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的市場來看,電動豪華SUV將會越來越受歡迎,原因有三點:第一,新能源趨勢已經不可逆,不論是政策還是行業都全面倒向新能源,尤其面對大城市限行的措施,很多中產家庭對高階新能源車需求強烈。第二,豪華品牌這幾年增長勢頭依舊強勁,很大一部分消費者對豪華品牌十分嚮往;第三,大家依然鍾愛SUV,即便切換新能源賽道,不論是車企的引導也好,消費者的個人喜好也罷,都更多的傾向SUV。
實際上,國內外造車新勢力不約而同的押寶新能源SUV市場,包括特斯拉、蔚來、理想在這個市場中收穫頗豐,也客觀證明了新能源SUV的方向正確。同時,我們看到傳統豪華品牌也同樣在佈局和出產電動SUV,想必不少人對BBA的產品大家有所瞭解,不過當下在這個級別(中型電動SUV)德系三駕馬車第一次出現了產品不完全對稱的情況——賓士EQC和寶馬iX3的尺寸與同級燃油車基本一致,而奧迪卻劍走偏鋒,全新e-tron軸距和長寬高尺寸都全面超過前兩者,直接向特斯拉Model X以及蔚來ES8這兩臺中大型SUV看齊;不過,我們認為奧迪e-tron又是獨一檔的存在,壓賓士寶馬的車一頭,而車長又沒有超過5米,也就它是說介於新能源中型和中大型SUV之間的一款車。
之前進口版的奧迪e-tron在價格上其實也是向特斯拉Model X靠攏,定價高對塑造奧迪新能源品牌有利,不過高高在上的價格也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所以奧迪這一次借國產機會,希望一定程度弱化e-tron家族“不親民”的印象,因此透過CKD完全散件組裝的形式在長春工廠組裝,本質上和進口車型一致度高達95%以上,而且一汽奧迪的生產能力本來也足夠強,不存在車輛品質不如進口的情況。同樣關鍵的是,在定價上面一國產e-tron也是獨一檔,54.68-64.88萬區間內佈置三個配置。
下面我們就重點來看看國產e-tron的產品力能夠與它的價格(價值)匹配麼?
首先e-tron擁有大量奧迪家族設計,不過它也會想方設法讓自己看上去“很新能源”——它有中網設計,不過是半封閉;也有奧迪家族最新的貫穿式車頭設計,前大燈則是車頭最大的亮點;尾部有箭羽式設計,和家族燃油兄弟車有一定的區別;此外包括輪轂、側面線條、側裙、尾燈、尾槓等等,都在向大家展示它的不同;另外它還有一些寬體式設計,會給人一種跨界車的感覺,這是它不同於EQC和iX3的顯著特徵。
當然最值得一提的還是奧迪最近兩年走的運動路線,也在這臺電動SUV上得到體現,比如大尺寸的前剎車卡鉗還是後置式,儼然一副跑車的架勢。而國產版車型的輪胎配備也沒有含糊,馬牌SC6系列輪胎,265/40 R22規格,奧迪想營造的還是運動感。不過看到這樣的輪胎規格後有人應該會提出疑問:40的薄胎會不會捨棄了舒適性?這點接下來我們結合懸掛再來跟大家分享。
因為試駕一開始,我就迫不及待地坐進了後排體驗,畢竟電動車懸架能否應付較大的自重?這是最大的問題。奧迪e-tron畢竟出自成熟平臺,前後都採用獨立懸架,而且擺臂、支臂等大量採用了鋁合金,減輕了不少簧下質量。同時還配備了空氣懸掛,這樣一來懸掛整體的穩定性很不錯,而且我個人認為新能源車配備空氣懸架是最優方案,減少減震器和彈簧的壓力,讓它們不至於大幅度的壓縮回彈,就可以有效的抑制車身縱向彈跳。
事實上,坐在e-tron後排確實感受到了很好的舒適性,即便是採用了扁平比40的薄胎,由於懸架的能力很強,過濾震動相當有效,因此這套薄胎也不會過於“搶戲”;同時在駛過一些起伏路面時也沒有明顯的拋離感,進入山路之後懸掛對側向的支撐可以說相當到位,後半段在高海拔遇到連續S彎時都沒有讓後排的我有任何不適,就這樣我就一直在後排坐完了去程。可以說,這套懸掛完全對得起e-tron的豪華定位。
另外在e-tron後排我還發現了一些的小細節,其中有做得好的,也有需要改進的方面:首先,座椅的舒適度比奧迪家燃油車更好,一方面是座椅的寬和長度都有增加,臀部和腿部的承託更好,靠背傾斜角度與Q7類似,稍微有些直立,不過還算可以接受,總體舒適性還是有保障。同時在2928mm的軸距下,後排實際的腿部空間表現正常,但也沒有過於搶眼,原因在於前排座椅設計得很厚實,加上後排座椅長度增加,身高180cm的體驗者在後排的腿部空間有一拳四指左右。
至於內飾設計,國產e-tron也和進口版高度一致。除了三塊螢幕是內飾當中最大的亮點之外,個人覺得方向盤樣式可以選裝最有趣,我們試駕到的版本是一個四幅方向盤,和奧迪A8L同款,而從這個細節也可以看到奧迪的謹慎——奧迪e-tron的使用者大部分還是不差錢且敢於嚐鮮的人,年齡通常在35歲以上,客戶畫像可能是“外表年輕、內在沉穩”,因此這副於A8L同款的方向盤起到很好的襯托作用。當然,奧迪e-tron還提供了三幅方向盤的選裝,這種定製化服務也預示著奧迪在為後續高階電動車選配打基礎。
在海拔3200米的四姑娘山休整了一晚之後,第二天我們要開著續航還剩180km的這輛e-tron返程回成都,車上三位同行都在犯嘀咕,這221公里的路程它能不能完成——其實這是我們刻意做的測試,對奧迪e-tron的動力以及動能回收系統進行一次特殊的考察。
返程的最初一段是爬坡路段,保持足夠的輸出功率電耗自然就會上去,到達埡口的時候續航已經掉到了135公里——這時全車人確實迎來了短暫的里程焦慮,但隨著進入長下坡路段,再透過方向盤上的撥片調整到中等動能回收強度,這時表顯續航里程就慢慢開始回升,我們滑行了大概有四十公里,理論續航就逐漸回到了200公里左右;而且隨著我對動能回收強度的控制,很容易掌握車輛滑行速度,也就是說動能回收基本在當剎車用,這段一百多公里的長下坡蠻有樂趣,就這樣一直滑行到出山的都汶高速收費站,續航里程最多時已經有325公里——奧迪e-tron的動能回收真的相當高效!
最後回成都的八十公里,已經完全沒有了對於續航里程的焦慮。這時也有機會深入體驗動力系統,實際上國產奧迪e-tron對動力有所改動——進口版尾標為55 quattro,電動機總功率300kW、總扭矩664牛米;而國產版車型尾標為50 quattro,電動機總功率為230kW,總扭矩550牛米。實際上國產車型的這套電機也已經夠猛,輕點踏板就有很好的加速效能,一秒上550牛米扭矩還會有些眩暈感,在高速的中後段加速也都有些暴躁,甚至100km/h再加速也可以瞬間提到120km/h,應對各種路況動力都顯得明顯過剩,其實體驗感和之前的進口版也沒有多大差異。而且這套電機組合功率降低的好處自然是能耗減少,在我有很多急加速操作的情況下,能跑出19kWh/100km平均電耗,還是可圈可點的。
駕仕總結: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路開過來感覺奧迪e-tron是一部“非典型新能源車”,它具有更多燃油車的行駛特性,包括蠕行功能在內,方向手感偏輕柔,都很好的迎合了開慣了傳統燃油車的駕駛者,這一點完全不同於特斯拉、蔚來等車型的駕控感。如果說造車新勢力打算打破燃油車規則,培養車主新的用車習慣,那麼傳統品牌做出的新能源車大都趨近燃油車,儘可能讓大家能在最短的時間適應新能源車。所以說,奧迪e-tron在這樣的背景下確實是獨特的存在——它可以是那些想換豪華新能源、但又接受不了新勢力的消費群體的新選擇。
文|道道
圖|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