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時期的元朝和四大汗國對中原地區對中原文化形成了深遠的影響。
一是疆域版圖方面。自上古時期的炎黃帝堯舜禹到王權統一時期的夏商周朝,中原地區的農耕民族農耕文明一直佔據和生活在黃河流域以及部分長江流域,以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為主體,繁衍生息,是歷史上的中原地區,產生了中原文明、華夏文明,而中原地區之外的區域被統稱為蠻夷之地,蠻荒之地,大部分處於原始社會或者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化時期,相對於中原文化、農耕文明落後,屬於文明不開化的地區。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帝國,修築長城,從而形成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西到新疆的帕米爾高原,塔哈拉瑪乾等沙漠,歷史上被稱為流沙,以太行山山脈、燕山山脈相連線的萬里長城為北部屏障,阻斷了來自蒙古高原及以北的遊牧民族等蠻族的流入和侵犯,從而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疆域和版圖。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朝到後來的西漢,匈奴成為長城以北的主要威脅,漢武帝征服匈奴,東漢時期是柔然各部佔據蒙古高原及以北的大片疆土,到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來自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進入中原,隋唐時期疆域版圖曾經達到鼎盛時期,包括了蒙古高原及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建立翰海都護府。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後,突厥興起並稱為蒙古高原的主宰,突厥被消滅,回鶻汗國興起,五代十國為北方民族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會,初步形成了契丹、女真等部落和民族,成為後來的遼朝,金朝,西夏以及西遼。到了蒙古帝國鼎盛時期形成了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和四大汗國疆域版圖,而元朝的建立和發展實質上確立了中原地區對蒙古高原及以北的疆域領土的佔有權、控制權等主權範圍,從而真正確立了後來的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中國疆域版圖。同時也確立了對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區的主權,確立的對大理等南越地區的行政主權,真正意義的建立並形成了歷史上的中國領土雛形。建立和形成了集中統一的行省制度,改變了附屬蕃屬以及潘鎮格局的局面,改變了唐朝時期的都護府的軍事組織,真正形成了服從中央政府的行省制度,促進了大一統的真正形成。
二是多民族共存的局面形成。歷史上,中原地區多民族的融合同化促進形成了統一的中原民族,有利於大一統政權的穩定穩固和發展,而中原文化、中原文明的快速發展,與其他民族的差距拉大,其他民族要麼被征服被同化融入到華夏民族,中華民族大熔爐之中,匈奴族突厥族柔然各族被驅逐被漢化。中華民族由於人口規模生產力水平文化文明的發展水平較高,一直成為中原地區的主宰,並很少與其他民族同處於一個王權統治和共存的狀況,產生了民族優越感和對其他民族的歧視。這種局面被契丹族女真族回鶴族逐步打破,形成了遼宋,金宋西夏在中原地區、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共存的局面,中原地區的南宋開始從俯視到平視到仰視,而元朝的建立,徹底打破了這種中原民族的優越感和自尊心,開始臣服於蒙古族和其他民族,形成了多民族共存共生的局面,也產生了一個新的民族回回族,對於之後的王朝以及近現代民族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另外還有語言、科技、文化、宗教等等各方面的影響。元朝和四大汗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和人員往來規模水平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尤其是阿拉伯民族在元朝的數量頻率空前提高,帶來了他們的宗教文化和科技水平,推動了元朝及之後的交往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