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可見,大宋王朝在華夏文明的傳播和承載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片河清海晏的局面,自然離不開那些開國將領和盛世之下在邊疆保家衛國的將領。
第一位:抗金名將岳飛
岳飛在兩宋名將當中,雖然不是功勞最大的,但是卻是名聲最響的,其民族英雄的身份更是毋庸置疑。從靖康之難開始,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收復陷於偽齊政權的襄陽六郡,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但是一心收復失地的岳飛與南宋朝廷的政治思路相左,畢竟南宋初定,穩定才是首位,和談成為了南宋初期的主要國策。主戰的岳飛也因為太過執著,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一代民族英雄就此落幕,讓人淚目。
第二位:吉國公孟珙
孟珙出身將門,祖輩都為岳飛部將。他早年隨父於棗陽抗金,紹定六年(1233年),擊敗入侵的金國恆山公武仙所部。後參與蔡州之戰,聯合蒙古滅亡金國。宋蒙戰爭爆發後,統領南宋川蜀、京湖兩大戰場,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累官樞密都承旨、封漢東郡開國公。孟珙病逝,年五十二。孟珙所率軍隊,東援淮甸,西保川東,南北策應,有力地阻擋了蒙古的入侵,對支撐晚宋的抗蒙戰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第三位:魯國公曹彬
曹彬是北宋開國名將。曹彬嚴於治軍,尤重軍紀,受到宋太祖趙匡胤信任,在北宋統一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先後參與攻滅後蜀,征伐北漢,砥定江南平定南唐,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分兵三路攻遼,曹彬為東路軍主將。他因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於岐溝關之戰大敗,致使宋軍全線潰退,被降為右驍衛上將軍。曹彬歷代評價很高,忽必烈評曹彬為: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
第四位:面涅將軍狄青
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他出身貧寒,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為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功。朝廷中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係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平生前後25戰,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襲崑崙關最著名。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第五位:中書令李繼隆
李繼隆是北宋初年名將出身將門,為人謙謹好學,又擅長騎射,智謀過人。他征戰南北數十年,為北宋政權立下了赫赫戰功。兩戰幽州,並全師而還。接連在唐河之戰、徐河之戰中大敗遼軍,打敗耶律休哥,使宋遼戰爭形勢為之一振。此後十年,遼軍不敢再次大舉進攻。後老驥伏櫪破李繼遷,擒趙保忠(共謀反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大舉南下,澶淵之戰爆發,受任駕前東西排陣使,與大將石保吉統軍抵禦遼軍。景德二年(1005年),李繼隆去世,年五十六。獲贈中書令,諡號“忠武”。宋理宗時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第六位:武威郡公曹瑋
曹瑋為將四十年,未曾失利,擅於任用將士,平素時非常閒暇,等到出兵後,多有奇謀,進出神速無法預測。自三都谷之戰後“威震四海“,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曹瑋以其出色的戰績,成為宋朝西北邊防的旗幟,在中國戰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第七位:吳王劉錡
劉錡自少隨父征戰,多次戰勝西夏,頗著威名。之後受名臣張浚提拔,參與富平之戰。又扈從宋高宗,兩任全權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紹興十年(1140年),在順昌之戰中大破金將完顏宗弼軍,並派兵協助岳飛北伐。次年,於柘皋之戰再破金軍。晚年率軍抗擊南下侵宋的金帝完顏亮,但因老病而無功。劉錡性格豪爽、深沉果斷,有儒將風度,對南宋政權的建立與鞏固起到重大作用。
第八位:鹹安郡王韓世忠
南宋中興四將之一,韓世忠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十八歲時應募從軍。他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金朝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黃天蕩之戰痛擊金兀朮,苗劉兵變解救高宗,在平定各地叛亂的戰鬥中,參與平定方臘之亂外,還為宋廷平定了建安範汝為、廣西曹成等地的流民叛亂,戰功卓著。韓世忠為人耿直,不肯依附權臣秦檜,曾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史稱其“固將帥中社稷臣也” 。封爵鹹安郡王。晚年杜門謝客,口不談兵,悠遊西湖以自樂。
第九位:抗蒙名將王堅
王堅是南宋抗蒙名將、民族英雄。秘密潛入蒙古軍造船之地,燒燬其船支二千餘,自此嶄露頭角,成為南宋名將孟珙部下得力將領。後在在合州、廣安等地擊敗蒙古軍。開慶元年,蒙哥汗親率大軍圍攻合州,王堅與副將張珏堅守釣魚城,多次擊退蒙軍。蒙哥派晉國寶入釣魚城招降,為王堅所殺。蒙軍攻打九月不下,蒙哥為旋風火炮受創而死。蒙軍被迫撤退,史稱釣魚城之戰。宋蒙釣魚城之戰改寫了歐亞歷史。王堅率領合州居民堅守孤城36年,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不屈不撓的精神蜚聲寰宇。
第十位:涪王吳玠
吳玠在北宋末年未冠時便以良家子弟身份從軍。宋徽宗時,他多次抗擊西夏入侵,又參與鎮壓方臘起義,再破“河北賊”, 在軍中初露鋒芒。建炎二年(1128年),受統制官曲端之命,率前軍大敗金兵於青溪嶺。 後又奉命東進,收復華州(今陝西華縣)。 次年,擊斬宋江餘部起義軍首領史斌。 富平之戰時,吳玠領軍力戰金完顏宗弼部。吳玠在紹興元年(1131年)至紹興四年(1134年)間,於和尚原之戰、饒鳳關之戰、仙人關之戰中屢抗金軍,保全四川,史稱“微玠身當其衝,無蜀久矣”。
結語:宋朝雖然重文輕武,但是始終面臨著極為嚴重的邊患,北方大遼贏得煙雲十六州,蒙古和金佔據中原,對於偏安江南的南宋來說簡直更是有著扛鼎而行般的壓力。所以宋室雖武力羸弱,但也有一代代的名將坐鎮邊關,履挫強敵,才能保證兩宋繁榮三百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