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今天,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20年間,中國全面履行入世承諾,在對外開放道路上堅定前行,用出色的行動書寫了中國答案。
回望過往20年,中國汽車前所未有地深度參與和融入全球分工,締造了“中國製造”“中國創新”、中國品牌的高光時刻;中國汽車與全球汽車產業的互動從未如此頻繁密切,中國汽車產業的動向也從未如此深刻地牽動全球汽車的神經。
協議簽字前夕,歐盟忽然提出新的額外附加條件,要求取消股比不超過50%的汽車產業投資條件。危急時刻,如何守住50:50的整車外資股比底線,從而使保證國家利益與捍衛產業安全得以兼顧?入世之後,中國汽車業飛速發展,令國際秩序制定者目瞪口呆,在第一次與國際對手對簿公堂的過程中,中國汽車業又是如何面對挑戰、正面博弈,從而得到了歷練,收穫了國際化過程中寶貴的成長經驗?
值此中國入世20週年之際,應中國汽車報邀請,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委員、工信部原產業政策司副巡視員李萬里接受“我的汽車記憶”欄目組採訪,講述了他所經歷的最驚險、最值得回憶的汽車往事。
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委員、工信部原產業政策司副巡視員李萬里(左三)與中國汽車報社社長辛寧(右三)、中國汽車報總編輯桂俊松(左二)、中國汽車報副總編輯胡軼坤(右二)等合影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將這段記憶配文刊發,介紹入世前後鮮為人知的中國汽車艱難博弈故事,以史為鑑,砥礪前行。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下簡稱“入世”)。20年間,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接近30%;20年間,中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攀升至第二位,關稅總水平從15.3%降至7.4%,低於當年9.8%的入世承諾;20年間,在從主動開放到深度融合,從合作創新到尋求共贏的實踐中,中國以參與者、受益者、貢獻者的角色馳騁於全球化之路。
開放的春風沐浴著中國,也溫暖著世界。入世20年,中國汽車在開放中找到自信,也在開放中蓄積實力。從入世之初曾經的彷徨,到如今坦然從容地參與全球競爭合作,在主動、有序的開放中,中國汽車的產業活力和市場潛力得以充分挖掘和釋放。
主動開放謀共贏
彰顯中國汽車自信與實力
在入世前長達15年的艱辛談判中,我們曾因時制宜守住了汽車產業合資中外股比50:50的底線。在入世的20年間,全球幾乎所有的主流跨國車企紛至沓來,在中國設立合資企業,期間中國汽車產業也在全面合資合作中迅速成長,從實現在華本地化生產,到打造本土供應鏈,再到實現本土研發,中外雙方在合資合作中收穫頗豐,來自市場的豐厚回報足以證明一切。
2018年,中國宣佈繼續放寬外資股比限制,汽車行業首當其衝,以“五年三步”的節奏分階段全面放開外資股比,華晨寶馬成為新規出臺後首家打破50:50外資股比限制的合資車企。而後,按照取消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的規定,2019年1月,位於上海的特斯拉超級工廠破土動工,特斯拉也成為在中國的第一家外商獨資車企。
股比的全面放開,意味著中國汽車產業的合資合作站在了新起點、步入到新境界。最近有訊息稱,東風汽車或將在2022年退出東風悅達起亞,並且東風集團持有的25%股份也將由現代起亞汽車集團接手。在這一過程中,中方有充分的主動權,去選擇增持、減持股比甚至整體退出。
時至今日,談及合資股比的放開,業界不再過度焦慮。畢竟,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外雙方都享有更平等、更自由的選擇權,從堅守50:50底線,到全面放開股比限制,支撐這一切的,是中國汽車產業日漸強大的實力和底氣。
激發活力強自主
與世界共享“中國製造”成果
開放啟用創新,入世讓中國汽車產業的自主創新眼界更寬、思路更廣、行動更快。
在中國入世的同一年,吉利拿到了夢寐以求的汽車“準生證”。主動對外開放的同時,隨著中國政府對內放開力度的加大,中國民營企業蓬勃發展,以吉利、長城、比亞迪等為代表的中國汽車民營自主品牌迅速成長。從收購沃爾沃到成為戴姆勒最大股東再到與雷諾合作,向其輸出技術,如今的吉利,早已走出台州、駛向全球,在全球研發、全球採購的協同下,成為一家出色的全球化車企。
在中國入世的同一年,奇瑞接到了第一筆來自中東的訂單,以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身份正式出海,進入全球市場、服務全球客戶。20年間,奇瑞汽車向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出口,累計出口近200萬輛,並在海外建立6大研發基地、10個工廠,擁有1500餘家海外經銷商和服務網點。同樣,憑藉“七國十地”的全球化研發體系和“12+5”全球化生產佈局,長城汽車在全球60多個國家及地區收穫了超過800萬名使用者的信賴。
中汽協資料顯示,今年1-11月,我國汽車企業出口179.3萬輛,同比增長1.1倍。從最初僅憑價效比優勢闖蕩國際市場,到以過硬技術和差異化優勢贏得全球客戶信賴,在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中,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用勇氣、毅力和智慧,打造出自主創新的“中國樣本”。
中國本土造車新勢力、新品牌湧現,它們不僅為中國汽車行業帶來更多的創新理念和活力,更為全球汽車產業的轉型和競爭格局的重塑帶來更多新思路、新模式和新可能。以蔚來、理想、小鵬為代表的本土造車新勢力頭部陣營不僅實現了自主品牌向上的突破,也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實現了階段性的引領,甚至讓很多傳統外資企業望塵莫及;出身傳統車企的嵐圖、智己、極狐、阿維塔、極氪、沙龍等電動智慧新品牌,集體吹響了新一輪自主品牌向上集結號;華為、小米、百度的跨界入局,也在重塑汽車產業生態……
這一切,皆得益於開放,以及在開放格局下,中國汽車產業持續不斷的探索和創新。當下,在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智慧化的轉型賽道,“中國創新”所彰顯的活力,“中國製造”所積累的優勢,正源源不斷地共享到全球。
深度融合求創新
為全球汽車貢獻“中國方案”
在與全球汽車產業深度融合中,中國已不僅是外資車企的生產基地,更是重要的全球研發中心。如今,在汽車研發和創新領域,中國向全球貢獻著越來越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憑藉在數字化、電動化和智慧化方面領先的本土研發優勢,中國正成為更多汽車創新技術的輸出國,以及全球汽車技術標準制定的牽頭國和主導國。
2018年,由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共同牽頭制定的電動汽車安全全球技術法規(EVS-GTR)(以下簡稱“全球技術法規”)經《1998年協定書》締約方投票表決,獲得全票透過。這是中國第一次以主要牽頭國身份參與完成的全球技術法規制定。從國際汽車標準法規的“跟隨者”向“主導者”轉變,背後體現的是世界電動汽車領域的“中國分量”。
20年間,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迅速成長,更多優秀的中國零部件供應商成為跨國車企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在全球供應鏈的競爭與重構中塑造了難以複製的差異化優勢,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
依託於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包括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及電控系統等核心技術不斷突破,一批優質中國汽車核心零部件供應商脫穎而出。憑藉完整的研發、製造體系,以及對電芯、電池系統等全產業鏈核心技術的突破,寧德時代已成為全球領先的車用動力電池供應商。
在開放與融合中,中國企業正在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上扮演著越來越關鍵的角色。
聚焦綠色可持續
為全球氣候治理挑起“中國擔當”
世貿組織成立之初的宗旨之一,就是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最優運用世界資源,保護生態平衡和維護環境。“雙碳”目標的提出,意味著中國在主動為全球氣候治理挑起大國擔當。10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釋出,再次彰顯了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力量的決心和信心。
當下,作為全球氣候治理的關鍵一環,實現碳中和,不再是某家企業的小目標,而是全球車企、全球汽車產業鏈共同的大遠景。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中國,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的參與者已經積極投身到協力脫碳的行動中,越來越多的車企、供應商已經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提出減碳的具體目標。
在踐行全球氣候治理的過程中,減排脫碳無國界。推動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中國義不容辭。入世以來,透過技術提升和排放升級等舉措,中國汽車產業節能減排效果明顯。如今,全產業鏈協同脫碳,為“雙碳”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已經在汽車產業達成共識。當下及未來,與全球合作伙伴攜手、協同實現碳中和是中國汽車產業責無旁貸的義務,也是新一輪開放格局下,中國汽車產業對開放、共贏、融合、創新內涵的又一次新詮釋。
# 話題互動 #
入世20年,談談你的汽車記憶吧?
文:王璞 編輯:薛亞培 版式:趙方婷
影片主持人:胡軼坤 採訪嘉賓:李萬里 製片:杜娟 策劃統籌:廖楊婧 編導:杜琳 胡曉實 記者:張雅慧 後期製作:陳定娟 攝像:張佳滕 蘇晟元 何驊 孫嘉辰(實習) 形象設計:付楠楠 齊萌 運營統籌: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