子的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的一面》細緻論述了《管子》傳本及其政治、經濟、哲學、軍事、法學等思想,堪稱日本學界《管子》研究權威之作。
《管子》一書很早就傳入朝鮮半島,但直到朝鮮王朝世宗時期《治平要覽》的引用書目才明確記載了《管子》一書,《韓國書志年表》中有關朝鮮成宗時期王室向民間求書的記載中曾提到過《管子》。16世紀末,隨著趙用賢《管韓合刊》本出現,《管子》才在朝鮮慢慢普及開來。明朝刊刻的許多《管子》節選本如陳深《管子品節》、歸有光《管子評點》,流傳至朝鮮半島。1692年,時任慶向道觀察使的閔昌道重刊了明沈津《百家類纂》,極大地促進了《管子》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管子》在很長時間內以漢字文字流佈。20世紀60年代以後,韓譯本陸續出現。1969年出版了第一個《管子》韓文選譯本,收錄在《諸子百家》之中。1985年,《管子》的第一個韓譯單行本李相玉《新譯管子》由明文堂出版。2006年,由金弼洙、高大焃、張勝求、申昌鎬合作完成的第一個韓文全譯本出版,2015年,申東俊的《管子》韓文全譯本出版。
在西方世界的傳播
《管子》在西方的翻譯和研究始於19世紀末。早期主要是對《管子》的綜述性介紹文章,如德國漢學家甘貝倫茨在1886年發表的法文文章《管子的哲學著作》、1896年法國漢學家哈勒茨的《公元前七世紀的一位中國宰相:齊國的管子與<管子>書》和1918年英國教授愛德華·派克的《2500年前的普魯士文化》。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西方學者開始根據自己的研究志趣從事研究並進行選譯和節譯,如1952年英國漢學家皮特·範·德龍的《論<管子>的流傳》一文,從語言與哲學思想角度考證了該書的成書、流傳以及版本真偽。
西方第一部研究《管子》的專著是1954年出版的《古代中國的經濟對話:〈管子〉選集》(Economic dialogues in ancient China;selections from the Kuan-tzŭ),該書由美籍華裔學者譚伯甫、溫公文翻譯,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亞當斯·馬弗裡克編輯出版。1985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美國漢學家艾倫·李克翻譯的《管子》第一卷,並於1998年出版了第二卷。這是西方第一部完整的《管子》英文全譯本。2021年8月,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再版了該書。此外,2011年,巴黎美文出版社(Belles lettres)出版了格拉齊亞尼·羅曼 (Graziani Romain)翻譯的法文版《管子心術篇》。
在21世紀的今天,《管子》中蘊含的豐富的經濟思想仍然具有啟迪意義。尤其是其中的“民本”思想,財富佔有與分配的“均衡”思想,對於克服和解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長期發展給當今世界所造成的貧富不均、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發展不均衡等諸多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