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通鑑學堂
談古論今,笑看人生;以史為鏡,好學做人。
大家好,這裡是歷史通鑑學堂。
中國是一個古老神奇的國度,身為華夏兒女,我們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悠遠流長,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同時期也孕育了歷代的帝王首領。歷史上真實的唐朝時期是怎樣的局面?各個帝王的趣聞軼事有哪些?讓我們一起走進唐朝時期,一探究竟。
接上篇,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拒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 。又借羈押制度徵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日本、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出現萬國來朝局面。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天子,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寺內有“玄宗”,也因其死後題為“大成大明孝帝之路”,故又稱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李隆基生於神都洛陽,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知曉音律,擅長書法,儀表雄偉俊麗。永昌年間(公元689年)過繼給李旦的長兄孝敬皇帝李弘為嗣,初封臨淄王,後改封楚王兼任潞州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寶應元年(762年)病逝,終年78歲,葬於泰陵。
開元盛世
唐玄宗治國之道以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為宗提倡文教,在政治上任用賢能,改革官職,整頓吏治,勵精圖治,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趨於穩定;經濟上制訂新的經濟措施打擊豪門士族,解放勞動力;改革實施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減輕人民負擔;打擊佛教勢力,淘汰僧尼;大力發展農業;軍事上改革兵制,在邊境地區大力發展屯田,提高軍隊戰鬥力,收復故土,在西域設定安西四鎮節度經略使。
唐玄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加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使天下大治,經濟迅速發展。此間的唐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人口也大幅度增長,天寶年間唐朝人口達到8000萬人,國家財政收入穩定。商業非常發達,國內交通便利,城市更加繁榮,對外貿易不斷增長,波斯、阿拉伯哈里發國的商人成群結隊地來到這裡。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頂峰階段。因當時年號為“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馬嵬兵變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丙申日,唐玄宗一眾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中將士飢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轉告太子想殺楊國忠的意圖。這時由於吐蕃文化使者正率領20多人進行圍堵楊國忠,抱怨沒食物。有官兵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 \\ \"騎到西門,被大家打死分屍,腦袋拿槍站在驛站門口。戶部侍郎楊暄、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和魏方進被一併殺死。國忠妻裴柔同及兒子楊晞、虢國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陳倉被縣令薛景仙殺死。陳玄禮及韋諤要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高力士挽勸玄宗保軍心安寧,殺死楊貴妃。玄宗忍痛敕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此後,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靈武。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 。長安失陷,君儲逃亡,安史之亂進入最岑嶺。
音樂造詣
是個“音樂家”,他愛好親自演奏琵琶、羯鼓, 擅長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春光好》,《秋風高》等百餘首樂曲。登基後,在皇宮內設立了一個教學廣場,“梨園”是專門訓練演員的地方。唐明皇極有音樂天份,樂感也很靈敏,經常親自坐鎮,在梨園弟子們合奏的時候,稍微有人出一點點錯,他都可以立即覺察,並給予糾正,這是後來稱戲班為“梨園”的由來。他還創作了《萬色騰》《乞舞》《曜日》等92首接骨木歌曲,創作了多首接骨木獨唱歌曲。
李隆基還很可能喜歡學習舞蹈,相傳中國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調,就是因為李隆基根據河節度使楊敬述將從一個印度傳進來的《婆羅門曲》來潤色自己改編,又稱有月宮的神仙託夢與他創作發展而成的,且不管我們如何透過傳說,但《霓裳羽衣舞》確實是一種不可為了多得的傳世佳作。李隆基能夠演奏多種樂器: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無一不通、吹拉彈唱無一不曉。
呵斥武氏
李隆基英俊多藝,儀表堂堂,從小就頗有宏願,在宮裡自誇為“阿瞞”,儘管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垂青,但他一言一行依舊很有主見。他七歲時,宮廷裡舉行了祭祀儀式。當時,吳金將軍武懿宗對侍從和警衛大喊大叫。立刻瞪了他一眼,喊道:“這是我李家的院子。你在做什麼?!竟敢如此進行訓斥我家騎士精神護衛!然後他離開了,當武則天發現後,他很驚訝,他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更加寵愛他。
唐肅宗李亨(711年—762年)
初名李嗣升、李璵,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則天和殤帝李重茂),唐朝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756年—762年在位。初封忠王。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馬嵬驛兵變後,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使,負責平叛。唐玄宗繼續西逃,他為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肅宗。唐肅宗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討安史,使唐朝危而振興。在位7年,公元762年在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終年51歲。
禍起蕭牆
在朝中,自魚朝恩以後,肅宗開端信譽太監李輔國、程元振等操縱軍政大權,宦官勢力日益囂張。肅宗同時又寵信皇后張良娣,縱容她干預政事。張皇后和李輔國早先連成一片,結為一黨。起初,張皇后恨李輔國擅權,欲謀立越王李係為嗣君,張皇后、李系與李輔國、程元振開端統一。公元761年四月中旬,肅宗患病,接連幾個月不能上朝視事。四月,玄宗病死,他悲慟不止,病情加劇。張皇后召見太子,並告訴太子說: 李輔國久掌禁兵,權柄過大,他心中所怕的只有我和你。陛下身處險境,他與程元振密謀,必須立即處死他們。”太子流著淚說:“父皇病情正重,此事進行不宜使用去向他奏告,如果需要我們可以自行誅殺李輔國,父皇一定社會震驚,於他貴體不利,我看此事提出暫緩再說吧。”張皇后送走太子,立時召肅宗次子,越王李系入內宮商討。”當即命令宦官段恆俊,從太監中挑選了二百名強健者,發給兵器,準備動手。太監獄中有人將此情報告了李輔國。李輔國、程元振帶著黨徒到凌宵門探聽訊息,正遇奉命進宮探望父皇的太子。李輔國謊稱宮中有變,阻止太子入宮,並命令黨徒將太子擁持進飛龍殿,且以甲兵監視起來。李輔國假傳太子的命令,鼓動禁兵闖入宮中,將越王李系及太臨段恆俊等百餘人抓捕,並投入監獄中。張皇后聞變,慌忙逃入肅宗寢宮長生殿躲避。李輔國帶兵追入寢宮逼張皇后出宮。張皇后不行,他在求 sukjong 幫忙。肅宗受此驚嚇,一時說不過話來,李輔國乘機將張皇后拖出宮去,肅宗因受驚嚇而死於長生殿。肅宗因受驚而病情陡然轉重,又無人過問,當天就死於長生殿,壽五十二歲。
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
初名李俶,唐肅宗長子,762年-779年在位。廣平王完好無損,楚王后來被封。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祿山叛軍攻佔潼關,玄宗逃至馬嵬驛,當地民眾攬留肅宗,於是護送肅宗北上靈武即帝位。在安史之亂,他以兵馬元帥的名義奪回了洛陽和長安。公元758年(乾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四月被立為皇太子。公元762年(寶應元年),宦官李輔國殺張皇后,肅宗受驚嚇而死,李俶於肅宗靈柩前依其遺詔即位,改名豫。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亂。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去世,廟號代宗,諡號睿文孝武皇帝,葬於元陵。
漕運
改革漕運
在唐朝的第二年(公元764年) ,宗光德任命劉晏接管運河運輸。運河把糧食從江淮水路運到長安。當時,運河運輸遭到放棄和阻斷,導致關中糧食困難。糧食短缺是一百萬石,饑荒無處不在,糧食價格飛漲。劉晏曾做過一個時期的地方官,對人民的疾苦比較瞭解和同情。為此日夜擔憂,他終於果斷提出了疏浚河道、南糧北調的宏偉計劃。他上任後,先是組織人力一步步疏通江淮至師大的河道,並建造了2000艘堅固的大型坦克艇,訓練軍士運糧,每十艘為一隊,軍官負責護航。船工由經調為僱募。他不再徵發沿河壯丁服役,而是用政府的鹽利僱用一個船伕。這其中就沿用了過去裴耀卿的辦法,改直運法為段運法,把全程分成四個運輸段,建轉運站。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黃河,河船不入渭水,提高了運糧效率,杜絕了翻船事故。此外又得在揚州、汴口、河陰、渭口等河道的交界處設倉貯糧,以備轉運。漕運改革後,比過去用江南民工直運的方法是一定會提高效率的,而且還能減少不必要的損耗,降低運費,免除了南方人民一項曠目持久的而又十分艱辛的勞役。因此,江淮河的糧食被連續運往長安,年產量在四十萬到十萬石之間,從而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保持了一定的儲備。當第一船糧到達長安時,皇帝欣喜萬分,專門組織樂隊到渭橋迎接,盛讚劉晏“卿,朕酇侯也。”
唐德宗李適(742年―805年)
唐代宗李豫長子,在位二十六年。 初封奉節郡王,代宗寶應元年(762年)為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雍王。安史之亂平定後,拜尚書令,改封魯王、雍王。廣德二年(764年),被立為皇太子。大曆十四年(779年),代宗駕崩,李適即位。即位之初,他以強明自任,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用楊炎為相,廢租庸調製,改行兩稅法 ,頗有一番中興氣象。在盧杞的任命之後,政治形勢變得很糟糕。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靖遠兵變爆發,施立逃到奉天,然後依靠李晟結束了叛亂。然而,中國叛軍武將接連的輕率行為和宦官的忠誠護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得施立放棄了他以前的想法。在執政後期,德宗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在全國範圍內增收稅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多事姑息,藩鎮勢力日漸增強。
他在位時期,對外聯合回紇、南詔,打擊吐蕃,成功扭轉對吐蕃的戰略劣勢,為"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免稅
唐德宗李適曾在一個叫辛店的處所狩獵時,離開農夫趙光奇的家中,李適問:“國民們生活的高興嗎?”
趙光奇回答說:“不高興。”
李適說:“今年莊稼獲得了豐收,你們為什麼不高興呢?”
趙光奇回答說,“國家的法令不能兌現他們的承諾。前邊我們說的是除兩稅以外的人不再有其他徭役,現在企業除了兩稅之外的各種方式強迫進行收費比兩稅還要多很多。後來又說這是和糴,實際上是對百姓巧取強奪,而且還不給百姓們錢。開始時,說由官府到百姓家中去收取糧食,現在卻強迫百姓們把糧食送到幾百裡外的京西行營。因為路途遙遠,很多人的農場動物都精疲力盡,汽車也壞了,導致家庭破產,難以維持。人們的生活太悲慘了,有什麼好高興的!國家對於每次進行釋出的優恤百姓的政策,只不過是透過一紙空文而已!皇帝住在戒備森嚴的宮殿裡,他怎麼會知道!”
李適便下令免除了趙光奇家的賦稅和徭役。
中醫
李適自撰《貞元集要廣利方》,又稱《廣利方》,原書五卷,書中可以有方五百八十六首。《舊唐書·德宗本紀》曰:“貞元十二年春正月乙丑,上制《貞元廣利藥方》,五百八十六首,頒降天下。”是書為“497”年間國家頒行,但未見傳世。宋人高保衡等《新校備急令媛要方序》稱作“正元廣利”,正元同貞元。後世之《醫心方》、《證類本草》等均有引文,其中《醫心方》二十餘處引到《廣利方》。
詩文造詣
李適善屬文,尤工於詩。常於宮中唱和,親自進行品評結果等次。與學士論詩,深夜不寐。又常親試製出了科舉人文辭,中者稱門生。他的作品包括中和節宴請百官詩、中和節宴請百官詩、清代六韻詩、中和節宴請百官詩、中和節宴請百官詩、徐州《張建》等
封還鎮》《麟德殿宴百僚》等。《全唐詩》錄其詩十五首,《全唐詩逸》補斷句2句,《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詩2首。
唐順宗李誦(761年―806年)
唐德宗李適宗子,唐朝皇帝。初封宣城郡王,後進封宣王,779年立為太子。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繼位,是為唐順宗。同年8月,禪位給了李純太子,自稱岳父。李誦死後諡號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葬於豐陵。
在唐朝的皇帝中,順宗是特徵頗為鮮明的一位。
第一,位居儲君時間最長。順宗是以長子被立為皇太子,由於父親德宗在位時間長,唐順宗李誦做太子的時間長達26年。
其次,在位時間最短,孫中沒有在位期間作為皇帝度過除夕夜。即位當年的新年,唐順宗李誦就已經是太上皇了。算起來,順宗在位時間還不足200天,在整個唐朝皇統體系中,唐順宗李誦是在位時間最短的一位了。
第三,孫中當皇帝的時間很短。這不僅是唐朝皇帝中,恐怕也是歷代帝王裡由皇帝進入太上皇速度最快的了。
第四,“永貞”的年號是在他還是退位計算以後才改的。孫中山於8月4日退位,即貞元21年(公元805年) ,成為皇帝,儘管繼承他的憲宗皇帝直到8月9日才舉行出書儀式,但孫中山在8月5日改稱永貞時已經是皇帝了。
唐憲宗李純(778年―820年)
初名李淳,唐德宗李適之孫、唐順宗李誦宗子。貞元四年(788年),封廣陵郡王。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為太子,改名李純。同年八月即位。李純即位後,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李純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從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稱元和中興。
李純的政績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暫時平定一些藩鎮。經過削藩,藩鎮勢力可以暫時發展有所削弱。
元和十五年(820年),為宦官陳弘志(一作弘慶)等謀殺。享年四十三歲,在位十五年,諡號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廟號憲宗,葬景陵。
元和中興
李純賢明武斷,繼位後,開端對盤據的藩鎮開展了一系列戰鬥,他繼位次年就開端對西川節度副使劉闢開火併得勝,同年楊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權,李純也對他作戰,楊惠琳戰敗被殺。807年討伐鎮海節度使李錡,813年魏博節度使田興規伏唐朝,813年他開始對抗拒唐朝的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作戰,但沒有能夠獲勝,從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吳元濟的叛亂。這些成果被稱為“元和中興”。吳元濟被平定後,天下所有的藩鎮至多名義上全數規伏唐朝。各路節度使重新向中央企業繳納社會賦稅,接受中國朝廷任免官吏。
唐穆宗李恆(795年―824年)
原名李宥,唐憲宗第三子,母懿安皇后郭氏。任命建安縣第一任國王,任命末代國王。812年,被立為皇太子。820年繼位,在位五年(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年僅二十九歲。
唐穆宗在位期間宴樂過多,畋遊無度 , 不留意天下之務 。罷免的宰相蕭俛、段文昌又無遠見,覺得藩鎮已平,應該消兵。於是令天下軍鎮有兵處每年在100人中限八人或逃或死,消其兵籍。被取消兵籍的軍士無處可去 , 又無法從事他業 , 只好藏於山林 。不久河朔三鎮復叛,被消除兵籍的軍士紛紛歸附他們。
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
唐穆宗長子,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得年18歲。元和四年六月七日,生於東內(大明宮)之別殿,為皇孫,父親唐穆宗時為遂王。母王氏是他的妾室。元和十五年,祖父唐憲宗去世,父親繼位,是為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三月,加封景王。二年十二月,立為皇太子。在第四年的第一個月,農神的父親,莫桑,去世了。癸酉,皇太子即位柩前,時年十六。
即位後,奢侈荒淫。沉迷擊鞠,喜歡半夜在宮中捉狐狸(打夜狐),史稱“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進見”。以致宦官王守澄趁勢而起,把持朝政,勾結權臣李逢吉,排斥異己,敗壞綱紀。導致政府工匠在法庭上爆發騷亂的事件。後為太監劉克明等人戕害,身後諡號為睿武昭愍孝皇帝。
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
唐穆宗李恆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母貞獻皇后蕭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執政期間政治黑暗,官員和宦豎爭鬥不斷,是唐朝社會走向沒落的轉型時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後抑鬱而死。太子李永身後,文宗曾立敬宗季子陳王李成美為太子,但未行冊禮就病重了,臨終時託孤於宰相楊嗣復、李珏,但當權太監仇士良、魚弘志因太子不是本人力主所立,矯詔仍廢太子為陳王,改立文宗弟潁王李瀍為皇太弟,文宗身後,二人說服李瀍逼令李成美他殺。李瀍繼位,便是唐武宗
甘露之變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歲唐文宗不甘為宦官控制,和李訓、鄭注策劃誅殺宦官。奪回皇帝喪失的權力。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以觀露為名,將宦官頭目仇士良騙至禁衛軍的後院欲斬殺,被仇士良發覺,雙方激烈戰鬥,結果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王璠、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殺死,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而滅門,在這次事變後受株連被殺的一千多人。史稱“甘露之變”。
(未完待續)
以上就是有關歷史上唐朝時期真實的相關記載,資料來源於網路,大家可以在評論區學習討論,歷史題材文章創作不易,您的點贊是給小編最大的鼓勵,感謝您的關注,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