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華夏數千年,無數君王盡風流,並不是每一位古代的君王生前位居廟堂之上都能夠統領群臣,名流千古的,有一些國力薄弱的小國君王不惜委身於強國的威名之下,靠討好和進貢才能求得一絲活路。
在這些附屬小國中有著這樣一位君王,他雖然不能像大國君王那樣為了子民開疆拓土,但是卻能為了自己的子民殫精竭慮,為保一方平安,更是不惜像大國低頭俯首稱臣。
他的子民紛紛感恩這樣一位愛民如子的帝王,即使窮其一生追隨,世世代代為其守陵也心甘情願。
神秘的古墓主人
在浙江南山村就有一個家族,祖祖輩輩世代住在山裡,只為了守護一座陵墓;至於陵墓主人的是誰,他們到死都不說出來。
當記者前去採訪時,這一代的守墓人已經完成了他畢生的使命駕鶴西去了。
村子裡有一些上了年紀的人說,先前在無意中聽見守墓人的兒子說過一次,好像是埋了一個皇帝,至於這位皇帝的名號和國號都不得而知。
這位守墓人的兒子離開村子已經多年,老守墓人也已經歸西,墓主人的秘密似乎成為了永遠解不開的謎團。
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經過一段時間的比對,和歷史查證,發現此墳墓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座古墓,墓主人很可能就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的最後一代君王——錢弘俶。
錢弘俶
亂世君王
錢弘俶,出生於“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的吳越錢氏家族,他的祖先錢鏐開創了吳越國,在他的統治下,杭州和浙江一帶的經濟飛速發展,一躍成為江南地區的富庶之地。
錢弘俶是吳越國末代君王,錢元瓘第九子,錢倧之弟。
948年,被胡進思擁立為王。
錢鏐
錢氏家族,家風嚴謹,錢鏐要求後世錢氏子孫“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
受家風影響,錢弘俶生性善良,他登基後,大臣胡進思一直諫言讓他殺掉廢帝錢倧,他念及兄弟舊情,始終沒有同意,並暗中派親將薛溫去保護哥哥的安全。
錢弘俶登基次年,便下令免除老百姓的欠稅,並且將吳越國境內的廢棄田地無償分發給老百姓耕種,國家不收取任何費用,這個舉動讓他得到了百姓的認可,從而也保證了老百姓的口糧問題。
為了鼓勵耕種,他又招募了數千人專門負責耕種境內其他廢棄的耕田,錢弘俶此舉,將吳越國的農耕生產力帶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他在位期間,國內糧食豐足,一斗米賣十文錢,百姓安居樂業,國富民強。
錢氏家族擅長經營,早在錢鏐創立吳越國的時候就大力發展經濟,他重視農桑、興修水利,加上吳越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錢鏐便積極修築海塘,大力開拓海運,發展海運貿易,與海內外各國各地區都建立了商業往來,吳越國的造船業當時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據日本國專員統計,往來海上貿易使用的商船,幾乎全部是中國製造,而這些中國船隻都屬吳越國出品。
地理位置的優越和造船業的發達,也帶動了吳越國與他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繼承大唐後期的海外貿易基礎,吳越國分別與高麗和日本建立了貿易往來,到錢弘俶登基後,他對海外貿易的發展和文化交流更加重視,曾親自派遣使臣前往高麗、日本等國迎回佛教天台典籍。
錢弘俶畢生崇信佛教,他還在臺州任刺史時,名僧徳韶就認為錢弘俶他日必能為王,並說:“他日為霸主,勿忘佛恩。”
徳韶
在他嗣位之初,親自將徳韶迎接至杭州奉為國師,行弟子之禮。
自此以往,錢弘俶對佛教始終傾注極大的熱忱,廣建寺塔,廣招僧徒,大印佛經,比較重要的一個事跡是錢弘俶在位期間仿印度阿育王分兩批敕建“八萬四千金塗塔”以充供養,吳越國成了名副其實的東南佛國。
錢弘俶作為吳越國最後一位君王,他的仁德不僅僅表現在懂得為百姓謀福利,更多的還是他的審時度勢,身在亂世之中,他始終牢記百姓的安危。
在南唐李煜求救於他時,他明明知道,南唐一滅,吳越國也會陷入險境,但是,他已經看清了趙匡胤奪取帝位的大勢已定,他拒絕了李煜的求援,不顧滿朝文武的反對,在趙匡胤揮軍南下之際,出兵助宋滅了南唐。
李煜
南唐滅國後,吳越國唇亡齒寒,孤立無援,為保吳越國百姓一世平安,錢弘俶在祭別錢鏐陵廟時失聲痛哭,在國家社稷和百姓安康兩者之間,他選擇了後者。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錢弘俶奉旨入京,遂被趙匡胤扣留,錢弘俶知道無路可去,為保吳越國百姓安康,咬牙雙手奉上了吳越十三州的疆土,自降封號為王。
雖然,他因此丟掉了自己的帝位,卻在委曲求全中保住了吳越國境內的百姓不受戰爭的殺戮之苦,他在吳越國百姓的心裡仍然是唯一的王。
他的舉動,在外人看來是吃軟怕硬,實則是極其聰明的舉動。
以當時吳越國的兵力,要對付趙匡胤的人馬根本就是以卵擊石,即使和李煜聯手,也難有勝算,如果當時拼死抵抗,最後只能落得人才兩失,血染疆土。
不如,親手將疆土奉送給趙匡胤表忠心,既能讓吳越國百姓免於生靈塗炭,也能暫時穩住趙匡胤,好再做打算。
果然,趙匡胤對他雙手奉上的大禮並沒有多上心,本來這吳越國的疆土也如他的囊中之物,隨時可取,只是錢弘俶自己眼巴巴送來的,到免了他的舟車勞頓。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錢弘俶為了維繫吳越國和大宋的關係,每年都會向大宋進貢無數的奇珍異寶,為的就是能依靠大宋的國力,庇護吳越國境內的百姓在戰亂紛飛的年代能夠偏安一隅,免受戰火洗禮。
他這樣心中常懷百姓之苦的帝王,與其說他亡國,不如說他將江山都歸還給了百姓。
趙匡胤
死因成謎
正是這樣一位愛民如子,一生向佛的好皇帝,卻在六十歲大壽時,與來自大宋的賀壽使者在痛飲一夜後,突然暴斃。
關於他的死因,史書上沒有任何的記載。
有人猜測是宋朝皇帝趙匡胤賜了毒酒,逼迫其退位讓賢,也有人說是錢弘俶拿自己的命作為條件交換讓大宋皇帝答應繼續保留吳越國百姓性命,還有人說是他過度飲酒,導致暴斃。
無論怎樣,他的死因都已無從揭曉,唯有他在位期間為吳越國百姓所作的卓越貢獻不可磨滅。
史書可以忽略他在位時的功績,也可以隱瞞他的死因,但卻不能阻止吳越國百姓對他的愛戴之情。
如果後人問吳越國有哪些君王比較的出名,那非錢鏐和錢弘俶莫屬了,一位是開國君王,一位是最後的君王,這爺孫倆為吳越國百姓所作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曾經錢鏐在杭州鳳凰山修建子城,內建宮殿,就有風水先生建議他填平西湖,修建皇宮,定能千年不衰。
錢鏐淡然一笑,說道:“周朝最長也不過區區八百年,我怎麼可能活千年,如果因為我的一己之私,而讓杭州城的老百姓遭殃,這千年的罵名,我恐怕是背不起啊!”
作為一代君王,能考慮百姓疾苦,敬畏自然,懂得順應天意,實在是值得人尊敬的明君。
同樣,身為錢氏子孫的錢弘俶對內注意安民,發展經濟,對外繼承祖訓,奉中原為正主,護佑吳越國子民國泰民安,這在那樣戰亂紛飛、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的年代,實屬不易。
千年守陵人
史書記載,錢弘俶死後,葬於河南洛陽,他的墓誌銘至今還儲存在河南洛陽博物館。
至於他的墓葬怎麼會出現在浙江南山村,卻不得而知。
有人說,葬於洛陽的只是錢弘俶的衣冠冢,他的真身經王室內秘密轉移至南山村埋葬。
至於他為什麼會選擇此地作為身後安息之地,應該是他到死也放心不下愛他的百姓,他要葬在自己的國家,天天看著自己的百姓幸福生活,才能安息。
也有人說,他這樣做,是為了化為天神,繼續保佑吳越國的子民免受災害之苦,世世代代富庶。
無論外界如何評說,錢弘俶離不開吳越國百姓的心應該是真的,到死他還在為自己的百姓擔憂。
關於那戶神秘的守陵人的身份,也是眾說紛紜。
他們或許是錢弘俶身邊的臣子,見證了他一生的功績,也深深為錢弘俶的行為感動,甘願世世代代隱姓埋名,為他守護陵墓,確保他死後能在這樣一個僻靜的地方獲得一絲安寧,不用再日日為了百姓的安危而棄自己的帝王尊嚴不顧。
至於他們為什麼連帝王的名號也要對外隱瞞,世代負責守陵的後人,只靠著口口相傳來交代任務,外界猜測是害怕書面的檔案會落入心懷不軌的人手裡,給帝王的陵墓帶來毀滅性的破壞。
正是世代守陵人的忠心護主,才保留了錢弘俶陵墓的完整性。
經歷了數千年,有關於這位吳越小國最後一位君王的歷史再次重現於後世,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對這位”亡國之君“的理解有了更多新的認識。
回溯中華數千年的歷史,威名赫赫的君王有無數,但像錢弘俶這樣將民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時時刻刻為黎民百姓著想,大力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文化,提高老百姓的實際收入和幸福指數的君王又有幾人呢?
千年守陵不簡單,但是,能為這樣一位難得的明君守陵,卻是吳越國百姓回報君王恩情的最恰當表現。
知網文獻檢索:
《浙江臨安錢氏》、《身前事、身後名》、《吳越王室佛教信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