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為你揭開精英小提琴手的成長奧秘,以及隱藏在英才教育背後的運作機制。
作者將小提琴演奏家20年左右的教育培養時間大體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由家長主導的兒童階段,一般是從孩子四五歲到十一二歲。
小提琴界有這樣一個共識:一旦初學年齡超過九歲,琴童成為精英小提琴家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學琴年齡太早,問題就來了。對於四五歲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一個人幫他理解樂理知識和技巧,完成日復一日的枯燥練習。這個陪練的角色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家長身上。
所以在第一階段,形成了一個老師、家長和孩子三方互動的關係。表面上看是老師在教學生,但實際上是老師在教家長,然後家長再回家教孩子。老師和學生合作達到一定程度後,兩者就不再只是簡單的教與學的關係,而是兩個家庭之間的交流。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孩子受到老師的青睞,得到老師更多的指點,以及將來能夠在老師的提攜之下進入音樂精英的關係網路。
本身就是音樂家的這一類家長在這個階段具有明顯優勢。音樂家家長深深瞭解音樂精英關係網路中的規則,他們比其他普通家長更早了解一個好老師,就代表著一個有力的人際關係網,所以他們會在孩子的小提琴教育還沒有開始前,就考慮如何讓孩子將來順利進入音樂精英關係網路。
除了維繫和老師的良好關係,父母在金錢上的投入在這一階段也已經開始了。家長不僅要支付老師的學費,還包括參加音樂會、各類大賽的報名費,以及購琴的費用,每一項費用都要價不菲。除了金錢,時間上的投入也同樣考驗著父母。不少琴童的父母選擇由一方全職在家陪孩子練琴。
第二個階段,由老師主導的青少年階段,一般是十二三歲到十八九歲。
在這一階段,家長逐漸退出,不再旁聽孩子的獨奏課,也不再監督孩子練琴,學生和老師建立了一對一的積極合作關係:老師直接指點學生,學生自主安排練琴。
老師的重要性在這個階段體現得越發明顯。因為隨著學生水平的提升,他將獲得更多的參加比賽和音樂會的機會。要想在比賽中獲得名次,在重量級的音樂會上露臉,那就必須依靠老師和他的關係網路的支援。如果學生沒有加入到這些人際網路中,那他就不可能獲得成功。
為什麼這麼說呢?以小提琴手最常參加的國際大賽為例,這中間的門道就足以體現音樂精英世界複雜的人情和利益糾葛。
首先,要想進入決賽,你就必須參加評委的大師班,而且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評委的班,你最好都得上。因為在比賽中,評委不會給自己毫不瞭解的選手投票。如果你演奏得不好,自然就不用說了,如果你演奏得非常出色,那對他的學生可能就是威脅。但你若提前上了評委的大師班,他和你一對一地把你比賽的曲子過了好幾遍,他實際上已經完整地考察了你的水平。
其次,在比賽中,評委的喜好非常重要。在比賽前或許你已經打磨一首曲子將近一年,但如果你在評委的大師班接受指導時,評委出於自己的喜好要求你改變演繹方式,你也必須照做。
第三,能否獲得好名次,參賽者演奏質量的高低只構成部分標準,最終結果如何取決於評委內部的權力關係,以及評委的協調能力。
所以有資深人士說,小提琴比賽沒辦法做成博彩活動,因為你只要分析往屆比賽優勝者的名單,就可以確認出這一屆誰會得獎,誰不會。
說到這裡,其實第二階段學生的任務就很明確了,主要是兩點:第一,找到名師;第二,獲得名師的青睞,並進入名師的關係網路。
去哪裡尋找名師呢?透過賽前不定期舉辦的大師班獲得名師的認可,繼而成為名師常規獨奏班的固定學生,就是學生尋找名師的契機。
找到了名師,又怎樣獲得名師的青睞呢?一個老師一般有10~20個學生,但是其中只有1~3個學生會成為老師真正的寵兒,老師會對這幾個愛徒傾其所有。
要想獲得老師的青睞,學生要滿足以下三點:
首先,學生的演奏技術要過關。因為大師不屑於修正學生的技術問題,他們只會關心對樂曲的精緻演繹和對音樂表達的細緻打磨。
其次,學生在態度上要順從,更要自信。順從是指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改進演繹方式,而自信則是能對老師的要求迅速做出反應。
第三,在性格上,要和名師的個性相融合。老師一方面希望學生有個性,這樣才能在舞臺上有更獨特鮮明的表現,他們會認為沒有個性的學生會讓演奏平淡無奇,會使觀眾昏昏欲睡。但另一方面,老師又不希望學生太有性格。
當學生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小提琴獨奏者,能夠獨當一面時,就到了第三個階段,由小提琴獨奏者自己主導的階段。
這個階段小提琴獨奏者最重要的任務是以自己的名義,構建自己的人際網路,融入到音樂精英世界中去。
這一階段,他們會逐漸從老師那裡脫離出來,由原來一對一指導的積極合作,變成偶爾見面溝通的消極合作。 他們和老師之間的關係變成了“互相成就”。
在這個階段,小提琴獨奏者還會尋找新的老師,目的是為了搭建更廣闊的人脈。
小提琴獨奏者還要學會維護與其他一些重要角色的關係,這些人對他們將來的獨奏生涯都非常重要。
第一個重要角色是鋼琴伴奏師,因為大量的小提琴演奏需要和鋼琴一起完成。雙方不僅要在演奏方式上相契合,還要能建立良好的私人關係。
第二個重要的角色是樂隊指揮。小提琴獨奏者在表演時,有時需要有交響樂隊配合,而樂隊指揮是一個交響樂隊的靈魂,只有透過樂隊指揮的引導,年輕的小提琴獨奏者才能掌握與樂隊合作的技巧。
第三個重要的角色是頂級小提琴的擁有者。一把小提琴好不好,決定了它的音色好不好,而一把頂級小提琴可能價值上千萬,這是很多人無法負擔的。所以小提琴獨奏者需要維護的重要角色中,就少不了頂級小提琴的擁有者。
另外,像錄音師可以幫助小提琴獨奏者錄製一張完美的唱片去參賽,作曲家可以寫一首好曲子給他們演奏,這些關係都需要小提琴獨奏者花時間、精力,甚至金錢去維護。
這個階段小提琴獨奏者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參加國際大賽。他們需要透過國際大賽增加自身的知名度,讓我們剛剛提到的大師、樂隊指揮、頂級小提琴的擁有者注意到他,願意接納他進圈子。
然而,即便有了這些積累,完成了20年的音樂精英教育,最後能成功站上獨奏舞臺的人依舊寥寥無幾。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人因為在競爭中失敗,或因為無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又或因為始終無法得到精英圈層的認可而退場。他們有的成了小提琴教師,有的在某個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手,還有的則徹底放棄了小提琴事業,改行去做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