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葉城位於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馬克市西南8公里處。
碎葉城從中亞地理形勢來看,適處於包括新疆在內的中亞中心地區,依山面河,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從西漢歸入我國版圖以來,一直是我國在中亞的政治中心,也是聞名於世的東西經濟,文化交流薈萃的樞紐地區。在唐代碎葉地區的經濟、文化更象中亞的燈塔一樣,光芒四射地照耀周圍世界。中亞各族人民都以自稱唐人而光榮,都以團結在大唐旗幟下而自豪,不少著名的唐詩:“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圓。(王昌齡《從軍行》)“幾道徵西將,同收碎葉城。(張籍《徵西將》)等,描繪了碎葉城的壯麗色彩和重鎮形勝。
碎葉因臨碎葉水而得名,碎葉水系從突厥語文翻譯而得,因而吹河、楚河、素葉水等名都是碎葉的同名異譯。
自6世紀中葉突厥族擺脫柔然族的統治,逐步擴大,稱雄漠北以後,從6世紀末起就分裂為東西突厥,於是從阿爾泰山以西直至裡海為止的廣大區域,都是西突厥貴族的統治。
當東西魏、北齊、北周爭權時期,正是突厥日益在北方草原壯大的時期,因而周、齊統治階級爭相勾結突厥貴族以自雄。當隋文帝楊堅統一北方時,失敗的周、齊貴族不少逃入突厥族中,因為突厥族本為中國之民,在經濟、文化上與漢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任何朝代的更換,都不足以割斷手足的情誼,所以在周隋之時與突厥一直有著姻親之好,史書《周書》《隋書》都有公主嫁於突厥的記載。
公元6世紀末,突厥分立為東西突厥後,西突厥聽命於隋之號令,泥利可汗就是娶的漢族女子,生子達漫後,泥利即死,其母即嫁其弟婆實特勤,開皇未同入隋朝貢,因遇達頭之亂,滯留京師。時達漫號為泥撅處羅可汗,轄地多在烏孫故地,分別在石國北及龜茲北鷹娑立二小王以統所部,後因撫馭無道及裴矩的離間其部酋射匱,處羅實權被射匱奪去後,即率族人內遷併入隋晉見煬帝說:“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照,唯有聖人可汗,今是大國,願聖人可汗千歲、萬歲,常如今日也。”而直接由隋扶植的射匱可汗,則更傾心於隋,是以隋末西突厥之地已經歸屬隋朝,所以《隋書》卷67《裴矩傳》中指出通向中亞楚河、怛邏斯河流域的西突厥治地專有一條通行大道是從伊吾經蒲類海、鐵勒部、突厥可汗庭至拂蒜國,達於西海,實際也就是當時的絲綢北道。
就在東西突厥都歸屬於隋的情況下,隋末風起雲湧的各地起義人民,為了避亂,逃入突厥者無數,遂大強盛,勢陵中夏,迎肖皇后,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武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潛尊號,皆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使者往來,相望於道也。”《新唐書·突厥傳》也說:“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從而可知範傳正所寫《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文》中說的:“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以及李陽冰《草堂集序》中所說的李白先祖“中葉非罪,謫居條支”,都是同樣的情況,因為條支也就在巴爾喀什湖地區,這就說明各族之間相互遷徙影響的深刻。
到唐初隨著全國統一事業的加強,西突厥與唐之關係也日益密切。《舊唐書·突厥傳》稱:“(西突厥)咄陸可汗泥孰者,亦稱大渡可汗,父莫賀設,本隸統葉護,武德中嘗為京師,時太宗居藩,務加懷輯,與之結盟為兄弟,既被推為可汗,遣使詣闕請降,太宗遣使賜以名號及鼓蠢。貞觀七年(634年)泥孰卒,其弟同娥設立,是為沙缽羅咥利失可汗。”從這可知在唐朝初年就和西突厥之間不僅結為盟兄弟,並且西突厥之統治者都得到了唐庭的冊封,反映了是君臣之間的關係。所以在貞觀初年玄類去西突厥會見統葉護可汗時,能以殊禮接見,給以厚禮,並派人護送,在其所轄境內給予各種便利,表現十分親密。因而在唐初自武德至貞觀二十二年間,阿史那賀魯沒有叛亂以前的一段時間內,西突厥的統治者都是要由唐庭冊封任命後才能行使職權,贏得人民的信任,這完全是一種臣屬的關係,這是有充分史實根據的。
從貞觀七年那次冊立西突厥可汗後,到貞觀十三年(639年)“弩失畢部落酋帥迎咥利失弟伽那之子薄布特勤而立之,是為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既立,建庭於雎合水北,謂之南庭,東以伊列河為界……累遣使朝貢,太宗降璽書慰勉。貞觀十五年(641年)令左領軍將軍張大師往授焉,賜以鼓慧。於時咄陸可汗與葉護頻相攻擊,會咄陸遣使詣闕,太宗諭以敦睦之道。”“貞觀十五年(641年)部下屋利啜等謀欲廢咄陸,各:遣使詣闕請立可汗,太宗遣使齎璽書立莫賀咄乙毗可汗之子,是為乙毗射匱可汗。”這些史實都揭示著西突厥地區的咄陸和弩失畢兩部的可汗都由唐庭冊立,並且平時的排難解紛由唐庭裁決。當兩部不和時,唐朝也特派使諭勸慰解。而可汗人選的決定最後也得由唐庭表態。文中所稱的“睢合水”即為碎葉水的諧音。
以上一系列史實都證明公元648年(貞觀二十二年)以前西突厥地區已歸屬唐朝,只是唐庭冊封西突厥部落頭目為可汗以治理,行使唐朝的政治軍事制度,無疑這也是沿襲古來已經行之有效的“守在四方,羈縻不絕”的統治原則,這種方法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中是常用的。因此唐初的碎葉地區已為唐朝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
再看在楚河、塔拉斯河流域以南的中亞地區於貞觀二十二年以前和唐庭也已存在密不可分的光輝史實。
在唐時的中亞也都役屬於突厥貴族的統治。原來都系用月氏族的昭武九姓人,建有康、石、米、曹、史、安、何等國,都在武德貞觀年間與唐在政治上、經濟上的關係已密不可分,在《新唐書·西域傳》中指明:
最大的康國,即今撒馬爾罕地區曾於武德九年(626年)遣使來獻,貞觀五年(631年)又遣使至唐,要求歸屬唐朝,從此歲歲入貢。
位於薩馬爾罕與俱戰提之間的東曹,武德中曾與康國同遣使入朝,並稱:“本國以臣為健兒,聞秦王神武,欲隸麾下,高祖大悅。”
位於薩馬爾罕西北的西曹,隋朝即稱曹國,在其東北越於底城的得悉神祠中的金具器上還刻有“漢時天子所賜”之語,足見與中原關係的密切,於武唐中入貢唐朝。
仍位於薩馬爾罕西北的何國,即屈霜你迦,或貴霜匿,貞觀十四年(641年)唐太宗平定高昌,次年即遣使入貢,永徽(650—655年)年間,阿史那賀魯叛亂,唐朝出兵討伐時,何國即遣使向唐表示:“聞唐使出討,願輸糧于軍。”
位於今布哈拉地區的安國,武德時(618—626年)遣使入朝,貞觀初又帶著許多物品來進貢,唐太宗厚慰使者說:“西突厥已降,商旅可行矣。”諸胡大悅。
位於今塔什干地區的著名的石國,也於武德、貞觀年間數遣使獻方物。從以上一系列史實可知,自隋至唐的武德、貞觀年間,西突厥族遊牧的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一帶是完全臣服於隋唐的,即在其南的河中地區也早已有政治、經濟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
在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龜茲王訶黎布失畢受少數西突厥貴族的煽動,出兵助焉著反對唐朝,於是太宗就命阿史那社爾及契苾何力為昆丘道行軍正副大總管,輔以安西都護郭孝恪和楊弘禮、李海舉五將發鐵勒十三部兵往討,社爾先分兵擒執焉王阿那支,龜茲震懼,社爾就乘勢圍攻龜茲,經過多次激戰取得大勝,擒獲訶黎布失畢及其相大臣那利,羯獵顛等。另在佔領撥換城後,即遣左衛郎將權祗甫詢諸酋長示禍福,降者七十餘城,宣諭威信,“莫不歡服。”以舊王之弟葉護為王,於是西域震懼。
阿史那社爾又派副將薛萬備前去招降於田,于田王伏闍信也表示歸順唐朝,在《舊唐書·西戎傳·電茲》中說:“太祖既破龜茲,移置安西都護府於其國城,以郭孝恪為都護,兼統于田、疏勒、碎葉,謂之‘四鎮’”。原來龜茲王之所以敢反唐,是由於得到少數西突厥貴族的支援。既然龜茲已平,自然一方面要乘勝蕩平與龜茲王聯結一氣的西突厥貴族,一方面也必須在西突厥地區選擇衝要地點設鎮,以固邊防,碎葉適為咄陸與弩失畢部聯接的樞紐,原已有城市,村落比較密集,足以綰轂西突厥各部,所以龜茲平後在碎葉設鎮,乃為事勢所必然。
唐貞觀十四年置庭州,文明元年(684年)廢州置焉,長安二年(702年)十二月改為燭龍軍。三年(703年)郭元振奏置瀚海軍、天山軍,並在碎葉城。”《元和郡縣圖志》北庭節度使所統的瀚海軍則稱:“北庭都護府城中,長安二年,初置燭龍軍,三年,郭元振改為瀚海軍。開元中,蓋加運重加修築,管兵一萬二千人,馬二千四百匹焉。”
怛羅斯之戰後不久,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吐蕃趁機攻陷了河西走廊。幾十年後,唐朝在西域的據點包括碎葉城相繼被吐蕃所攻陷。
877年吐蕃帝國崩潰,西域進入混亂割據時期五代北宋時期西域出現了高昌回鶻王國、于闐王國和喀喇汗王朝等地方政權並立的局面,但最終統一於西遼。
蒙古時代,吉爾吉斯是察合臺汗國範圍。
明朝前,西域的察合臺汗國,分裂成東察合臺汗國和西察合臺汗國。明朝時期,出現過亦力把裡、布哈拉汗國、葉爾羌汗國等。
清朝初期,準噶爾汗國統一全部西域,最終清朝在乾隆時期滅掉準噶包括爾吉爾吉斯東部與南部歸屬中國新疆。
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在1864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具體劃定自沙賓達巴哈山口到浩罕汗國邊界為止的邊界。就連中俄《北京條約》規定的界湖特穆爾圖淖爾(今伊塞克湖)也被劃為沙俄的內湖,沙俄由此割佔外西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淖爾(今齋桑泊)南北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後被俄國侵佔,包括碎葉在內的楚河上游原屬中國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