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
人們對於輻射致癌都非常警惕。
尤其是很多婦女在懷孕期間,
不僅會花高價購買防輻射服,
還會被建議遠離各種手機、電腦、微波爐等,
原因是這些裝置會釋放電磁波,
不僅影響胎兒的健康,
而且還致癌。
然而,在21世紀,電磁波的普遍存在對於人類生存至關重要,人類幾乎無時無刻都被電磁波包圍。
從照亮世界的陽光,到輻射全球的廣播和行動通訊,再到徹底改變人類醫學的CT以及各種檢查手段,其中都有電磁波參與。
近年來,隨著5G移動技術的問世和5G終端裝置的普及,許多本就對電磁輻射擔憂的人們更加恐慌,四處宣傳5G的危害,甚至有些人還聲稱5G訊號塔會導致新冠病毒感染。
那麼,手機、5G訊號的等生活中常見的電磁輻射是否真的會誘發癌症呢?
近日,來自牛津大學的腫瘤學大佬,David Robert Grimes博士在全球頂尖的腫瘤醫學期刊Jama Oncology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綜述,對電磁輻射與癌症的相關性進行了系統分析。
電磁輻射致癌的生物學基礎
我們都知道電磁波的能量主要由光子攜帶,其能量與電磁波頻率成正比,即頻率越高波長越短能量越強,對人體DNA的破壞力就越大。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理論上38nm是區分電磁波能否導致DNA損傷的閾值。當波長小於38nm時,電磁波可以輕鬆破壞DNA,而波長大於38nm則會被消散為無害的熱量。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推測。實際上,我們所熟知的紫外線波長在10-400nm之間,大部分紫外線波長都大於38nm,但是仍舊會致癌。這是因為,38nm以上紫外線雖然不能直接破壞DNA,但是部分DNA分子可能仍舊會吸收其能量從而提升到激發態,與相鄰分子進行化學反應,破壞正常結構。
因此,電磁輻射的確是致癌的,但是從生物機制上來考慮,只有部分電磁輻射會致癌。一般而言,科學家將紫外線作為電磁波是否致癌的分界線,低於400nm的電磁波具有致癌性,例如紫外線、X射線等等,而高於400nm的電磁波被認為是安全的。
再回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磁波,5G訊號上,目前5G訊號的波長一般在108mm左右,能量比400nm安全閾值低了近3萬倍。
同樣地,5G手機頻率同樣比400nm的安全閾值低了近7萬倍。因此,理論上無論是5G訊號還是5G手機,其電磁輻射對於人體的影響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無論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太陽光,還是夜晚照明的白熾燈,其輻射強度都要遠大於5G訊號的強度。
因此,如果擔心電磁輻射,我們更應該遠離太陽和燈光而不是手機輻射。
電磁輻射與癌症的流行病學證據
雖然,從理論上來看,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電磁輻射,諸如手機、微波爐、訊號塔等等,無法造成DNA損傷,因此不會致癌。
但是,或許其中可能存在人類尚不瞭解的機制導致了癌症的發生。因此,為了更好地證明這些電磁輻射與癌症的關聯,還需要流行病學調查介入。
首先是,13個國家聯合進行的INTERPHONE病例對照研究,納入了2708例膠質瘤和2409例腦膜瘤患者與相匹配的對照組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手機使用與腦癌風險增加沒有關係。
同樣的,一項來自丹麥的佇列研究,對所有30歲及以上丹麥人的手機使用情況和癌症發生率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無論使用手機多少年,均與癌症發生沒有相關性。
此外,包括英國的前瞻性佇列研究,瑞典等多個國家的小型流行病學調查等等都未發現手機與癌症相關性。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過去20年裡,人們對於手機是否致癌進行了大量研究,迄今為止,並未發現手機對人體健康的不良影響。”
總體而言,目前無論是從理論分析還是流行病學調查來看,手機、5G訊號等對於人體都是安全的。因此,我們日常生活中沒有必要對這些常見的電磁輻射太過牴觸。
當然,目前人類大規模利用手機也只有近10年的時間,相比之下癌症的發生可能需要數十年之久。因此,未來科學家還需要對手機與癌症的相關性進行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