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王朝如走馬觀燈,自夏商周到滿清覆滅,華夏曆史上存在過的王朝政權何止數十,所以王朝興衰,都只是尋常之事。一個王朝的覆亡要麼是內部統治出現嚴重問題,要麼是有強悍的外敵入侵,或者是大權旁落被人竊奪。雖說王朝興衰很多時候有自身矛盾,有歷史輪迴,也有天意使然的共同作用。但是有時候卻往往可以在幾近崩潰之時起死回生。
這就引出了歷史上的多位名臣,他們或者扶大廈之將傾,或者改革弊政,或者臨危立命。為一個幾近滅亡的王朝政權強行續命,我們管這些偉大的人稱之為救世之臣,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講歷史上幾位著名的救世之臣的故事。
1、于謙
大明帝國不朽之臣于謙,挽大明於危難,驅韃虜於京師,為大明王朝續命兩百年,厥功至偉,有著大明第一功臣的美譽。
明英宗朱祁鎮十四年,因為與瓦剌的雙邊關係日益嚴峻,皇帝在太監王振的蠱惑下決定率領大明所有精銳以及滿朝文武重臣御駕親征瓦剌,然後就發生了轟動歷史的一次慘案,土木堡之變。在王振的瞎指揮下,明朝二十萬精銳和文武百官幾乎全部死於瓦剌騎兵的屠刀之下,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天下震動。
瓦剌在俘獲明英宗之後,經過短暫休整,便開始了下一步作戰計劃,那就是圍攻北京,復興他們的大元帝國。而此時的北京城,只剩下一群老弱病殘和預備役,群臣大都有遷都南京,以避鋒芒的策略,無他,那時的北京城真的沒有可以守衛瓦剌騎兵的軍隊,更沒有擊敗瓦剌的能力。
但是,一個人出現,力挽狂瀾,他就是于謙,于謙首先取得了孫太后的支援,然後扶持朱祁鈺代理君王,堅決反對遷都,自己則立刻照會兵部,安排從直隸和山東等地徵調十數萬大軍入北京勤王,同時妥善安排糧草和防務問題。在一切都準備妥善之後,與也先統率的瓦剌騎兵在北京城外進行了一場震動天地的大戰,最終的結果就是,大明哀兵必勝,擊退了強悍的瓦剌騎兵,成功守住了北京城。
此戰意義甚大,一旦失敗,則大明王朝將頃刻間丟失北方半壁江山,等同於亡國。再之後,于謙等人扶持朱祁鈺登基稱帝,在應對瓦剌的外交手段上,也掌握著極強的主動性。
2、郭子儀
郭子儀,大唐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名將,數次挽救了危在旦夕的大唐王朝,堪稱中興第一將。郭子儀乃是武狀元出身,在朝數十年正好趕上開元盛世,所以沒有得到很多積累戰功的機會,五十多歲才當上九原太守。
可謂時勢造英雄,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由於中原太平日久,整個華北幾乎沒有怎麼抵抗就被安祿山叛軍攻下,然後郭子儀奉詔出擊,幾番大戰下來,郭子儀漸漸闖出名聲。但是偏師難以左右大局,安祿山的大軍最終還是被無能的楊國忠等人放進了潼關,唐玄宗出逃成都,長安淪陷賊手。
這時唐肅宗沒有入蜀中暫避鋒芒,而是選擇北上,在靈武舉起大旗,號召天下精兵勤王。郭子儀和李光弼兩人都在這一時期,帶領軍隊去了靈武。再然後,郭子儀以九原為根基,配合李光弼掃蕩叛軍,數年奮戰,終於掃平了安史之亂,在安史之亂中,郭子儀乃是可以與李光弼齊名的超級名將。
而之所以郭子儀被稱之為救世之臣,主要還在後面,公元762年,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解決了兵變問題。再然後,僕固懷恩叛變,引吐蕃和回紇攻打大唐,長安淪陷,又是郭子儀領軍出戰,再度收復長安。
765年,吐蕃和回紇聯軍再度入侵大唐,又是郭子儀單騎入回紇,勸退了回紇大軍,同時擊敗了吐蕃軍隊,再度解救了大唐危局。
3、謝安
謝安,東晉歷史上首席功臣,其人頗有宰相氣度,性情閒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居功也不貪權,乃是東晉後期,謝家崛起的至關重要的人物。謝安早年,以清談而著名於東晉門閥之間。
後來入朝,粉碎了桓溫晚年篡位的預謀,之後執掌朝政,讓家族子弟謝玄組織北方流民建立了後來名動天下的北府兵。再後來,面對前秦大軍南下,謝安擔任總指揮,以數萬北府兵,再配合江北數萬聯防軍,在淝水之戰,趁前秦軍自亂陣腳之際,果斷出擊,擊敗了號稱七十萬大軍的前秦主力。收復了大面積中原故土。
4、管仲
有著華夏第一名相之稱的管仲,乃是中華歷史上的大功臣。春秋初年,由於東周王室衰微,天下分崩離析,給了南北雙方的蠻族入侵中原的機會,所以北方的白狄打到了黃河邊上,南方的楚國也擴張到了河南南部地區,西方的犬戎更是縱橫關中地區,曾破鎬京滅掉了西周。
值此之時,中原諸侯卻各自為戰,相互攻殺,導致了南北部分小諸侯國先後被滅。這時候,中原需要一個偉人登高一呼,號召天下諸侯聯合起來,共同抵禦外敵。但是由於中原各國實力相差不大,沒有一個諸侯可以脫穎而出。
直到,齊桓公即位齊國,重用管仲為相,治理齊國。管仲對齊國進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移風易俗。同時重視經濟發展,重視漁鹽業,齊國在很短時間裡實現了崛起。再之後,管仲向齊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重要舉措。
齊桓公憑藉齊國國力,與正確的政治策略,得到了眾多諸侯的共同擁護,之後,齊國帶領眾多諸侯,數次大敗白狄和戎族,同時懾服南方的楚國,挽救了危在旦夕之間的華夏文明。正因為如此功績,才有"華夏文明的保護者"。
5、虞允文
史書稱虞允文,戰法之奇,妙算之策,忠烈義勇,為南宋第一。這位南宋早期的名臣,對於南宋政權,有著匡護之大功。
虞允文字是一位文臣,1161年,金國完顏亮統率金軍主力越過淮河,進迫長江,兩淮宋軍防線頃刻間被撕碎,金軍直入南宋腹地。而虞允文當時作為文官被派送到採石磯犒軍,面對宋軍萎靡,主將被撤的局面,決定挺身而出,為國家盡心盡力。
隨即組織起附近的軍隊,打造防線,針對金軍的進攻而組織起防守。以一萬八千人的兵力與十五萬金軍決戰於採石磯,最終宋軍眾志成城,擊潰了金軍的第一波攻勢,後來金國內亂,不得已退兵,宋軍取得了偉大的勝利。粉碎了金主完顏亮滅亡南宋的企圖,同時還間接造成了完顏亮的去世。
6、張議潮
唐朝中後期的民族英雄,由於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銳減,導致吐蕃相繼侵吞了廓州、涼州、蘭州、瓜州等地,河西走廊和西域也漸漸淪陷敵手。而到了唐朝中後期,吐蕃層層推進,拿下了大唐大面積的土地。直到大唐後期,由於吐蕃內亂,大唐趁機收復了河西部分土地。
原陷於吐蕃的沙州首領張議潮,暗中結交豪俊,密謀歸唐,於公元848年,發動了起義,配合大唐軍隊收復了除涼州之外的大半個河西。之後,張議潮持續發起河西攻勢,於十餘年後,終於收復了涼州。
由於張議潮在河西數十年經營,擊敗了吐蕃和回紇的持續進攻,穩定了河西的政治局勢。同時恢復生產,傳播文化,有效保護了大唐西部邊境的安穩,史言,為大唐續命二十年以上。
7、張居正
大明王朝中後期一代權臣張居正,乃是主導大明改革的重臣。明朝在經歷嘉靖末年亂局之後,吏治腐敗,軍備不振,國庫空虛。已經走到了滅亡的關鍵點上,而張居正推動了萬曆新政,開啟了大明王朝的全新時代。
在軍事上,張居正重用戚繼光、譚綸、李成梁等名將鎮守邊關,重新整治軍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保證了國家的和平穩定。在經濟稅收上,推行一條鞭法,賦、役,皆以銀繳,保證了大明朝府庫充盈。在吏治上,實行嚴格的監察制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有效規避了怠政和懶政。在民生上,為了扭轉土地兼併的嚴峻形勢,張居正重新丈量全國土地,重繪魚鱗圖冊,打擊貴族、縉紳地主隱田漏稅,明朝田賦收入大為增加。
張居正改革是整個封建帝國開始以來,最成功的一次政治革新,在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的賦役制度的演變中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後世譽為,為大明王朝續命五十年。
8、張璁
張璁,一個靠大禮議事件,討好嘉靖皇帝而入閣的政治人物,被明史和整個後世文臣所不齒的這麼一位爭議歷史人物。我們拋開其人品和其他因素不談,單說其歷史功績和對大明朝的作用而言,其堪稱一位救世之臣。
嘉靖初年,大明王朝內部矛盾劇烈,土地兼併問題嚴重,再加上巨大的貧富差距,造成了社會上貧民激增,全國流民數百萬。這也就是張璁“一飯還三嘆,黎民正阻飢”的詩句的由來。張璁進行一系列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社會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抑制土地兼併的進一步惡化,把農民穩定在土地上,同時敢於與貴族和勳貴作鬥爭,緩和及消除土地兼併的衝突和百年積弊,使社會秩序趨向穩定,查抄數十萬頃良田歸還業主。
在科舉上重新規定考試文體,提高應試者素質,推行三途並用之法,為明朝蒐集了大量人才。在吏治上,加強懲治貪腐,主張推舉"廉能愛民者",整頓官員作風,提高工作效率。
張璁改革可以看作是張居正改革的前奏,特別是在政治流民的功績上,張璁堪稱為大明續命數十年之功。
9、霍光
大漢朝經歷漢武大帝時期窮兵黷武的南征北戰和對外擴張之後,再加上漢武帝后期昏聵,經歷了巫蠱之禍等自掘墳墓的冤案,其時民不聊生,大漢王朝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霍光幫助漢武帝穩定局勢,與民休養,數年間,天下漸漸安穩。在昭帝和宣帝初期,霍光主持朝政,鼓勵農業,暫停邊事。漢朝國力實現了巨大的恢復,府庫充盈。開啟了漢朝全盛時期的序幕,為之後漢宣帝盛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