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即將收官,年度最後一次汽車零售資料公佈(12月資料明年1月公佈),備受關注。
好訊息是,11月乘用車市場執行相對平穩,生產供給大幅改善,市場價格持續上行,新能源車與傳統車走勢形成巨大的反差,新能源的替代效果日益凸顯。
另一個不算太壞的訊息則是,11月的銷量雖然繼續下滑,但環比呈現了增長勢頭。中汽協資料顯示,11月汽車生產和銷售的情況分別為258.5萬輛和252.2萬輛,環比增長10.9%和8.1%,同比分別下降9.3%和9.1%。全國乘聯會資料顯示,11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181.6萬輛,同比下降12.7%,環比上升6%。
之所以說不算太壞,是因為整體下行趨勢下,環比增長,說明車市已經“觸底反彈”。11月,廠商加緊年底庫存回補,車市呈現向好趨勢。歲末年初,對於沒有衝量“壓力”的廠商和經銷商,已經認真籌劃明年發展的戰略戰術。
從11月汽車零售資料中,我們可以窺探出怎樣的車市前景?
經銷商“補倉”,購車正當時?
首先,從整體上看,今年車市還是有所增長的。乘聯會資料顯示,今年1-11月的零售累計達到1804萬輛,同比增長6.1%,較1-10月增速繼續下降2個百分點。增速攤薄的主要原因是2020年7-11月零售高基數的影響。
其實,今年車市有被車企和經銷商“控節奏”的感覺,雖然其背後的原因同樣苦澀。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說,今年車市的促銷節奏明顯改變,從5月開始,“促銷加大”的趨勢逆轉為“促銷收縮”的特徵。其中8-11月,促銷下降幅度尤為明顯,“減少促銷逐步成為各車企的共同選擇,這也是經銷商的好日子”。無論經銷商是否日子好過了,但車型供不應求、整體調價卻是不爭的事實。
換句話說,今年消費者得多掏腰包,購車成本明顯上升。據乘聯會統計,傳統燃料車銷售均價提升明顯,車市銷售均價達到15.6萬元以上,較去年同期提升1萬元左右,提升效果明顯。對於價格的明顯上漲,崔東樹認為這是因為“晶片不足,高階車型增產帶來的效果”。
此外,車企和經銷商沒有了年底衝量的壓力,重新調整了銷售節奏,開始做好冬季“屯糧”,為明年車市打好基礎。據悉,今年廠商庫存持續保持低位,1-11月廠商庫存減少23萬輛,相較歷年資料,已經形成連續四年強力去庫存的特徵。而零售終端的經銷商更是面臨“無車可賣”的尷尬,2021年1-11月,渠道庫存相對減少57萬輛,缺貨現象仍然嚴重。
今年前三季度,車市去庫存明顯,雖然近兩個月廠商庫存迅速回補,但缺口仍然很大。資料顯示,11月末廠商庫存環比增長8萬輛,渠道庫存環比增加19萬輛。
歷年的11月都是建庫存的重要節點,今年的庫存情況不僅直接影響全年銷量的最終資料,更將對明年一季度有著直接的影響。這或許也意味著,不著急“買車過年”的消費者,可以選擇“再等等”,利用這段時間邊看邊選,興許能以更實惠的價格拿下“心水車”。
主流合資不振,繼續加碼是硬道理?
看完整體銷售情況,再看具體的細分品牌。
不得不說的是,今年車市最為搶眼的當屬自主品牌,零售83萬輛,同比增長2%,環比增長8%,相對2019年11月增長11%。儘管同比、環比增長均為個位數,但綜合考慮今年車市受晶片供應影響、限電政策的到來,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等疊加因素影響,自主品牌能守住“大盤”,就已經能夠說明所有問題了。
截至目前,自主品牌國內零售份額為46.3%,同比增長6.9個百分點。
這也可以看出,自主品牌頭部企業的產業鏈韌性強,能夠有效化解晶片短缺的壓力,變不利為有利,特別是在新能源市場獲得了明顯增量。
其中,長安汽車1-11月銷量突破200萬輛,長安系中國品牌汽車在11月銷量為13.53萬輛,其中乘用車銷量9.46萬輛。CS75、CS55月銷量均超過2萬輛;長安歐尚月銷量也達到16787輛,上市僅45天的歐尚X7PLUS已累計訂單33950輛。吉利11月銷售13.49萬輛,環比增長22%,1-11月累計銷量117萬輛。上汽乘用車11月銷量破10萬大關,同比增長24%,1-11月累計銷量69.5萬輛,同比增長62%,環比增長39%。
除了自主品牌穩住了“大局”,豪華車方面也繼續保持結構穩定的特徵。11月,豪華車零售21萬輛,同比下降19%,環比增長17%,但相對2019年11月仍然增長4%。豪華車市場繼續保持需求旺盛,這也體現消費升級的高階換購將持續影響未來車市,豪華車方面受市場競爭的影響不大。
那麼今年誰跌得最多?答案是合資品牌。11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78萬輛,同比下降23%,環比增長1%,相對2019年11月下降21%。
乘聯會資料顯示,日系品牌零售份額22.2%,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美系市場零售份額達到9%,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法系份額提升0.3個百分點,德系品牌供給在逐步改善。也就是說,基盤最大的德系合資品牌今年下滑幅度最大,也因此導致合資品牌市場下行趨勢明顯。
在豪華車“下壓”與自主品牌“上攻”的市場競爭中,合資品牌的發展處於“尷尬之地”。隨著自主品牌產品競爭力提升明顯,合資品牌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主力陣地快速萎縮,中高階高利潤車型市場也遭遇嚴重衝擊。
與此同時,由於部分合資企業的產品力提升緩慢,新技術匯入滯後,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難以大幅回升,加上“雙積分”政策壓力,也同樣面臨著品牌轉型。如果考慮到2022年合資股比放開,合資品牌企業的股比調整或將出現一些新變化,個別合資企業的某一方退出也是合理的選擇。不過,崔東樹認為,外方加碼中國市場,依然是趨勢。
他表示,目前看,合資企業的執行狀態有分化趨勢,隨著龍頭自主品牌企業的全面崛起,加之新能源車與傳統車的雙積分政策驅動,合資車企需要有更全面的體系競爭力,以適應中國不斷提升的市場競爭。
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已達1/3
今年以來,逆勢上揚的新能源汽車表現非常給力。
11月,新能源車廠商批發滲透率19.9%,1-11月滲透率15.0%,較2020年5.8%的滲透率提升明顯。
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33.2%;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24.6%;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3.9%。
11月純電動的批發銷量34.3萬輛,同比增長121.1%。電動車高階車型銷量強勢增長,中低端車型也走勢較強。
具體看,11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多元化發力,廠商批發銷量突破萬輛的企業有14家,較前期大幅增多,其中:比亞迪90142輛、上汽通用五菱44157輛、特斯拉中國31732輛、長城汽車15710輛、小鵬汽車15613輛、廣汽埃安14566輛、奇瑞汽車14422輛、理想汽車13485輛、吉利汽車12620輛、上汽乘用車11204輛、蔚來汽車10878輛、合眾汽車10013輛、上汽大眾9231輛、一汽大眾8882輛、長安汽車6439輛。
“新能源車與傳統燃油車走勢形成強烈差異化的特徵,實現對燃油車市場的替代效應,並拉動車市加速向新能源化轉型的步伐。”崔東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