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中國有很多名將,戰國的白起,漢朝的霍去病,唐有李靖,宋有岳飛等等,為什麼清朝一個名將也沒有呢?
說起來,清朝最有名的大將算是年羹堯了,但年羹堯跟上面這些比,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還有曾國藩,但曾國藩與其說是名將,不如說是郭子儀那樣的再造之臣。
在《雍正皇帝》裡,二月河曾經有一段臺詞,裡面的張廷玉跟雍正皇帝點評了清朝的名將:本朝名將戰法不一,巴海善於周旋,有耐力能持久;趙良棟善穿插,能奔襲;圖海善對壘能攻堅;飛揚古善戰陣,能苦戰;周培公機變多智遠慮深謀,可謂是全才。
可惜風流雲散,都已下世。這些個名將,基本上沒多少人聽說過。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兩方面的。
一是武將地位下降了。
二是對外戰爭幾乎沒有了。我們看名將最多的朝代,都是符合上面這兩條的。
一是武將地位要高,比如漢朝,封侯拜將,人生兩大願望,武將的地位非常高,衛青不過是一個小跟班,因為打仗厲害,也成了一代名將,霍去病就更不用提了。
李廣那麼牛,卻因為沒有封上侯,成為千古遺憾,就是因為當時名將就該封侯。
而到了清朝,曾國藩等於救了大清國,清政府都放出話了,要封個王侯,可最後還是食言了。
那武將的地位是什麼時候開始下降的呢?當然是從宋朝開始的,宋朝杯酒釋兵權,後面又把兵權收回樞密院,文人開始掌兵,宋朝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那地位當然就低了。
但宋朝還是名將很多,什麼岳飛楊家將等等。
這是為什麼呢?
這當然是因為宋朝處在大三國時期,北邊先有遼後有遼金,再後面是元金,始終處在對外戰爭中,武將地位不高,但一直都有用武之地。
更因為華夷之爭,像岳飛精忠報國,都成為了圖騰,這些都是可以加分的。
到了明朝,武將地位進一步下降,除了開國時期,名將就不多啦。出來的數個,也是因為對外戰爭。
比如戚繼光的功勞如果放到歷史上看,是無法跟衛青李靖們相提並論的。
衛青他們是開過疆拓過土的。
但戚繼光打的是倭寇,解氣,所以坐穩了名將的位子,知名度反而很高。
當然,這不是說戚繼光的能力不行,而是他在明朝那樣的條件下,只能做到這一點了,如果他是漢武帝的大將,那可能就不是在浙江打倭寇,而是到東京直搗黃龍了。
還有袁崇煥,他也無法跟衛青霍去病岳飛李靖這些將領並稱。
這一理就清楚了,漢朝的名將最多,原因就是對外戰爭多。
漢初爭天下,那自然有一批名將出來,任何朝代開國都會有一批名將。
到了漢武帝,中原開始了最大規模的外擴,開西域,甚至跑到朝鮮半島建了四個郡。這些都是漢朝名將大量出現的機遇。
到了三國時期,因為內戰,各國爭霸,又出現了一批名將。最後,聊一下清朝。我們發現,兩大名將存在的條件不存在了。
一是將領的地位並不高,兵馬都掌握在八旗手中,尤其是漢將更是全面受到打壓,要不是太平天國起來,清國眼見就要完蛋了,曾國藩這些湘軍淮軍的漢將也沒機會。
以人口基數論,把帶兵的將領限定在一個小族群裡,當然清朝相比任何朝代出名將的機率都要低。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外戰爭也好,對內戰爭也好,都處在一個低潮期,清政府的疆域基本是穩定的,除了開國時,平定吳三桂,打了葛爾丹,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大仗,東北跟沙俄的戰爭,也是早早就放棄,以土地換和平,想安心過小日子了。
沒有戰爭,那自然就沒有什麼機會出現名將。
到了近代,戰爭是來了,不過對手全是在技術上擁有絕對優勢的,而且老是吃敗仗。
試想一下,如果甲午戰爭,是中國勝利,那中國的國運將完全不同,而其中,必然出現一大批能夠在近代叱吒風雲的名將,怎麼會讓袁世凱成為了大佬?
可是,敗了就是敗了,清朝最後一個出現名將的機會也沒有了,沒有名將,清朝的滅亡也就不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