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五前委:一個正國級,四個副國級!
淮海戰役五前委
淮海戰役的功勞不用提也是盡人皆知的,一戰消滅國民黨精銳55萬,國民黨名將如杜聿明、黃維、黃伯韜、李彌等,有逃跑的,有被俘的,也有戰場擊斃的。淮海大戰後,蔣家王朝的心臟南京直接暴露在解放軍的炮火前,而華北傅作義的幾十萬部隊也已成為甕中之鱉,國民黨軍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
淮海戰役共有五位最高領導人,即總前委五位委員。這五位都是久經戰陣的沙場老將,包括中野司令員劉伯承、華野司令員陳毅、中野政委鄧小平、華野代司令員粟裕和華野副政委譚震林。這其中,以鄧小平為總前委書記,負責統一指揮華野和中野兩大野戰軍行動。
事實上,直到淮海戰役後半段,這五位總前委委員才聚在一起,平時他們分成兩大集團,其中劉鄧陳率西兵團,粟譚則率東兵團。下面這張合照就是他們相聚的時候拍的,那時,國民黨80萬全部美械裝備的部隊大勢已去,杜聿明所率大軍被圍困在極為狹小的空間裡,等待他們的只有被消滅的命運。
淮海戰役難度極大,中野和華野兩大野戰軍用來對付國民黨的只有60萬人,而國民黨在徐蚌戰場則可輕易調動80萬人(包括從華中戰場調來的黃維兵團)。
早期,國民黨戰神白崇禧曾答應統一指揮徐州和華中兩大剿總,但出於和蔣介石之間的傾軋,他又反悔變卦了——如果真是白崇禧坐鎮,那麼戰爭的難度對我軍來說要難得多,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極會用兵,從紅軍時代就是我軍的勁敵——幸虧他不肯為蔣介石站臺,蔣介石無奈之下派了著名的福將劉峙來到徐州。
所謂福將,其實就是肥頭大耳兼運氣好的代名詞,其軍事水平比起白崇禧要差好幾條街!雖然貴為蔣介石的嫡系,位居“五虎上將”,但他見了白崇禧仍然得乖乖喊一聲“健公”。因為抗日戰場的“長腿將軍”和解放戰爭的“常敗將軍”,有人戲稱他為豬將軍。
白崇禧不肯來,豬將軍劉峙走馬上任。任手下的杜聿明、黃伯韜、李彌和邱清泉再驍勇善戰,任華中來援的黃維再一根筯要為“黨國”效勞,也擋不住豬將軍劉峙的平庸和蔣介石的指手畫腳。反觀解放軍這邊,卻是同仇敵愾,勁往一處使,雖然主力部隊也是來自華野和中野兩個系統,但總前委卻巧妙地考慮到了各種需要協調的可能性。
總前委書記鄧小平出自中野,這位老資格的革命家從旅歐時起就樹立了共產主義信仰,回國後領導了百色起義和龍江起義,是紅軍締造者之一,中央紅軍時代任中央秘書長,抗戰時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和129師政委,是劉鄧大軍的建立者,進入解放戰爭,繼續和劉伯承搭檔,出任中野政委。
中野實力不如華野,這主要是千里躍進大別山時付出的犧牲過大,就是陳毅講的“瘦”了。因此,五前委中有三人來自中野,也有這方面的考慮:總前委書記鄧小平是中野的,另外還有中野司令員劉伯承和中野副司令員陳毅;但從另一個意義上說,華野也有三個人:華野司令員陳毅、代司令員粟裕和副政委譚震林。
陳毅是華野的,但被臨時抽調到中野,而且從分工上看,劉鄧陳三位中野核心負責西集團,而粟裕和譚震林負責東集團——這種兼顧了各方面的組合是蘊藏著深刻的大智慧的。
鄧小平
鄧小平意志極為頑強,在他漫長的政治生涯中經歷了許多曲折,但這個堅定的四川人從來沒有後退過。他早在青年時期就和周恩來、朱德、陳毅、聶榮臻等人一樣,在歐洲把共產主義確定為終生奮鬥的目標。
回國後,受三大起義和平江等起義的影響,受黨的委託,鄧小平先後領導了百色和龍江起義,建立紅7軍和紅8軍;中央紅軍時成為毛澤東最堅定的支持者,曾任《紅星報》主編,參加了“遵義會議”,見證過毛澤東重返軍事指揮崗位,當選中央秘書長。
抗戰爆發後,鄧小平先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隨後出任129師政委,開始了和劉伯承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革命情誼,而劉鄧也和朱毛一樣,成為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戰鬥組合;劉鄧大軍在抗日戰爭期間開創的晉冀魯豫根據地成為模範根據地,對後世影響極大。
解放戰爭開始後,鄧小平和劉伯承領導晉冀魯豫軍區和中原軍區與國民黨軍作戰,上黨戰役打得閻錫山痛哭不已,隨後劉鄧大軍出人意料地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
鄧小平解放戰爭最大的功績是作為總前委書記指揮了淮海戰役和隨後的渡江戰役,不僅創造了一戰殲敵55萬的記錄,還一舉突破湯恩伯號稱“固若金湯”的長江防線,蔣家王朝盤踞南京22年的統治終於瓦解冰消。
新中國建立後,鄧小平先後任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副主席以及中央軍委主席等職務,上述幾個都屬於正國級職務。值得一提的是,鄧小平是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和劉少奇並列的共和國領袖人物,他領導了中國現代化程序,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劉伯承
劉伯承是最早當上中將軍長的共產黨員,他在1927年春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15軍軍長,比賀龍還早一個月(而且那時賀龍還不是共產黨員)。
劉伯承參加革命的起點很高,他是川軍名將,號稱“川中軍神”和“當代孫武”。另有一事讓劉伯承在中國軍界名聲大震:為剜除被流彈擊碎的眼球,他竟強忍劇痛不打麻醉藥做了手術,眼部神經密集而敏感,可想而知他忍受著多麼劇烈的痛苦!劉伯承“當代關公”的壯舉令為他主刀的德國軍區都敬佩不已,直呼他“軍神”!
在劉伯承軍政生涯的早期,是作為軍隊幕僚長的身份出現的,他曾任南昌起義“參謀團團長”和紅軍總參謀長。這主要是因為他豐富的實戰經驗和深厚的軍事理論,他在重慶軍校深造過,又在著名的伏龍芝進修,軍事理論之深厚和淵博,在我軍將領中無出其右。
抗日戰爭中劉伯承出任八路軍129師師長,129師是原紅四方面軍為班底改編的,因此和劉伯承搭檔的副師長徐向前是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但徐向前很快就被派往華北的冀南和山東工作,真正和劉伯承長期合作的還是後來被任命為129師政委的鄧小平,兩人最大的合作成果就是後來著名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也是劉伯承的高光時刻,他先後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中原軍區司令員和中野(二野)司令員,無論是千里躍進大別山、還是淮海大戰、或是渡江戰役,亦或進軍大西南,劉伯承都立下了蓋世之功。
1955年,劉伯承被授予元帥軍銜,高居第四,僅次於朱德、彭德懷和林彪,而高於賀龍、陳毅和徐向前等人。劉伯承在新中國曾任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屬副國級領導人。劉伯承還是十大元帥中最為長壽的人,他於1986年10月7日病逝北京,享年94歲。
陳毅
陳毅是老一輩革命家中綜合能力最強的人,也是最多才多藝的一個。他能文能武,能寫詩作賦,會書法,還有不低的圍棋造詣……
陳毅早年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應該從南昌起義開始:你說他參加了南昌起義吧,他是在部隊離開南昌南下廣東的路上才追上隊伍的;你說他沒參加南昌起義吧,起義的火種800人可是在他和朱德的率領下才儲存下來,並和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的。
井岡山時代的陳毅很牛,和毛澤東、朱德並稱“井岡三巨頭”,是第一支紅軍隊伍紅4軍的建立者之一,甚至一度取代毛澤東紅4軍前委書記一職。中央蘇區時代,陳毅也是“一鎮諸侯”,時任江西軍區總指揮,主力隊伍長征時,陳毅因傷未能成行,被留在蘇區進行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陳毅是十大元帥中唯一一個沒有走過長征路的。
抗日戰爭時,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新四軍,陳毅成為核心將領,特別是在“皖南事變”後,陳毅和中央派來的劉少奇力挽狂瀾,重建新四軍軍部,陳毅成為新生的新四軍的最高軍事主官:代軍長。
解放戰爭是陳毅的高光時刻,任新四軍軍長和山東軍區司令員的他在經過一系列曲折之後,和華中粟裕聯手組成華東野戰軍,從此開始了陳粟的開掛人生。你說他不會打仗吧,會打仗的粟裕要靠他協調各種關係、調配各種資源;你說他會打仗吧,華里的勝仗幾乎都是靠粟裕打的——只能說,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當時對華野領導人的定位是極為準確也是非常睿智的:陳毅總負責,但粟裕專管軍事。
陳毅在新中國擔任的職務很多,重要的有上海市長、華東軍區司令員、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長、政治局委員和中央軍委副主席等,他是副國級領導人。1955年,陳毅被授予元帥軍銜,排名第6,位於賀龍之後,羅榮桓之前。
粟裕
粟裕被稱為“戰神”,巧合的是,他和另外一位“戰神”林彪同歲,兩人都參加了南昌起義,都是隊伍中的基層幹部,都隨大部隊南下。在朱德和陳毅帶上井岡山的年輕幹部中,就有林彪和粟裕。
粟裕在井岡山也和林彪一樣,軍事天才受到毛澤東和朱德的發掘而一路飆升,只不過,他上升的速度沒有林彪那麼快。紅軍長征前夕,林彪已經是中央紅軍絕對主力紅1軍團的軍團長,而粟裕只能率一部偏師來掩護主力西征。紅軍長征離開蘇區,粟裕的部隊失敗,好在粟裕活下來了,在深山老林中打游擊,而方誌敏卻被敵軍所害。
粟裕和陳毅一樣,都沒有參加長征,都留在蘇區堅持遊擊。但陳毅是因傷走不了,而粟裕則是另有任務,但打游擊時的艱苦程度是一樣的,一點不比長征小。
抗日戰爭時期,粟裕成為新四軍的骨幹將領,開始了和陳毅的合作。事實上,粟裕和陳毅的軍政軌跡是如此相似,從南昌起義開始,他的命運似乎就和陳毅連在一起,所謂“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的開端,遠遠早於人們的認知,是從南昌起義就開始了的。
新四軍使粟裕再次成為陳毅的部下,而到解放戰爭爆發後,兩人再次合作的機會成熟,陳毅在泗縣以多打少遭遇失利,而粟裕則在蘇中七戰七捷。毛澤東和中央軍委下令,陳毅的山東野戰軍和粟裕的華中野戰軍合併為全新的華東野戰軍,陳毅出任司令員兼政委,負總責,而粟裕專門管軍事,負責行軍打仗——事實證明,這是一個英明的決定,陳毅的綜合協調能力和粟裕的軍事能力得到完美展現,淮海大戰和渡江戰役的巨大戰果充分說明了問題。
1955年,粟裕被中央軍委授予大將軍銜,位居十位大將之首。很多軍事愛好者說,單純論軍功和軍事造詣,粟裕絕對可以在元帥中有一席之地,而且排位還不低!在新中國,粟裕曾任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常委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是副國級領導人。
譚震林
譚震林比起前面的劉伯承、鄧小平、陳毅和粟裕來,知名度似乎沒有那麼高,但絕不意味著他在歷史上是個可有可無的人,相反,譚震林不管是在能力、資歷和功勞等各方面,都是老一輩領導人中的翹楚。就連毛澤東都管他叫“譚老闆”。
譚震林和毛澤東一樣,是湖南人。他很早參加革命,是共產黨第一個“政府主席”:1927年冬,革命軍攻陷湖南茶陵,譚震林任茶陵工農兵政府主席兼工會主席。茶陵是湖南西部的一個縣城,靠近江西,離江西井岡山只有不到120公里。所以,毛澤東開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後,譚震林也成為其中重要一員。
在中央蘇區,譚震林先後任軍政委、中革軍委委員、福建軍區司令員等,主力紅軍長征後,他和陳毅、粟裕、張鼎丞、鄧子恢等一起,領導了南方八省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譚震林成為新四軍骨幹將領,先後任第6師和第2師師長或政委,日寇投降前夕,譚震林任華中局副書記、 華中軍區副政委兼和華中野戰軍政委。1947年1月,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併為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任第一副政委。
舉世震驚的淮海大戰中,劉鄧陳在西線指揮中野大軍圍攻黃維兵團,譚震林則和粟裕合作,負責東線作戰,一直到1948年12月17日,譚震林和粟裕才與劉鄧陳見面,五位軍隊高階領導人自中央蘇區一別,已經十多年沒有聚在一起了,五人十分興奮,合影留念,這也是淮海大戰中五人唯一的一次聚會。
新中國成立後,譚震林因為已經轉入地方,因此沒有參加1955年的授銜,否則,以他的資歷和戰功,應該是大將軍銜。譚震林在建國後,歷任浙江省委書記並主政華東、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和中顧委副主任,這些都是副國級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