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改名西安、汝南改名駐馬店、常山改為石家莊……這是網上流傳的說法,很多人應該都聽說。但事實真是這樣嗎?這些城市真的改名了嗎?
中華幾千年歷史,有傳承亦有變革,其中地理名稱的變化尤為複雜。在中國數千個大小城市中,時至今日能保留千年前名稱者不足一半,能保留兩千年前名稱者十中一二,而能夠保留三千年前名稱者則屈指可數。
記得上大學時,有一位來自邯鄲的室友,時常以自己的家鄉為傲。有一次,他問我說中國三千年不變名稱的城市除了邯鄲還有哪些?我想了想,竟然答不上來。是啊,這樣的城市太少了,至少在地級市這個範圍裡鳳毛麟角,除了創造奇蹟的邯鄲,千年古都洛陽姑且算一個,再有其它的我便想不起來了。
邯鄲現象實屬少見,那是因為城市名稱的變化自古頻繁,而且在近現代尤為劇烈,但是其中一些變化方式與我們所想象的不太一樣。以我的家鄉駐馬店為例,說起這座城市,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它的名字如此奇怪?每當我向人介紹家鄉時,總會引來一眾好奇心,稍懂些歷史的朋友會感慨說:“駐馬店就是歷史上的汝南吧,改名字太可惜了。”我聽了之後往往一笑置之,遇到聊得開的才會給他認真解釋。
確實,不瞭解這個地方的人如此想並不奇怪,但身為駐馬店人,我卻知道汝南和駐馬店並非一個概念。今天的汝南是駐馬店下轄的一個縣,就現在的地方行政制度而言,駐馬店可以單指駐馬店市區,也可以指它所轄的一區九縣這個整體。當指代為前者時,汝南和駐馬店便成了兩個平行的概念,同樣是城市,只不過一個是縣級城市,一個是地級城市。而當指代為後者時,它們才會變成從屬關係。說到這裡,讀者可能已經明白了,駐馬店這個名字不是改自汝南,而是自古便有,只是一直默默無聞而已,直到近現代由於京廣鐵路的關係成為這一地區的核心城市,繼而代替汝南成為地區政府所在,汝南的概念縮小至僅指汝南縣,駐馬店的概念則擴充套件為可以指代整個地區,這是地方政府所在發生地變化所造成的。
像駐馬店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河北省會石家莊,這個名字乍聽起來像是個村莊,而不像是一個省會級別的城市。的確,石家莊的歷史很短,直到近現代才因鐵路而成為城市,成為河北地區的中心,而被它取代降為縣級城市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正定,趙雲的家鄉。因此現在有很多人說常山趙子龍變成了石家莊趙子龍,這其實是不對的。常山的名稱來源於恆山,因避漢文帝劉恆之諱而改,後來產生常山國、常山郡,治所在真定(正定),所以趙雲自報家門常山趙子龍,而實際上常山這個名字很早就已經消失了,當郡這一級行政單位退出歷史舞臺後,天下便再無常山郡,難道因此說趙子龍就不屬於常山了?郡縣制沿用了幾百年,隋唐時改為州縣制,這一地區名為恆州,治所仍是真定,明清時是府制,所以地區又名為真定府,真定做了幾千年治所,縣名一直沒有太大變化,而它所在地區的名稱則變化頻繁,石家莊所取代的是它的地區治所身份,而不是它的名字。
石家莊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這種說法很有道理,畢竟在鐵路修成之前它不過是一村莊,但若把這個稱號放在另一個城市身上則就顯得不那麼貼切了,那就是河南省會鄭州。作為中國最重要兩條鐵路京廣線與隴海線的交匯點,鄭州無疑是歷史的寵兒,是歷史的選擇成就了它的省會地位,但若因此說它是火車拉來的城市則有些偏頗。
誠然,在近代以前,河南最重要的城市是洛陽和開封兩大古都,鄭州夾在中間顯得名氣不大,但不可否認的是鄭州之名早在隋唐時期便已產生,並且是與開封(汴州)同級別的城市。只是後來開封強勢崛起,成為五代以至北宋的都城所在,臨近的鄭州才被納入到開封的管轄範圍,並一直延續到近代。如此算來,鄭州的建城史不下千年,即使拋開商都不提,它也不算是火車拉來的城市,頂多是因鐵路而崛起罷了。
提到洛陽與開封,我頗有感觸,這兩座城市都曾長期是中原地區以至整個中國的政治中心。我有很多來自洛陽和開封的朋友,他們每每提起家鄉,便會不由得感慨歷史,洛陽的周公測影、大運河以及夏商周漢魏晉隋唐多朝古都,開封的開封府、東京夢華以及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小吃文化。但是這些大部分都已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洛陽與開封今天不過是兩個普通的地級市,地位還不如鄭州,是以我的朋友又不免悲觀。
不過我卻不這麼認為,衡量一座城市,不能只看其今天的地位,還要追尋它歷史的積澱,如果你鍾情於洛陽或者開封,你會因為它今天的衰落而移情別戀嗎?當然不會,作為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城市,我們應該為它們能夠傳承至今而感到高興,為我們今天仍能到洛陽看牡丹,去開封品美食而感到幸運。我們所能做的是將它們為中國歷史所作的貢獻牢牢記在心裡,經常去走一走,看一看,仔細品味它們的過去與現在,然後共同期待和創造它們美好的未來。
洛陽、開封雖然不復當年,但起碼保留了傳承千年的名稱,而有一座歷史名城,它曾經的輝煌不亞於洛陽、開封,但卻沒能保留它古雅的名字,那就是西安。眾所周知,西安古名長安,是中國最重要的古都之一,與洛陽長期並列東西,合稱兩京,曾經的輝煌程度不亞於今天的香港、上海,絲綢之路更是影響深遠。但是這麼一座名城為何改名西安呢?
其實說其改名並不準確,因為歷史上的長安與今天的西安並不是一個概念。長安原本是一個小村莊,後來漢高祖劉邦建都時便把名字引用過來,使新都名為長安,這時的長安只指長安縣,即長安城和周圍縣轄地區。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隋朝重新建城時,一度廢棄長安之名,改為大興,唐朝之後又恢復原名,不過這時的長安仍然只指長安縣,最多再加一個處在同城的萬年縣,更大範圍的今西安地區被稱為京兆府。也即是說,長安僅是府城的名字,並不能代指整個地區,明朝時京兆府經過幾次更名成為西安府,民國廢除府制便把西安之名引用過來,建立西安市,而長安至今仍是西安市的一個縣區。
說到這裡讀者應該已經清楚長安與西安的關係了,那麼今天的西安是否能夠更名長安呢?我認為不是不可以,而是沒有必要,長安固然名聲響亮,但西安之名也有幾百年的歷史,難道不是傳承而來的嗎?試問當今的讀書人,又有誰不知道漢唐長安城就在今天的西安呢?難道不改名會影響它的歷史地位嗎?會降低它的文化底蘊嗎?當然不會。我們是去看大明宮遺址的,是去看華清池、兵馬俑的,至於它叫長安還是西安,並不重要,只要我們不忘記歷史就足夠了。
說了這麼多歷史名城,當然要提到我曾經今生活學習過的城市武漢。我對武漢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亂”,當然不是說治安亂,而是說它的名字和歷史有些複雜,他可能是中國唯一一個三城合一的城市。
還記得有一次我回到家鄉時,有位親戚問武漢跟武昌什麼關係?這個問題如果放在大學以前,我還真答不出來,那個時候學習近代史,知道武昌起義,卻不知道武昌在哪,也不知道它和武漢之間有何關係,後來才明白原來是和漢口、漢陽三城合一,才成了今天的武漢。武漢三鎮都是歷史名城,歷史上雖然距離極近,但因長江和漢江的緣故,三地相對隔絕,近現代交通的發展則打破了這種隔絕,使三鎮融為一體,合併為一個城市也便成為歷史的必然了。
就今天來看,三鎮合併是成功的,武漢發展至今,三鎮分工協作,各自肩負不同職能,同時又保持自身的特色,並使合併後的武漢成為特大城市,這個結果是值得欣喜的。
像武漢這樣因城市合併而改名者不在少數,比如湖北另一城市襄陽。在幾年之前,襄陽還名叫襄樊,因襄陽和樊城的合併而得名,兩城各取一字雖然均衡,但卻無意間使兩個名聲響亮的城市變得籍籍無名。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襄陽、樊城不會陌生,看過《射鵰英雄傳》的人對襄陽更會情有獨鍾,但合併改名之後卻降低了它們的知名度,同時容易引起誤解。所以在幾年前襄樊市政府耗巨資將城市改名為襄陽,雖然這樣對樊城有些不公,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但我個人認為從長期來看還是值得的。
襄樊與西安不同,這個名字是新中國成立後生造出來的,當時是為了照顧兩地人民的感情,但改名後它的認同感明顯不足,且對旅遊業的發展不利,人們認得西安是長安,卻未必認得襄樊是襄陽,是以用更為有名的襄陽來代替也在情理之中。
寫了這麼多城市,其實只是想說明歷史是在不斷變化當中的,地理名稱會因時而變,城市也會因時間的推移而走向輝煌抑或衰落,兩千年前的漢朝人不會想到他們的帝都長安、洛陽會在今天變得如此平凡,而當時還是一片沙洲的上海會變得如此繁榮。同樣道理,今天的我們也很難想象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後,上海、香港是否依舊繁榮,而那個時候,華夏大地之上,又是哪座城獨領風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