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就介紹魚類到兩棲動物的過渡物種——提塔利克魚。
該文章為影片講稿,如果想提高視覺體驗歡迎收看海民大叔的影片。
上期我們講過最原始的兩棲動物——魚石螈。
提塔利克魚是比魚石螈更早的物種,甚至有人認為魚石螈就是提塔利克魚演化而來的。
提塔利克魚(屬名:Tiktaalik)是泥盆紀晚期的一種已滅絕的早期魚類,同時擁有魚類及兩棲類的許多特徵。
提塔利克魚的發現歷程
2004年提塔利克魚的頭骨在加拿大北部埃爾斯米爾島的懸厓被古生物學家發現。
後來遵循當地因紐特人長者的建議,將其命名為提塔利克魚這個名稱是來自因紐特語,意為“江鱈”,這是一種與鱈魚有親緣關係的淡水魚類。
埃爾斯米爾島在泥盆紀時是勞倫大陸的一部分,當時位於赤道中央,氣候相當溫暖。提塔利克魚的化石顯示它生活在淺海的底棲區(benthic zone),可以短時間離開水域。頭骨顯示提塔利克魚擁有可以在陸地支撐自身重量及呼吸空氣的構造,這是頭骨演化一個關鍵的改變,促使我們的遠祖可以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魚類與兩棲動物的過渡
提塔利克魚是一種過渡性化石,它在四足類生物的地位就像是始祖鳥一樣。
提塔利克魚大約生存於3.75億年前,古生物學家認為它是魚類(如生存在3.8億年前的潘氏魚)及早期四足類(例如生存於3.65億年前的棘螈與魚石螈)之間的物種。因為提塔利克魚同時具有魚類及兩棲動物的特徵,所以發現者尼爾·蘇賓(Neil Shubin)認為它屬於四足形類。它是魚類演化成能更適應氧氣含量較低的淺海的一種物種,它們後來逐漸進化成兩棲類。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晚泥盆紀脊椎動物的物種形成的漸變過程: 潘氏魚(Panderichthys):適合淤泥淺灘生活。 提塔利克魚:有像四肢的鰭,可以走上陸地。 棘螈(Acanthostega):有八趾的腳。 魚石螈(Ichthyostega):有腳。
這就證明在許多相當不同的脊椎動物之間存在一種過渡性的物種。提塔利克魚既具有魚類的魚鰓、魚鰾,又有兩棲類的肋骨、肺、頸部等結構。
提塔利克魚也擁有類似鱷魚的扁平頭骨,眼睛位於頂部顯示它們花費許多時間在注意附近的動靜。
擁有最古老的“手”
與過去許多更類似魚類的化石不同,它的“鰭”擁有原始的腕骨及單純的趾頭,表示它們可以承受重量。這些骨頭雖然無法和現在的動物那樣行走,但是可以用來支撐身體並將身體移動。就像現代人做俯臥撐一樣,下次在做俯臥撐的時候可以感受一下“遠古祖先”努力登陸的不易。
科學家還發現這種骨骼結構需要許多肌肉組織來控制,這說明提塔利克魚擁有著相對而言比較發達的肌肉,並且可以進行像人類一樣完成手腕彎曲的動作。這可能就是已發現的最古老的“手”。
肺及強大的肋骨
位於頭頂上方的氣孔顯示它們擁有功能跟腮一樣好的肺臟。提塔利克魚可以在溫度較高,氧氣含量較低的淺海地區使用這個構造。這種比較進化的構造也促進肋骨和胸腔朝更強壯的方向進化,這是一個陸生生物的關鍵構造。更強壯的肋骨可以讓提塔利克魚的身體在任何時間冒險離開水域。
提塔利克魚肋骨及頸部則類似兩棲類,這樣可以支撐身體並利於使用肺部來呼吸。更加先進的顎部則適合用來捕捉獵物,而細小的腮裂縫被認為是呼吸孔,這項特徵在許多動物上則轉變為耳朵。
頭部可以轉動——最古老的“脖子”
大部分魚的魚腮附近都有骨盤限制頭部的轉動。 化石顯示提塔利克魚沒有骨盤的限制,說明它可以靈活地轉動頭部,這就能更好地在陸地上或水中抓捕獵物。 這也讓它們成為最早擁有頸部的魚類,使得他們不論是在陸地上或是淺水中狩獵時擁有更多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