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分封制容易造成國家內亂,這已經是近乎是常識了,對此從貧民一路爬上皇帝高位的朱元璋不可能不清楚。可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依然還是毅然決然地分封諸子為王,其中的緣由是什麼?難道不怕漢代的七國之亂,在他辛辛苦苦創立的大明王朝上重演嗎?
對於朱元璋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其實他本人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了,就是為了要“藩屏帝室”。
對此在洪武三年的時候,他就已經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講得很清楚了:
“昔者,元失其馭,群雄並起,四方鼎沸,民遭塗炭……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遠,秦廢之而速亡,漢晉以來,莫不皆然……”
“周行之而久遠,秦廢之而速亡”這句話就足夠說明,朱元璋推行分封的目的就是要讓大明王朝像周朝那樣國祚長點。
然而熟知春秋戰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周朝自中後期以來,根本指揮不動各個諸侯,自己猶如一個吉祥物一般,只能看著各諸侯國互相征伐,使得中國飽經歷數百年之久的戰亂,而這一切都可算到分封制上去。
對此,朱元璋不可能不清楚,他很清楚分封制的弊端,然而對於這些弊端的看法,卻同常人有些不一樣。
比如有一次,朱元璋詢問太子朱標稱對於漢代七國之亂的評價,朱標表示七國之亂錯在七國。
但朱元璋卻得出了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他認為漢代之所以會發生七國之亂,不是因為分封制的弊端所導致的,而是因為天子的薄情寡義,才導致了七國的叛亂。
他認為當時的漢景帝由於聽信了晁蓋的讒言,對於諸侯國過於苛刻,一點點錯誤就削奪他們的土地,七國完全就是被逼反的。
朱元璋的言下之意,只要皇帝本人對於這些諸侯國好一點,他們就沒有必要造反,就好好地藩屏帝室,所謂分封制的弊端也就不存在了。
除了對於分封制弊端理解不同外,還有以下幾點原因,促使了朱元璋去分封諸子為王。
一是,當時北方的殘元勢力依舊不可小覷,是大明王朝最大的潛在敵人,需要分封幾個諸侯王去好好地防衛一番;
二是,跟著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這些功臣們,老實讓他們手中握著軍權是不太好的,所以他便想要讓他的兒子們去將這些功臣的兵權給接過來,為後來大肆屠殺功臣做足鋪墊;
三是,當時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所有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可一旦將來出現皇帝年幼或智商不高的情況,就容易被權臣所操控,為了防止將來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不好應對,便分封諸子為王,並賦予了他們在緊要時刻“清君側”的權力。
可是令朱元璋萬萬想不到的是,在他死後,燕王朱棣正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靖難之役,頂替了他心愛的皇孫朱允炆。真就應了那句老話,人算始終是比不過天算的!
朱元璋透過《皇明祖訓》針對諸王都做出了嚴格的防範措施,其好幾個兒子的不法行徑,也屢屢感到失望和痛心,但對於推行分封制,他朱元璋可從來都沒有動搖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