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從“三期疊加”到“三重壓力”。
01
幾個方面
作為年度最重要的經濟會議(沒有之一),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這也和中國的實際情況有關。
未來一年的經濟工作重心,主要的經濟舉措,基本都在這個會議上定調。可以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2022年經濟的風向標。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自十八大以來召開最早的一次。
會議內容看點非常多,如果時間允許的話,還是建議大家仔細閱讀會議公報原文。
在中國把握經濟趨勢其實不難,只需做到兩點:讀懂政策和相信政府有言必行。所謂有言必行是指會議定調後,一定會有具體措施出臺。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再去對比新提法、檢視過去脈絡、掌握用詞的力度等等。
那麼今年的會議最主要是提出7個方面的政策支柱:
一是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二是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振市場主體信心。)
三是結構政策要著力暢通國民經濟迴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四是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
五是改革開放政策要啟用發展動力。
六是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
七是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而在這些主線下,還有幾個具體的任務需要實施: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其實從2012年開始,穩中求進基本上貫徹了這幾年來所有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2013:穩中求進,開拓創新,紮實開局。
2014: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2015: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2016: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2017: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2018: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
2019: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2020: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即便在2016-2017年全球經濟復甦的過程中,上面也沒有覺得情況有太好,這很正常,一方面2015年的經濟大頂讓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當時的供給側改革與總需求的不達預期是密不可分的。
02
幾個重點
上面那些議題都宏大,顯然不是我們這些小螞蟻們該思考的問題,那是大象們要想的事。
而與我們普通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有以下幾點:
一是地產政策。
月初,zzj開會那會兒,沒提房住不炒,讓不少人興奮了一把,以為國家要放松管制,重新激發房地產市場。
結果今天的經濟工作會議上,“房住不炒”又放在了最顯眼的位置。
“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併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援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
去年的經濟會議上也提到了樓市,強調“房住不炒”,沒過幾個月便下了重手整頓樓市。
在住房上,劃定了重重紅線、土地出讓金轉由國稅統一收繳、土地集中拍賣、限制房地產加槓桿,對屢屢違背中央精神的哄抬房價的某些城市進行針對性打擊。
現在“房住不炒”重申了,並且強調了加強預期引導和探索新的發展模式,隱性債務的口子已經被堵上,土地財政也敲響了倒計時,房地產稅已是箭在弦上,哪個省會首先試點呢,估計沒幾個月就能看到了。
在中國,還是不要做違背政策週期的事。
二是,“把蛋糕切好分好”。
具體來說是把“共同富裕”落實。我們都深刻認識到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各行各業的增長逐漸見頂,在“蛋糕”不能被繼續做大的前提下,要實現共同富裕能想到的只有一條路——重新分蛋糕。
2021年的兩個政策走向,實際上已經為相關工作道明瞭方向。
首先是強化反壟斷。先後對阿里、美團開出鉅額罰單,國家反壟斷局正式成立、反壟斷法修訂,同時後續新的處罰已經在路上,各地方也開出了越來越多的針對強制二選一的處罰;對於資料壟斷和大量獲取私人隱私等問題也在開始著手解決,通過了個人資訊保護法。
其次是遏制資本無序擴張。嚴厲打擊資本向民生領域無序拓張,徹底打滅了校外培訓資本化,同時網際網路金融正在納入金融監管體系。更多的規範行動正在深入曾經被資本滲透的民生領域。
從目前的軌跡來看,2022年會以更大力度去搞反壟斷,尤其是一些平臺企業和增加人民生活負擔、生養成本的行業。對普通人來說,最怕的就是在打擊過程中,間接造成自己的失業。
三是糾偏,對運動式雙碳的糾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除了無腦解讀為利好新能源外,該會議還透露著三層意思:
第一,能耗雙控執行糾偏。之前出現了各地限電限產,限制工業產能以達到能耗雙控的目的,導致各種亂象頻發。限制高耗能產業初衷是好的,可是最終導致社會執行的混亂是過度執行導致的副作用。目前提出的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料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就是糾偏。
第二,科學的碳排放雙控,更好的引導企業和地方發展可再生能源。之前,為了控排放不管對產業鏈造成的衝擊,現在地方上多了一層考量,引導安裝光伏電站等,因此明年開始清潔能源會進入新一輪的爆發式增長。
第三,大環境是對可再生能源更加友好。可以提出創造條件,儘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形成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防止簡單層層分解,要深入推動能源革命,加快建設能源強國。
03
一點思考
這次的中央經濟會議,給很多看好明年經濟環境的人潑了盆冷水。
會議上首次提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
從這個形式判斷就能明白,為什麼一系列措施強度那麼大,比如要求財政提高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要求政策發力要靠前,還要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就是怕力度不夠經濟硬著陸,這是我們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
而“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實際上說的是一種“通縮”的狀態。
進入2021年以來,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越來越低、越來越低,甚至越來越接近於0。
可以說現在內需不振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
所以,前幾天傳出訊息要降準,這次的經濟會議也說了要投資基建,實質上都是在想辦法給經濟打一針強心劑。
況且明年也很有可能是中美整體對抗的更加關鍵的一年,誰能以更好的表現扛過去,誰就佔據未來幾年的優勢,相比力度過大帶來的負面問題,眼下的問題更加優先,過去了就能慢慢調。
另外,在本次會議的公報中,首次提到將“高校畢業生”作為就業保障的重點,也提示了一個重大訊號——明年的就業市場會非常艱難。
國際勞工組織在《世界就業和社會展望:2021年趨勢》提到,2022年全球失業人數將達到2.05億,遠超2020年的1.87億。
國內就業市場目前出現了明顯的結構性分化,雖然25-59歲人口的調查失業率25-59歲人口的調查失業率只有4.2%,但是16-24人口的調查失業率卻達到了14.2%,高於過去歷史最高水平。
在疫情後的經濟復甦遲遲沒有到來,經濟結構中的深層次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的環境下,企業生存會越來越難,從這兩年大量企業倒閉也能看出一二。
2022年高校畢業生預計首超1000萬人。一面是最難就業年,一面又可能要面臨建國以來最大失業潮,形勢真的不好。
所以,在不景氣的年份,能不辭職最好不要辭,保住工作比什麼都強。
04
結語
2013年,當時高層做出了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的重要研判。
幾年過去,中國面臨的形勢變成了需求萎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
竊以為我們當前需要的是深入觸及靈魂的利益調整與改革。
好比最近提出的遏制資本無序擴張、強化反壟斷。
以及本次會議提到的“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推進科研院所改革”“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這也是中央層面首次提出科研的作風問題,也就是“最佳化科技創新生態,形成紮實的科研作風”。
中國的人均GDP現在還只有1萬美元,要想提高到2萬、3萬以上,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不再是出幾個政策,財政上加大投入,老人在南海邊畫個圈那麼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