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節目一開場,悅悅就帶著大家做了個憋氣測試:深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看你能堅持多久。如果憋氣超過30秒,說明肺功能基本正常。反之,則可能與某些肺部疾病相關,包括惡性腫瘤。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及致死率都排名第一的癌症,大中城市肺癌檢出率達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很多人覺得查出癌症就等於被判了死刑,但其實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肺癌甚至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都在60%以上。
昨晚節目中的3位晚期肺癌患者,就都透過治療實現了病情“逆轉”,獲得了“重生”,有一位甚至“重生了6歲”。
那麼,他們究竟是如何“逆轉”癌症的?他們的患癌經歷又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 本期專家 」
▼
一、忽略早癌篩查,當心致命危機
不同篩查方式怎麼選?
案例
今年57歲的王先生,在2015年2月因為氣喘就醫,卻被確診晚期肺小細胞癌,伴有肝臟癌變、17處骨轉移,預計生存期只有3個月左右。面對癌症的打擊,心理壓力讓他的身體狀態急劇下降,每天咳血小半碗,走路也如針扎。
王先生輾轉多地求醫,最終在胡毅主任團隊的治療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經帶癌生存6年多了。
反思整個患癌、抗癌過程,王先生最後悔的就是沒有體檢,以至於沒能早期發現癌症,險些付出生命的代價。
專家表示,肺癌一旦出現症狀,往往都是晚期,門診就診的肺癌患者約80%都是晚期。因此,規律體檢、早期篩查至關重要。
1、胸片、CT,早癌篩查選哪個?
胸片成像快、花費低,可以檢出一部分肺癌,檢出率大概在百分之六點幾。但同時它也受很多條件的限制,比如病灶太小或腫瘤被肋骨遮擋,在胸片上可能就看不出來。
下圖是不同肺癌患者的胸片,其中第4、5就不能明顯看出肺癌的病灶,檢出率較低。
低劑量螺旋CT則是計算機斷層掃描,就像切西瓜一樣一層一層地轉著圈掃描肺組織,可以有效篩查癌症,檢出率比胸片提高了將近20倍。2010年《胸部腫瘤雜誌》就明確指出,低劑量螺旋CT是篩查早期肺癌最主要的手段。
2、肺結節就是肺癌嗎?
現在肺結節的檢出率也非常高,有人擔心肺結節就是癌。但專家表示,在幾千例的肺結節中,大約只有6.7%的結節是惡性的,90%以上都是良性的。
那麼,哪些結節比較危險呢?
①看大小:越大的結節越危險。一般來說,小於8毫米的結節相對比較安全。
②看質地均勻程度:質地不均、形狀不規則、有分葉、有毛刺的結節相對更危險。
3、腫瘤標記物升高就是癌症嗎?
癌症發生時,血檢有可能早於影像檢測,而腫瘤標記物就是透過血液檢查的,它與腫瘤的發生、發展有比較密切的關係。
但癌胚抗原、細胞角質素等腫瘤標記物升高並不一定是得了癌,因為一些正常生理情況、炎症、良性增生也可能引起腫瘤標誌物輕度升高或波動。
如果發現腫瘤標記物升高,一方面要結合其他檢查全面評估;一方面可以動態觀察,若一段時間內持續增高、增高較快,則要提高警惕。
二、2大傷肺“元兇”,你身邊就有
案例
63歲的李先生是一位老菸民,他從1986年就開始抽菸,最多的時候一天抽2包。2018年五一體檢,發現肺部有個小陰影,醫生、家人都建議他戒菸,他也沒有引起重視。
直到有一天,李先生右下腹疼痛,半個月後左下腹也疼,後來後背也疼,平躺著都疼。就醫檢查後,被確診為肺癌晚期伴骨轉移。究其原因,李先生覺得,一定是跟吸菸有密切關係,現在他已經完全戒菸了。
1、吸菸是肺癌的最大“元兇”
如果一個人每天吸菸40支,那麼20年他吸掉的煙就有29萬2千支,這麼多的煙,會給肺部帶來多大傷害呢?
節目現場,我們用新鮮的豬肺做了實驗。一兩支菸後,豬肺表面明顯失去了光澤,血管已經發黑了,彈性也變差了。
場外,我們讓一個新鮮的豬肺連續吸菸400支後發現,原本鮮紅的豬肺已經開始發黑,質地明顯變硬,氣管內側也有很多黑色的粘稠的物質,這些都是香菸中的毒素沉積。
可想而知,如果一個人連續多年大量吸菸,肺部會受到多大的損傷。
吸菸是導致肺癌最重要的元兇之一,肺癌死亡者,有87%是由於吸菸造成的,吸菸過程中可產生40多種致癌物質,像尼古丁、一氧化碳、煙焦油等致癌物可透過不同的機制導致支氣管上皮細胞DNA損害和某些癌基因的啟用,增加肺癌風險。
吸菸還可以透過血液執行對多個系統產生危害,像膀胱癌、結直腸腫瘤、消化系統腫瘤等都與吸菸有關係。
2、臥室乾燥太傷肺,這個溼度正合適
除了吸菸,我們的臥室也可能暗藏傷肺“元兇”——溼度過低。
正常情況下,呼吸道粘膜非常豐盈。溼潤的環境對氣道黏膜上皮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像霧化就是給呼吸道一個溼潤的環境,有利於黏膜上皮排痰機制的正常發揮,讓細胞保持健康的狀態。
但如果臥室環境過分乾燥,粘膜組織就會明顯乾癟,細胞不健康,容易受到病毒、細菌的感染,而且防禦機制、排痰機制也會受到影響,本身也容易發生病變。
專家建議,將室內溼度控制在50%~60%比較適宜。冬季氣候乾燥,我們可以使用加溼器,但要注意定期清潔。
【自制加溼器】準備一個裝有純淨水的盆,放入霧化器,開啟電源即可。
3、免疫治療,讓癌症變成慢性病
案例
馬先生早年間身體非常好,經常玩單槓,身上肌肉豐富,30年沒吃過藥。然而在4月中旬,他覺得右下腹不舒服,女兒勸他去醫院看看,但他覺得自己身體健康,便沒在意。可在30號時,他的雙腿先後失去知覺,大小便也失禁了。
家人趕緊將他送往醫院,檢查結果讓全家人出乎意料:他被確診為4期肺小細胞癌伴有多處骨轉移,壓迫脊髓導致了下肢活動及感覺障礙。如果不經過系統的、多學科的治療,生存期可能極短。
幸運的是,骨科團隊對馬先生進行了手術,解除了脊髓壓迫,後續又進入了化療聯合免疫的治療階段,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現在馬先生的病情正在逐漸好轉,肺上的病灶已經由原來的2.4cm,縮小為不到1cm,癱瘓的下肢也已經可以開始行走了。
那麼,馬先生“逆轉”肺癌用到的免疫治療,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就像警察一樣,可以及時發現身體中的“壞分子”,預防疾病。而腫瘤的發生其實是腫瘤細胞逃避了免疫監控,導致“壞分子”越來越多。
免疫治療則是透過藥物壯大免疫系統,讓“警察”數量增多、識別及捕獲能力增強,從而起到治療癌症的作用。
專家說,如今靶向藥、免疫治療等的使用,可以讓腫瘤處於長時間的緩解狀態,像慢性病一樣。患者與癌共存的時間也能越來越長,並且保持非常好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