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明朝十六帝中哪一位被後世誤解最深,想必大多數讀者都會選擇明憲宗朱見深。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就不會有莫名其妙的黑,朱見深能被後世黑得“體無完膚”,多半源自於今天要講的故事:成化犁庭。
犁庭:一場亡國滅種的行動
翻閱史書,我們發現歷史上不止一次出現犁庭這一詞。
《漢書·匈奴傳下》中有這麼一句話:“固已犁其庭,掃其閭,郡縣而置之。”白話文翻譯過來就是在將匈奴全都驅趕消滅乾淨之後,在那個地方設定郡縣,讓中央王朝的權力將其管理起來。
史書不同於小說,短短几個字就決定了一個種族的生死存亡。“犁庭掃閭”,這個成語便是稱讚漢武帝掃蕩匈奴的偉大功績。
無獨有偶,一千多年後的明朝,史學家們在記載一位皇帝的豐功偉績時也用上了這個詞語-成化犁庭。
成化犁庭不是單單一次軍事行動,而是前後加起來共有三次對待建州女真的有針對性地掃蕩,受限於女真的戰鬥人數,雖然當時的戰爭規模不大,但毫不誇張的說,深刻影響了大明的百年國運。
女真與建州三衛
建州女真原居於牡丹江與松花江匯流地方,在遼金時代為金完顏部附庸之五國部。元代屬遼陽行省管轄。 明初為了邊境的穩固,女真族被分稱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三部分,建州女真分佈在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海西女真分佈在松花江流域,東海女真分佈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沿岸等地。
從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大赦天下,女真得以擺脫奴籍,勉強度日;到了文韜武略的成祖朱棣的時期,設定了建州衛將靠近邊境的女真部落管理起來,所以他們就有了後來的稱呼——建州女真。
因為靠近明朝邊境的緣故,文明程度是女真部落中發展最高的一部,已經逐步進入了農耕社會,開始了穩定的農耕生產方式。而更北邊的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則是妥妥的漁獵民族了。
後來建州女真進一步發展壯大,明成祖朱棣順勢採取“分而治之”的方法,分出來了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並與原來的建州衛合稱“建州三衛”。
這一手平衡學,在明初無論是對蒙古部落還是女真部落,朱元璋朱棣這對父子都玩出了花,政治上無往不利。
戰神與土木之變
本來按照這種既定策略走下去,明朝的國運還是會不斷昌盛,達到“治隆唐宋”的水平。
很不幸在之前兩篇文章中提過的戰神朱祁鎮打破了這一平衡,面對瓦剌太師也先的掃秋風行動,明軍在土木堡喪失帝國最精銳的京軍三大營,皇帝也北狩,眾武將勳貴陣亡。
帝國已經岌岌可危,可謂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經過此役,明王朝對待周邊遊牧民族的威懾力大打折扣,這其中就包括喂不飽的建州女真,由於不滿朝貢制度,便有了各種理由開始了屢屢犯邊。
例如天順八年(1464年),因入貢人數太多,明廷只許建州、毛憐等衛百人入貢,海西兀者等衛只許三五十人入貢。此舉再次引起女真各部不滿。成化二年(1466年),明廷禮部規定,朝貢的女真人必須攜帶“膘壯”的馬一匹,“純黑”的貂皮三十張,否則不許入貢。
在土木之變以後的大明權貴集團心中,眼睛裡只有著兩京一十三省才是自己的基本盤。對於邊境地區的把控其實並沒有上心,認為打了成本太大,領土也沒有駐紮價值,打了又撤,遊牧民族依舊會捲土重來。
這是因為古代戰爭不像現代軍事裝備能夠對待某個地區進行飽和式的覆蓋攻擊,邊境深山老林,遊牧民族只要躲進去過不了多久還是會繁衍壯大、捲土重來。
為什麼遊牧民族始終要南下犯邊?生產力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古代的硬通貨就是鹽、鐵器、布匹這些生活必需品,遊牧民族手裡只有牛羊牲畜和礦石原料。
如果中原王朝對待朝貢的體系嚴格把控,那對人口必然增長的遊牧民族來說是遠遠不夠繁衍生息的,也就導致了從春秋戰國開始延續幾千年的農耕文明跟遊牧文明之爭。
成化與絕其種類
要說成化為什麼在《明史》及後人口中誤解頗多,就離不開一個人:愛新覺羅·董山。
聽聽這個名字就知道跟清朝脫不了干係,董山就是後世鼎鼎大名,攪亂明朝的努爾哈赤的五世祖。
董山是當時女真部落中實際上的軍事首領,據記載到成化二年(1465年),董山接受了李瑈冊封的“中樞密使”的高階官爵,糾集毛憐衛、海西女真諸部15000多人侵擾明邊,一年內即犯邊97次。致使“自開原以及遼陽六百餘里,數萬餘家率被殘破”,殺掠邊民10餘萬(參見《明英宗實錄》卷192、趙輔《平夷賦有序》)。
董山這麼狂妄,明憲宗朱見深一開始也遵守祖訓,只是派遣大臣去開導馴化董山,但熱臉屢次貼冷屁股以後,剛剛登基沒多久,仍是滿腔抱負的朱見深開始下定決定,一個字打,就是硬剛。
朱見深的皇帝生涯,沒有什麼是打解決不了的。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大明還是一隻老虎。
面對董山率眾不斷侵犯邊境,成化三年,朱見深下了應對詔令,詔令裡面這8個字,令人印象深刻:“搗其巢穴,絕其種類”。
搗其巢穴,絕其種類用作我們現在的白話理解,基本就是一個不留,永絕後患了,直接在歷史上把你給抹掉。
這場一個多月的圍剿戰役,明軍斬首六百三十餘人,俘虜二百四十餘人,李滿柱和他的兒子被朝鮮軍隊斬殺。另外一個首領董山也被明軍設計抓獲,在押送途中董山試圖逃脫被殺。
明軍主將趙輔在其《平夷賦》中描述道:“強壯就戮,老稚盡俘,若土崩而火滅,猶瓦解而冰消,空其藏而豬其宅,杜其穴而空其巢,旬日之內,虜境以之蕭條。”經過一個月的剿殺,建州女真被殺者千餘人,明軍奪回奴隸(即阿哈)一千多人,破寨四五百座,牛、馬、家畜等積蓄也都蕩然無存。(《全遼志》卷六)顯然,女真部落的損失是遠大於明軍的。
汪直與二次圍剿
成化十四年以及十五年,消停了數十年的建州女真實力逐漸恢復,又開始以朝貢貿易受阻為理由,不斷侵犯明朝邊境。
如果說一次只能把你打怕,那後面這幾次打擊對於建州女真就是滅頂之災。
著名西廠“廠花”大太監汪直帶隊,撫寧侯朱永為總兵,巡撫陳鉞參贊軍務征討建州三衛。明軍頂著風雪開始在秋冬季節對建州女真展開雷霆攻勢。這幾次戰役的史料記載非常之少,這其中肯定跟清朝有直接關係。
我們能從汪直的捷報中一窺究竟:
建州賊巢在萬山中,山林高峻,道路險狹。臣等分為五路,出撫順關,半月抵其境。賊據險迎敵,官軍四面夾攻,且發輕騎焚其巢穴。賊大敗,擒斬六百九十五級,俘獲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餘寨,獲牛馬千餘,盔甲軍器無算。
此戰過後,建州女真“流離四散,其餘存者無幾”,消停了百年。
明憲宗,只怪朕還不夠狠.
明憲宗在明朝帝王中存在感不強,歷史上的評價褒貶不一。
《中國通史》稱其為“不是一個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皇帝”,其實他在位二十三年,所取得的政績可以用輝煌來形容,不僅成功解決他老爸留下的爛攤子,改變了大明王朝因“土木堡之變”帶來的頹勢,為他兒子“弘治中興”創造了條件。但仍不失為一代有作為的君主。
明憲宗的三大黑點:開設西廠、偏愛萬貴妃、開設皇莊圈錢其實都是有不得已而為之的理由。
東廠和錦衣衛在當時已經淪為文官集團的半個爪牙,設立西廠監督這兩家機構加強皇權,同時抄沒大量官員贓款充實國庫,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府庫空虛和朝臣貪腐問題。
至於皇莊的問題看似是皇帝的私產,卻成了明朝土地兼併的開始。但放眼歷史的角度,開啟賣官鬻爵的是漢武帝劉徹,同樣都是為了連年征戰做物資準備,評判就天差地別。
最後說到偏愛萬貴妃,唐玄宗喜歡小自己34歲的楊玉環能被寫成長恨歌千古傳誦,朱見深喜歡一個比自己大17歲的萬貴妃怎麼也能成為黑點?退而求其次,明憲宗一生有14個兒子,6個公主,何來的偏愛專寵一說。
正如《成化皇帝大傳》最後所說:“成化朝君臣們是預測不到的,他們留給弘治朝君臣的,乃是一個外無強敵,內無大敵,百業興旺,萬民樂業的太平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