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這是個偉大的朝代,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300年的黑暗、戰爭、分裂的局面,它開創了科舉制,更是鑿通了大運河,這些創舉都令後世收益無窮。
開國之君隋文帝,更是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盛世局面,就在國家力量節節攀升的大好關頭,為何楊廣上臺後,短短時間內,便如秦朝一樣滅亡了呢?
隋朝滅亡,不僅有貴族起兵造反,全國還有無數的小股農民起義,他楊廣是做了什麼天怒人怨的事,讓全天下的人都要反抗他?甚至被李唐用史筆釘在恥辱柱上?
在筆者細細研究後發現,原來是利益分配出問題了。
一,與世家貴族爭權,引起反彈
世家貴族之中,第一個起兵的人是楚國公楊玄感,他出身與弘農楊氏,這是從漢朝到隋朝延續了幾百年的大世家。
而且,他起兵後,軍中有無數的世家子弟來參與。如,上柱國涼州總管韓擒虎之子韓世鄂、觀德王楊雄之子楊恭逍、金紫光祿大夫虞世基之子虞柔、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之子來淵、御史大夫裴蘊之子裴爽、大理寺卿鄭善果之子鄭儼等40餘人,均投入到楊玄感軍中。
如此眾多的統治集團上層的世家子弟投入到反隋鬥爭中,足見世家大族早已不堪忍受國家權力的壓抑,反隋活動蓄勢已久。
那麼隋朝又對他們做了什麼呢?令他們有福不享地去作死?
原來隋朝為了從世家大族手中爭權,用了無數釜底抽薪之計。
眾所周知,自漢朝以來,世家士族開始掌權,並與皇權瓜分天下,到了魏晉時期,世家更是直接架空皇權,以致於東晉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五胡亂華後,南北兩朝,雖然經過幾百年的戰亂,但世家士族並未傷筋動骨,仍然是社會權力主流。
直到隋朝的成立,才決心剷除這些社會毒瘤。
第一個手段,廢除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是世家大族壟斷政治地位的渠道,而開創科舉制,讓寒門子弟能有晉升渠道。
這一招針對的是貴族官員們。
第二個手段,改革軍事,將北周時掌握軍隊實權的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上升府儀同三司、升府儀同三司、儀同三司等職務變為榮譽稱號並授予對國家立有功勳的人,實際上剝奪了他們對軍隊的統帥權力, 從而使十二府的統御權完全由皇帝掌握。
將兵戶編入民戶,兵農合一,消滅了兵為將有的部曲私兵制。
廢諸州總管,將軍權收歸中央,收歸皇帝。
這一招,剪除了世家士族的爪牙。
第三個手段,實行嚴厲的刮戶制度。
為什麼要實行刮戶制度?因為世家大族對社會的控制力大大超過中央,在全國各地形成一個個獨立權力漩渦。
這些是地方割據,天下紛爭的根源。
世家大族,不但擁有極大的政治地位,文化、經濟上都擁有極大的特權,他們名下不但兼併有大量的土地,還吸附有大量的隱戶、浮戶。
如,北宋齊孝王《關東風俗傳》所說:“若至贏冀諸劉,清河張宋,幷州王氏,濮陽侯氏,諸如此輩,一宗將近萬室,煙火連線,比屋而居。”
這些世家大族,不但擁有社會上大量的浮戶和客戶,又透過宗族關係,在這一個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單位內部形成了非常穩固的社會基層結構。
為了瓦解這種畸形的社會結構,結束世家的社會話語權,隋朝透過大索:即地毯式搜尋,強制浮戶、隱戶、客戶入籍。
貌閱:用文字描寫相貌特徵。
析籍:即把大家庭拆解為一個個小戶。
追責:即地方官如鄉長、里長包庇的,追責到底。
互糾:鼓勵百姓們互相檢舉告發。
輸籍定樣:按登基在冊的戶籍收稅,地方官不得重複徵收。
隋朝透過這些手段,令世家士族受到沉重的打擊,並且收穫了無數新戶,這些新戶可是納稅的主力軍啊,開皇之治靠的就是他們!
據杜佑記載:“隋受周禪,得戶三百六十萬,開皇九年平陳,又收戶五十萬,洎自大業二年,干戈不用, 惟十八載,有戶口八百九十萬矣,此隋之極盛也。”
這是中國歷史上繼漢代之後的第二個戶口峰值。
西漢建國後經一百餘年,到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戶口為一千二百餘萬戶,而唐王朝到玄宗天寶時才達到九百零六萬戶,也已建國百年之 久。隋代在二十年內戶口翻了一番多,這是漢唐都未實現的奇蹟,史家也往往據此認為這是隋代迅速達到了社會繁榮的原因。
除此之外,朝堂之上,還經過四次大清洗。
第一次,對北周宗室及其擁戴者的清洗,消滅了不少世家大族的力量。
第二次,楊廣以次子奪嫡,文帝廢黜楊勇之時,很多重臣、皇子捲入了這場爭鬥,很多大族再次被清洗。
第三次,隋煬帝繼位之後,高熲、宇文弼、賀若弼、薛道衡、蘇威等開國重臣被分別處死、免官。
高頻被殺,“天下莫不傷之”; 薛道衡被殺,“天下冤之”。這裡的所謂“天下”, 其實是指社會上的政治輿論,在當時有政治發言權的除了世家大族之外還有誰呢?
第四次,矛頭直指關隴世族中最有權勢的領頭人楊素,迫使其病重不敢醫治而死。
此後楊素之子楊玄感起兵失敗,“其兄弟悉梟首車裂,斬其黨與數萬人”,其中涉及公卿貴胄子弟40餘人。
後來李淵、梁師都、劉武周、薛舉、李軌、蕭銑、王世充等世家子弟紛紛起兵,皆是為了奪回自己的利益。
李唐得天下後,指使史官抹黑楊廣,並定其為“煬”的惡諡。
二,大興土木,民力凋敝
隋末,除了世家士族紛紛起兵外,還有大量的農民起義軍,這是為啥呢?
原來,隋朝像秦朝一樣,把民力過度使用了。
從大業元年至十三年。討契丹、抗突厥、擊琉球、通西域、徵吐谷渾、三伐高麗、連年用兵。征戰不息;而三幸江都、遠巡河右、涿郡、北塞等地,動輒三、五十萬士兵護衛。
開鑿大運河、修築長城。營建東都、建離宮別館、造舟船。挖長塹、通弛道等許多大型工程,無一不用大量軍士、民夫、役夫參與勞作、保衛和督役。
煬帝時,隋朝有:“有戶8907546,有人口46109965”。(資料出自《隋書》)
隋朝人口最盛之時,全國才有4千多萬人,僅大業八年第一次徵高麗就動用軍隊113萬多人,號稱200萬.加上後勤等,直接、間接參與人數總計達300-400萬人之多.
封建時代,國家工程都全部由人力物力去完成,有記錄的勞役,達到3000多萬人次,這還不算沒有記錄的部分,以及地方官府的工程。
隋朝的人口,剛建立的時候大約2000多萬人,20多年後達到峰值,4600多萬人。人口構成中男女各佔一半,再去掉未成年和老人、殘疾人,隋朝的勞動力在最高峰的時候,國家勞役竟然高達3000多萬人次,幾乎勞動力都被徵調去興建國家工程和當兵打仗。
如此頻繁、大規模的徵調,打亂了正常的社會生產秩序, 對社會政治經濟生活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因為去男人幹大工程了,納稅的任務便落到了女人和兒童、老人的手中。
可想而知,缺乏主力勞動的家庭,有多麼難交稅。
之所以有農民起義,就是因為徭役過重,家中賦稅交不上來,就算能交齊,也是艱難之極,不知何日才有鬆一口氣。
歷朝歷代農民起義,都是因為活不下去了,才聚眾造反的,隋朝也像秦朝那樣逼得他們不得不高舉義旗。
李世民登基後,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給這種現象做了個概括。
三,三徵高句麗失敗,無力迴天
其實,不管天下如何大亂,如果皇帝自己手中掌握有絕對軍權的話,就可以迅速平定這種叛亂。
但是,楊廣下了一招臭棋,他三徵高句麗時,皆集結了過多的軍隊,而且還打敗仗了。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打仗的兵卒超過敵方越多,越容易勝利,就是俗話說的,一人吐一口唾沫,都能淹死敵人。
其實,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兵將並非越多越好,如赤壁之戰,肥水之戰,皆是以少勝多。
第一次征討時,出動了113萬大軍,直接、間接參與人數就高達達300-400萬人之多。楊廣迷信自己的軍事能力,親自指揮,卻遭到一敗塗地。其中30萬大軍,僅剩2700人逃回來。
隋軍主力消失殆盡。
第二次征討時,沒有說明具體兵力,楊廣放權給將軍們便宜行事,因為楊玄感在後方拖延糧草供給,又失敗。
第三次召集天下兵馬征討時,天下大亂,來的兵馬都沒有多少了,又失敗。
三次征討高句麗失敗,隋朝政再也沒兵力鎮壓各地起義了。
沒有了軍隊,隋朝滅亡,成了必然。
點評: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萬事萬物皆有因果關聯,隋朝大削世家,大徵民夫,三徵高句麗,能說它做錯了嗎?
武則天改革時,就把世家政治給消滅掉,世家是毒瘤,是斷斷不可能留的,就連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也是關隴世族的一員。
世族是天下亂象的根源,消滅它是對的。
大徵民夫,幹各項國家大工程又錯了嗎?後世受益的各個朝代,沒有一個人不超讚大運河的好處,然而,6年時間建成的大運河,又有多少白骨鑄造?
各項大工程造成民力凋敝,是隋朝的急於求成的緣故,所以它錯在太急了,全部工程放在一起幹。
最後是三徵高句麗,完全沒有必要,至少不需要集結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征討。像後世的朱元璋,就很雞賊的下詔不準子孫們征討,國祚得享200多年。
因此,隋朝滅亡,是利益沒分配好,又徵高句麗消耗了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