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史甚至是世界文化史之中,就佔據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中秋佳節,親友團聚,置辦一桌酒席,備上幾壺美酒,賞月飲酒酬唱,良多趣味。
韓愈在《中秋夜贈張功曹》中吟道:一年月明今宵多……有酒不飲耐月何。中秋節不對月飲酒總感覺少了些什麼;宋代李新《玄雲蔽月行》中有言:一杯一杯重相勸,今年償汝中秋願。
兩人對酒當歌,感慨人生幾何,當歷史的腳步邁入唐朝,這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社會,周邊民族加速融合,社會生活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徵。
國學大師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論稿》中說:唐代新興之進士科階級異於山東之禮法舊門者,尤在其放浪不羈之風習。
唐人的放浪不羈,形成了舉世無雙的創新能力。當唐軍隊南征北戰之時,大多會學習當地的釀酒之法,在不經意之間,又為新的飲酒之法和釀酒方式製造了新的前提和契機。
從唐朝現存的文獻資料來看,各個階層都喜歡飲酒,各類酒宴也很豐富,喝酒的明目有數十種至多。特別是在豐收的年份,飲酒的風氣更加普遍,像是一首詩中表達的那樣:誰家無春酒,何處無春鳥。
唐代政府不僅不禁酒,還放任飲酒,唐玄宗曾經下令:“百官等曹務無事之後,任追遊宴樂。”下班之後,官員們可以去飲酒作樂。
唐德宗還給官僚一個福利:每個節日自宰相以下官吏諸道奏事官各賜錢五百貫至一百貫不等,並在節日前五天發放,且永為定製,這更加刺激了大家的飲酒之風。
中秋節作為唐朝的重要節日之一,自然少不了飲酒作樂的人群,這也使得商品經濟有了更加深入的發展,也帶動了許多行業的發展。
杜甫有一首《飲中八仙歌》,用傳神的筆觸,簡潔的素描,生動地寫出了賀知章、李白、張旭等人的飲酒之態。上到達官貴族,下到黎民百姓,都囊括其中。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
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
如果說李白是酒中仙,那麼杜甫嗜酒也不亞於李白,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文中,表達出“杜甫嗜酒終身”的觀點,並且以“杜甫死於斗酒是毫無可疑的”觀點作結。
隨著縱酒風氣的盛行,詩歌文化的發展,酒令思想的普及等,促進唐代各類酒宴為熱土,滋生了不同於漢魏、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特色。
唐代詩歌創作的繁榮,詩人熱情的高漲,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更是空前絕後的。
唐代重視文化,科舉取士是主要途徑,要想進入仕途就得學習作詩,詩文被看重也是可以被保舉做官的,當然也有想王勃那樣的負面影響,終究是少數。
“千首詩輕萬戶侯”,唐代的文人無一不是詩人,在文化如此昌盛的時代,特定的歷史條件又促成了酒文化、酒令文化的形成,這點我們放到後面介紹。
歷覽唐朝詩文,與月亮有關的宴飲都離不開酒,在中秋節自然也離不開酒,滿是喜悅氣息的中秋節,碰上能解千愁的酒,碰撞出了別樣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