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企忙著暴雷,有房企卻忙著逆市殺出。
12月3日,綠城中國公佈了前11月份營運資料。2021年1-11月,綠城集團取得合同銷售面積約846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約人民幣2424億元,同比增長約46%;其中歸屬於綠城集團的權益金額約為人民幣1327億元;
2021年1-11月,綠城集團代建專案累計取得合同銷售面積約573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約為人民幣766億元。
綜上,截至2021年11月30日止十一個月,綠城集團累計取得總合同銷售面積約1419萬平方米,總合同銷售金額約3190億元,同比增長約38%。
至此,綠城僅前11個月就已經超額完成了此前定下的年銷售額3100億元的銷售目標,今年大幅度超過原定目標,成為大機率事件。
根據克而瑞釋出的最新排名,前十一月綠城以2423.6億元位列中國房地產銷售排行榜TOP13,而2020年全年綠城的排名是TOP19,上升了6個席位。
這還是在沒有算上代建的情況下,如果加上代建,綠城將超越世茂位列TOP8,成功殺入前十。
在今年的市場行情下,萬科、中海、世茂、龍湖等大部分龍頭房企都大機率將失約全年目標,碧桂園、恆大、富力、金科等房企甚至開始出現負增長。這樣的背景下,綠城為什麼可以逆勢殺出,還衝得這麼猛?
帶著這個問題,貓姐仔細研究了綠城。
逆勢增長的“奧秘”
貓姐發現,綠城之所以在今年衝得這麼猛,或者說看起來好像特別猛,原因或許有三:
一是去年基數比較低。
根據說財貓統計,綠城前11月實現合約銷售額2424億元,同比去年同期的1658億元,增長幅度高達46.20%,增福在TOP50房企中位列第二位,僅次於建發。
而綠城之所以增長勢頭這麼猛,除了本身今年前期房子確實賣的比較好以外,一部分原因也是去年基數比較低的緣故。
說財貓統計的綠城今年和去年各月單月銷售額,明顯看到:2020年年初,由於疫情突然爆發的影響,綠城一季度的銷售額都很低。1月只有50億,2月更是掉到了16億,3月雖然有所回升,但也只有104億。
反觀今年,雖然也是傳統淡季,但綠城前三月的單月合約銷售額分別錄得143億、190億和205億,增長明顯。
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綠城的銷售增長都很強勢,但從下半年開始,綠城的增長便出現放緩的跡象,10月和11月甚至已經是下跌!
實際上,這也與整個房地產市場今年來高開低走的整體走勢相吻合。由此可見,在今年的市場行情下,甭管你是怎樣的銷冠,胳膊要想拗過大腿,不可能!
二是代建的加持。
截至2021年11月30日止十一個月,綠城累計取得總合同銷售金額約人民幣3190億元,同比增長約38%。
3190億,看起來好像很多~但請先看清楚,這當中還有代建業務的加持。
2021年1-11月,綠城團代建專案累計取得合同銷售面積約573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約為766億元。
也就是說,3190億裡面,有766億是代建業務的加持。
綠城的代建業務,近年來規模一直在穩步增長,2018年合約銷售552億,2019年664億, 2020年745億元,今年前11個月則為766億,成為綠城合約銷售額突破3000億的重要助力。
三是綠城確實依然在實施規模追逐。
中交管理層曾喊出,“要實現房地產業務做到央企前三甚至前兩名,主要靠綠城”。
綠城董事會主席張亞東也曾表示:“房地產市場現階段已進入到一個相對的穩定期,在未來市場發展中,我們更看中的是自身所處的位置,我們也相信房地產市場以後肯定會良幣驅逐劣幣,有品牌、有品質的企業肯定會越來越強,佔有的市場份額肯定會越來越大。”
對於規模的追逐直接體現在綠城最新提出的五年規劃中。根據規劃,綠城預期在2025年達到6400億合同額。其中,房產開發業務合同額要達到4500億元,房產代建業務合同額要達到1500億元,新興業務合同額要達到400億元。
2021年是綠城中國“戰略2025規劃”的開局之年,張亞東給出的綠城中國銷售目標是3100億元。而綠城管理層在中期業績會上曾公開表示,預計全年銷售額將大幅度超過3100億目標,彰顯規模野心。
規模擴張“三板斧”
綠城為什麼對規模有這麼大的渴求?
故事要從2014年說起。
2014年12月23日,在經歷過融綠之爭後,綠城迎來了終極白武士,中交集團以約60.13億港元收購宋衛平24.288%股份,與九龍倉並列綠城第一大股東。此後的2015年5月,中交又繼續追加收購股份,成為了綠城第一大股東。
入股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此後,中交與綠城進入了四年多時間漫長的整合期,最終在2019年7月,以創始人宋衛平離場、中交系張亞東全面接管綠城而宣告整合完成。
2015年-2017年,是中國房地產規模發展最迅猛的三年,行業量價齊漲,友商趁機崛起,千億級房企不斷湧現。但彼時,綠城正忙著內部整合,解決公司的“歷史遺留問題”,一定程度上錯失這樣好的發展時光。
在張亞東正式掌管綠城的2019年,綠城甚至交出了史上最差成績單。
大幅減值計提吞噬了綠城部分利潤,業績溝通會現場甚至有投資者質疑綠城業績“暴雷”。由於業績表現不佳,身為掌舵者的張亞東不得不向向投資者表示歉意,並表示綠城近幾年處於“康復期”,2020年開始是三年的“健身期”,再過三年是快速“起跑期”。
換了大股東和管理層,整合再出發的綠城,需要用一份更加亮眼的成績單來自證。
為此,綠城祭出了“三板斧”:全週期拿地、高週轉、以及“小股操盤+代建”。
據悉,張亞東提出了“全週期拿地”的方針,積極納儲,為快速發展儲糧囤地。
資料顯示,2018年綠城全年新增土地建面為719萬平,2019年就躍升到了1236萬平,2020年繼續上升至2041萬平,2021年上半年也有1186萬平,對應的權益拿地金額分別為339億元,523億元,842億元和740億元。其中,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的拿地金額,均超過當期營收。
同時,綠城徹底投身高週轉。今年上半年,綠城從拿地到開工、開盤、股東投入回正及交付時間分別為4.0個月、6.8個月、12.3個月及30.6個月,分別同比提速10%、8%、14%及6%。
除此之外,為了做大規模,綠城還將“小股操盤”進行到底。資料顯示,2019年以前,綠城非控股股東權益佔所有者權益比重還基本維持在30%以下。2020年,這一比重就躍升到了37.53%。2021年上半年,這一比重更是突破四成達到了42%。
2019年,綠城取得合同銷售1354億元,其中權益金額768億元,權益佔比56.72%;2020年,綠城取得合同銷售2147億元,其中權益金額約1194億元,權益佔比下降到55.61%;今年前11月,綠城取得合同銷售2424億元,其中權益金額約1327億元,權益佔比進一步下降至54.74%。
也即是說,綠城看似銷售額突破3000億元達到了3190億,但當中766億元是代建業務綠城管理的,1097億是合作伙伴的,實打實能落實到業績報表上的,只有1327億。
綠城還有三道坎
在當前的市場行情下,透過小股操盤和代建,以更少的資金撬動更大的規模,無疑是分攤風險和做大規模的有效手段,無可厚非。
但在朝著6400億規模一路狂奔的同時,綠城還有幾道坎要過:
首先是降負債的壓力。
在說財貓統計的TOP50房企上半年三道紅線表現中,綠城是國企和央企背景房企中,少數三道紅線沒有達標的房企。
根據貝殼研究院統計,依照“三線四檔”融資新規,綠城中國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73.5%,淨負債率為75.2%,現金短債比為2.01。由此,綠城中國2021年中期指標一項超閾值,保持“黃檔”行列。
雖然,綠城的現金短債比和淨負債率均處於非常安全的範圍內,但其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卻超過70%。
同時,說財貓統計發現,在規模追逐所實施的大手筆拿地下,綠城的資產負債率和淨資產負債率在近三年多來均有所提升。其資產負債率從2018年底的78.51%一路上升至今年年中的81.33%,淨資產負債率也從2018年底的55.30%一路升到了75.20%。
其次是永續債的壓力。
雖然綠城的永續債較2019年最高峰的212億已經有所下降,但截至2021年6月30日,綠城的永續債規模依然高達185億,其利息高達6.5億,佔到歸母淨利潤的比重達約27%。
今年7月份,綠城贖回了10億元人民幣的永續債。根據綠城管理層透露,今年下半年,綠城還將贖回31億元人民幣,以及5億美金的永續債。預計年底,永續債的餘額會是108億元。明年,綠城還將贖回境外5億美金的永續債以及境內的56億元人民幣永續債,到2023年贖回最後的15億元境內永續中票。
雖然有明確的永續債贖回計劃,但要在實施規模擴張的同時降負債,相信對綠城來說也將存在較大的平衡壓力。
最後是“第四條紅線”即拿地銷售比不超過40%的監管壓力。
出於規模渴求,綠城在近年來一直維持較大的拿地力度。以今年上半年,綠城就新增專案67個,總建築面積約1,186萬平;其中由綠城承擔的成本約人民幣740億元,是綠城上半年營收的兩倍有餘。
截止2021年6月底,綠城共有土地儲備專案251個,總建築面積6034萬平方米,權益面積3495萬平方米,總可售面積4048萬平方米,權益可售面積2336萬平方米。
跟同量級的世茂、龍湖、旭輝等房企比較,綠城的土地儲備並不算多,這也是綠城在近年來不斷加大拿地力度的原因所在。畢竟,要發展規模,手中無糧等於空談。
但在錯失了幾年的發展後再加大拿地比重,等待綠城的只能是較高的拿地成本。
資料顯示,綠城的平均拿地成本已從2018年的5878元/平一路上升,2021年上半年的最新資料是7177元/平。
與此同時,發展陣地主要集中在核心一二線城市的綠城,在近幾年來還備受限價的影響。
說財貓瞭解到,在高地價和限價雙重影響下,綠城的毛利率近年來均呈下降趨勢,從2019年的25.39%下降至2020年的23.67%,今年上半年又進一步降至 21.96%。
因而,在這樣的多重壓力下,綠城要想交出一張好看的成績單,考驗張亞東和綠城新任管理層的,將是如何在規模、負債與利潤之間達成三角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