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中文網際網路上都流傳著這樣一條訊息
“全世界只有中國還保有30枚隨時能用的氫彈,因為我們採用了特殊的”于敏構型“,便於長期儲存和維護,其他國家由於氫彈維護成本太高,氫彈基本處於報廢狀態。”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作為原子彈之後的第二代核武器,氫彈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核聚變來釋放能量,威力輕鬆達到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噸TNT當量,相比之下采用核裂變釋放能量的原子彈。只能達到幾十萬噸TNT當量的威力。
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 E=mc²,原子彈核裂變的質能轉化率只有0.135%,而氫彈核聚變質能轉化率達到了0.7%,形象比喻的話,同等質量核燃料情況下,核裂變能讓火車繞地球開一圈,而核聚變能讓火車開到月球。
作為第一代核武器的原子彈,在氫彈出現並且小型化後,實際上已經開始被各核大國逐步淘汰了,蘇聯解體後甚至都出現了走私原子彈的買賣,而各國戰略核武器現在全部都是熱核彈頭,也就是氫彈。
促使各國換裝氫彈的動力,除了氫彈體積小威力大外,還有價格的因素,因為核武器並不像我們想得那樣,威力越大價格越貴。
作為第一代核武器,研發和製造原子彈需要的鈾-235,在鈾礦中的佔比只有0.7%,科學家還得把這0.7%提煉分離出來,再把濃度搞到90%以上。
如此才能達到原子彈的製造標準,目前武器級鈾-235的生產成本在每公斤30萬到50萬美元之間。
但真正燒錢的不是生產成本,而是前期大型離心機的建造成本,並且在天上衛星的時刻監視下,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偷偷摸摸建造用於分離核武級別鈾235的工廠,最多隻能是反應堆級別。
而且原子彈採用的“槍法”和“內爆法”等觸發核裂變的方式,最大的缺點就是核材料利用率太低,廣島原子彈內部50千克的核材料,最後1千克完成了鏈式反應,利用率只有2%,而且受限於0.135%的質能轉化率,這1千克裡又只有1.35克完全轉化為了能量,一套流程走下來才釋放了1.3萬噸TNT的威力。
反觀氫彈就很經濟實惠了,它需要的鋰-6在鋰中佔比是7.59%,而鋰的價格才幾十萬人民幣一噸,一顆原子彈使用的幾十千克鈾235或者鈽239,就能變成幾十顆氫彈的”核扳機“。
並且採用原子彈點火的它利用率很高,質能轉化率也不錯,最重要的是氫彈威力沒有上限,只要聚變材料量足夠大,幾億噸TNT當量的氫彈都能製造出來。
至於說其他國家的氫彈都不能長期儲存,純粹是扯淡。
事實上早已小型化的氫彈,裡面核材料的半衰期都在數萬年甚至數億年之間,根本不用考慮換裝核材料的問題,造好氫彈後直接放哪就行了。
氫彈本身不太需要維護,真正時時刻刻在燒錢的只有氫彈的外圍保障。
真正“不維護就報廢”的,只有美國最早的”麥克“氫彈,嚴格意義上來說它只是個熱核裝置,總重65噸,在沒有爆炸之前一直都需要製冷並定期更換液態的氘氚,但它只是驗證不可控核聚變在地球大氣層內釋放能量的可行性,試驗成功後氫彈就和原子彈一樣走上了小型化的道路。
雖然全世界只有中國有30枚氫彈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謠言,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核威懾力度不夠,作為人類有史以來威力最大的武器,氫彈早已成了一種絕對力量的象徵,擁有它就擁有了讓人類世界重新洗牌的資格,同時也擁有了維護和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