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為你寫的第96篇文章
2021.12.11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
總擔心自己,無法勝任領導佈置的任務。
戀人說了一句“嗯”,就想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朋友聚會不想去,礙於友情,還是去了。
焦慮、猶豫、糾結、自責是“精神內耗”的行為。
唯有走出精神內耗,人生才會逐漸變好。
期待太高,行動太少,容易內耗。
曾國藩早年,一心想當聖賢,奈何生性懶惰,遲遲無為。
於是立志戒除懶惰,堅持每日早起、寫日記。
他經常在日記中毫不留情地痛罵自己: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還寫下一句話,勉勵自己: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往不戀。
戒掉浮躁、虛偽、抑鬱、私心。
後來,曾國藩在官場大有作為,成為聖賢重臣。
人每天會有上千個奇思妙想,而行動,才能實現理想。
當你陷入精神內耗的怪圈時,不妨嘗試做一些事情,改變現狀。
運動、閱讀、寫作......
做,總比不做要好。
從一件件小事開始,建立自信,逐漸走出精神內耗。
生活,會慢慢好起來。
楊繹先生曾說過一句令人醍醐灌頂的話:
“你最大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我們常對未知的事情感到煩惱,對逝去的時間感到悔恨。
不知不覺陷入了“沉沒成本”之中。
一位年輕人問修行者:“你在修行有成的前後,有什麼變化呢?”
修行者答:“天差地別。”
年輕人疑惑的問:“請問是哪方面,天差地別呢?”
修行者答:“修行有成前,我每天劈柴、擔水、做飯。修行有成之後,每天劈柴、擔水、做飯。”
年輕人問:“那不是一樣嗎?”
修行者答:“完全不一樣,修行前,我劈柴時,想的是挑水,修行後,劈柴時,只劈柴,挑水時,只挑水。”
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
當我回顧所有的煩惱時,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
他臨終前說:“一生煩惱太多,但大部分擔憂的事情卻從來沒有發生過。”
我們所擔憂的事情,大部分都不會發生。
反而不健康的情緒,會迷惑心智,讓人做出錯誤決策。
《裝在套子裡的人》主人公,別里科夫,總認為生活會發生變故,出門時,即便是晴天,也會帶上雨具,穿好鞋套和暖大衣。
過度擔憂的情緒,最後使得自己抑鬱去世。
凡事心寬,多行動,少憂慮,是生活最好的方式。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走出“精神內耗”呢?
心理諮詢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說: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更嚴苛。”
和自己內耗的人,是那個苛責、嚴格、完美主義的自己。
1.當情緒來臨時,不妨抽離出來,用第三視角,觀察自己的行為。
嘗試與自己和解,擁抱自己,
告訴自己:沒關係。
2.凡事積極行動,盡力而為,
每做完一件事,就誇獎自己一次,慢慢建立自信。
3.多關注自己擁有的,少看別人的生活,
把窺視別人的高光時刻,轉移到自己身上。
王陽明曾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別人的事,少管,
自己的事,多做,
煩惱的事,忘記。
強大,從停止精神內耗開始。
願你能真正破除心賊,逐漸變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點贊轉發,
與你共勉。
<END>
歡迎你來到
小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