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你印象中的杯子是什麼樣的?
是這樣的?
他們的杯子長這樣~
華盛頓賽克勒美術館 藏
頤和園文物管理處 藏
攝影/勇汽水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藏
攝影/蘇李歡
杯子這種器具究竟從何而來
還得從一個故事說起
#01
造杯之道
最早的杯子很有可能是木材製成的。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辨認的最早的杯子,是用陶土燒製成的。那麼,陶杯的發明人又是誰呢?史書中留下了一個人名——寧封子。
傳說,有一次寧封子烤魚,就像吃叫花雞一樣,用泥把魚封住,放在火堆裡,然後就因急事出門了。回家後發現魚竟然消失不見,只有封魚的泥巴被燒得堅硬,這就是最早的陶器。此後,寧封子根據生活中所需的各種器具,製作出陶製的罈罈罐罐,其中應該就有杯子。
# 杯子別稱都有啥 #
回溯杯的歷史,它的型別、別稱不勝列舉。《紅樓夢》中,賈母帶著鄉下人劉姥姥來到妙玉的櫳翠庵,妙玉拿出不同杯子招待眾人。
給賈母用“成窯五彩小蓋鍾”,眾人是一色的“官窯脫胎填白蓋碗”,給寶釵和黛玉單獨準備“ 瓟斝(bān páo jiǎ)”“點犀(qiáo)”,又把自己日常用的 “綠玉斗”斟與寶玉。
造型各異的杯子所使用的材質也各不相同
象牙、玉、水晶都能夠用來製作杯子
攝影/我是綠石
#0 2
推杯換盞
# 據說有個假杯子 #
商周時代的酒杯,主要有爵、觚、觶(zhì)、角、斝(jiǎ,或散)等五種器皿,稱飲酒五器,或者叫“五爵”。喝個酒,要這麼多種“杯子”幹嘛?這五種器皿還真不是用來喝酒的,而是更多作為一種禮器,用來祭祀祖先。
商代獸面紋觶(zhì)
攝影/動脈影
同斟共飲的秘密
西晉文學家嵇含《伉儷詩》雲:“朝蒸同心羹,暮庖比目鮮。挹用合巹酳(yìn),受以連理盤。”
中式婚禮講究飲同心酒,用的即為“合巹”杯,推測是將一個匏瓜一分為二,以紅線相連,婚禮上,由新婚夫婦各持一半來完成儀式。合巹杯的另一種形式,就是雙聯杯。
湖北省博物館 藏
供圖/湖北省博物館
來自西域的“聖盃”
來通的本意是流動,不只上部有口,底部也開有流孔。與中國傳統杯子用上口飲用不同,來通杯內的酒水透過下孔,傾瀉口中。
來通杯廣泛流行於歐亞大陸,多為獸形或者角形。據推測,來通杯最早是為祭祀活動而設計的聖物,用獸形容器,用作向諸神敬獻酒飲。此外,這些金銀獸形容器有時也作為國王之間的外交贈品。
即仿照西方來通杯製作而成
供圖/FOTOE
杯子的仙風道骨
在古今的酒杯造型中,有一種極為特殊的槎杯。槎杯最初作為日用酒具,後來因為其精美的造型,而被升格為賞玩珍品。尤其是朱碧山製作的銀槎杯,在明清兩代,格外受文人雅客乃至帝王將相的青睞。
攝影/動脈影
人生百年長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
在北魏以來,高足杯雖然躋身酒具行列,卻一直侷限在達官貴人的圈子中。到元代,高足杯才徹底打破階層的壁壘,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高足杯在元代的井噴式增長,和蒙古人的飲食習俗息息相關。元人愛飲酒,高足杯那纖長的足柄,適應蒙古人在馬背上喝酒的天性,於是,高足杯有了一個新名字:馬上杯。
圖為陝西省榆林市衡山區發現的一處元代壁畫墓,正前方的長方形供桌上,放著一尊高足杯,裝有紅色物體,可能是作為供品的水果。這裡的高足杯更形似“高足碗”,凸顯它的實用功能。
供圖/中新圖片
神通盞了皇帝事
今天人們喝茶,常會用到一種叫作“公道杯”的茶具。它的功能是,當多人一起喝茶時,可以均衡茶湯的濃度和分飲,確保每人喝到的茶湯的品質一致,所以很公道。
宋人陶穀在《清異錄》中記載了一種叫“神通盞”的酒具。唐文宗年間宦官當道,皇帝成了擺設,沒有事情做,只能天天喝酒。身邊的侍女不厭其煩,就賄賂內執事打造了一種黃金盞。
這種黃金盞中間藏有暗管,酒斟滿後,酒液會悄悄流入盤中。酩酊大醉的皇帝誤以為酒喝完了,也就不會再麻煩侍女伺候。“神通盞”和“了事盤”的設計原理與公道杯相符。因此,公道杯的上限,可擬推到唐文宗開成年間,即838 年前後。
供圖/匯圖網
仿生杯
古代杯子除了比較規矩的造型外,還有相當生動的仿生造型,通常仿照某些動植物的形態和特性製作,荷葉杯、花果杯、鸚鵡杯等都是仿生杯的代表。
供圖/蘇富比拍賣
#03
杯盞品茗
茶酒爭功
在古代中國,飲茶之風晚於飲酒,因而茶難免為酒所 “ 譏笑 ”。茶能夠被推到與酒並重的地位,陸羽功不可沒。
在陸羽所著《茶經》中,“造茶具”是傳茶的重要一環。飲茶發展創制出一套獨立的器具,與飲酒之器相互區別,茶與酒的平等地位,也就愈發凸顯了。
圖中斜坐的宮人正手持茶碗,聆聽樂音
供圖/FOTOE
茶具中的“文人標配”
在宋代,隨著點茶風氣的流行,能夠適應宋人一些特殊飲茶要求的斗笠盞變成了當時的爆款。其挺拔的姿態,與宋代高型傢俱的普及相匹配。
宋代斗笠盞的整體風格簡潔素雅,恰好符合文人的品位,也確是由宋代的大文豪所極力推崇的。
畫中便有宋以後流行的斗笠盞
攝影/荀耀陽
杯盞的最美歸宿
古人有造型精美的杯具,自然不能落下盞託。盞託,又稱茶托、茶船,是茶盞的承託具和配套元件。它自東漢的耳杯托盤演變而來,東晉時形成一盞一託的組合方式。每當茶葉的煮飲方式發生變革,盞託的器形、材質、裝飾工藝也隨之變動。
碗蓋:蓋出好茶
魯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寫道: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蓋碗”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但是唐代蓋碗並不多見,與今日不同,它最初或是作為餐具出現於宴飲場合。
直到清康熙年間,蓋碗才逐漸普及。一個原因是飲茶方式的改變,促使茶器更新換代。蓋碗既能泡茶又能喝茶,省卻了茶壺倒茶的程式,可謂是化繁為簡、返璞歸真。
清代《歷代帝王貴妃大臣朝服像(皇二十一子允禧)》,畫中的年輕侍者手持玉質小托盤,裡面放一副蓋碗,隨時候命奉茶。
(原標題《杯具的故事》)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