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其實是死兩次,
一次是肉體的死亡,一次是從他人記憶中消失,那才是真正的死亡。
正如我們對南京大屠殺的回憶,不能忘記。
才能一直激勵著我們這個民族前行。
---01---
淞滬會戰
回憶南京大屠殺,首先要放在當時的歷史中去
南京保衛戰是一場徹底的失敗。但是淞滬會戰卻是一場戰略的勝利。
中國歷史被外族入侵,滅國之難,兩次都是從北到南的平推失敗。蒙古人和滿清八旗都是先打下華北、再進入西南,順著長江東下,一舉滅亡。
所以在1937年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佔領了華北五省之後。
中國當時是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
事實上日本37年是沒有準備好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日本當時的策略清醒和高明,他們希望是先鞏固住吃掉的東北;然後圖謀華北。鼓動華北所謂的自治,進一步再演變成一個傀儡華北政府。這是一個逐步蠶食消化中國的策略,也是一個可行可怕的戰略。如果日本能步步為營,它就不會陷入到中日全面戰爭的泥淖中去。就可以實現以戰養戰。
所以37年在中華民族面臨又一次滅國之難的關鍵時刻。蔣介石終於決心抗日,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在上海打一場大戰。目的就是把日本蠶食的策略打破,同時也儘可能改變日本的入侵方向,從北向南改變成:自東向西。
這個戰略是非常正確。因為日本彼時國內的常備武裝就是17個師團,40萬人左右。他是沒有辦法可以南北兼顧;只有東西對峙,才能給中國的抵抗以遼闊的後方和縱深,才可以進入到戰略相持。
但是淞滬會戰又是一場中日雙方都邏輯不清,意圖不明的戰役。
其實當時蔣介石的真實心態還是一貫的“以夷治夷”的手段。他就是想在英美資本最強大的上海打一場作秀的城市戰爭。目的就是讓英美出手干涉日本,最終化解七七事變後日本的咄咄逼人。保全華北,穩住東南。
日本當時的真實心態就是想控制住華北,然後再用十年消化掉華北。所以他們發動七七事變的目的就是想讓國民政府承認東北割讓、承認華北自治而已,至少在日本的高層決策者是沒有想到擴大侵華戰爭到全面戰爭。
於是淞滬會戰就成了雙方的添油打法。
國民政府這邊從幾萬人進攻3000人的日本上海駐軍開始,逐步拖進來當時國軍的所有精銳,合計80萬的部隊;日本方面從國內徵調派遣到上海多達20萬的部隊,雙方在上海展開了廝殺。
戰爭之慘烈,往往國軍投入一個師2、3萬人三四天就消耗殆盡,而日本也是一個聯隊3K多人投入戰場,三四天也消耗完畢。
淞滬戰役,日軍傷亡約6萬人,國軍傷亡 30萬之多;
--- 02---
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就是一場徹底的失敗。
首先南京保衛戰不應該打!
淞滬新敗,士氣大跌;日軍已經形成了包圍之勢,南京其實已經變成守不住的死地。正確的做法就是應該放棄南京,儲存有生力量,甚至也應該疏散南京百姓。
其次南京保衛戰就是要打,也應該是有策略的作戰。
唐生智指揮下,先是信誓旦旦要與城共存亡,一把火燒光了可以北渡長江的所有民船;然後正在南京部隊拼死抵抗日軍的時候,接到蔣介石命令可以撤退,唐生智臨時要逃,既不制定撤退計劃,也不部署撤退路線;簡單開個會,自己就乘船北逃,然後就是軍師一級的長官們跟著跑。最後剩下大批的中下級部隊無頭蒼蠅般困在南京城內。
南京當時守軍有15萬人,從12月5日到13日南京保衛戰只打了8天,陣亡1萬人,有建制撤退4.5萬人。9萬多人的部隊就這樣被長官丟棄,困在南京。
南京大屠殺現在仍被日本右翼質疑的核心就是:日本軍國主義者認為,當時南京的屠殺是針對混在百姓中的9萬多作戰人員,並不是對百姓的屠殺。
我們假設一下……
南京的國軍要麼血戰到底,消耗日軍,守衛首都打出中國人的血性。這就是一場提振國人信心的南京保衛戰;
要麼就有序撤離,儲存實力,那麼既可以保全這十萬大軍,又可以帶著百姓脫離戰場。留給日軍一座空城,也是戰略的勝利。
最怕的就是真實的歷史,惺惺作態要血戰,沒兩天就逃竄!
軍人沒有軍人的血性,混在百姓中逃亡,最後百姓跟著遭殃。
南京保衛戰成了南京大屠殺。
---03---
為什麼有南京大屠殺?
去過日本的人都會有一種感慨,就是日本這個民族怎麼能幹出來南京大屠殺這樣泯滅人性的事情?為什麼現代社會能有如此野蠻的屠城事件的發生?
這其中,日本上下到底是怎麼決策,怎麼思考呢?
還原南京大屠殺時日軍的本原,我們可以從三個方向解讀:
第一,從當時的國際社會來看。
現代社會中,屠殺必定是被全人類所唾棄的。所以即便是希特勒要屠殺猶太人,也是逐步隱秘的推進,從剝奪猶太人的公民權開始,趕到聚居區,再趕到集中營,然後毀屍滅跡。但是日本人當年為什麼就感冒天下之大不韙呢?
當時的日本其實已經非常膨脹,日本國民在明治維新之後的幾十年中,三四代人親身經歷了日本從一個破落的窮國,奮發圖強。打敗清國、打敗俄國、打敗德國(一戰);成長為一個亞洲唯一可以和歐洲並列的世界列強之一。日本當時其實已經不太在乎國際社會的感官和制約。彼時的日本人骨子裡真心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第一強國,是真正的優等黃色人種。
淞滬會戰中,日本發現了當時英美列強的態度。英法全力盯著德國,無暇東顧;美國是孤立主義盛行,關門自己過日子;德國是盟友;蘇聯躲在一邊看熱鬧。而當時的世界政治秩序聯合體:國際聯盟。日本早就在1933年退出。
所以,如果問日本當年屠殺就不怕國際觀瞻麼?
我們的答案是,彼時的日本他根本就不在乎!
第二,從當時日本高層決策來看。
南京大屠殺從各類歷史資料分析看,其實就是有意為之的政治秀。秀的就是血腥和殘忍,目的就是要摧毀當時中國人的民族信心和抵抗意志。
淞滬會戰,日軍是專門派遣了松井石根作為總指揮。松井石根是日本所謂“大亞細亞理論”的主要擁躉者,他堅信日本要統治中國,亞細亞是亞細亞人的亞細亞。所以即便日本大本營對淞滬會戰的定位是佔領上海就停止。而松井石根直接調動部隊進攻南京,他就是想攻下中國的首都,就是要在中國的首都狠狠地教訓中國人,讓中國人不敢再如淞滬會戰般的勇敢和血性。
其實客觀來看,南京大屠殺後,汪精衛叛國,大批的國軍叛國,也確實南京大屠殺成了當時投降派的所謂“要活著,要儲存血脈”的理由。
直接催生南京大屠殺的其實就是殺掉俘虜的決策。
這個決策是日本的皇叔---朝香宮親王下達的。
從殺掉南京城的國軍俘虜開始,接著就是要殺掉所有混在百姓中的國軍士兵,接著就是無差別的對百姓的屠殺。就成了南京的大屠殺!
第三,從當時日軍的人性來看。
為什麼日本軍人會如此的喪失人性呢?
這些人的最基本的良知是如何泯滅的呢?
首先日本的徵兵制度是同鄉編為一個部隊,所以參與南京屠殺計程車兵都是剛剛經歷了淞滬血戰計程車兵,他們都親眼目睹了自己的親人、同鄉在淞滬大戰的陣亡。這些日本軍人內心多少有一種對中國人的復仇的心態;而且參與南京大屠殺的師團都是一些窮鄉僻野的部隊,譬如最血腥的第六師團也就是來自熊本縣的部隊,熊本縣素來就是物資匱乏,民風野蠻。這些更加放大了人性的惡。
然後就是日本軍隊的等級制度,是非常暴力的控制和凌辱。在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一書中有大量的採訪,當時的日本士兵普遍有嚴重的精神疾病,一群常年被凌辱的人發洩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對更弱小的人的倍加凌辱;
最後就是日軍當時扯淡的制度。日軍在攻陷南京後,要維持軍紀的憲兵只有區區108人,而南京城外的日本大軍,每個師團都要派遣一個聯隊專門負責入城掃蕩。名義上是清理混在百姓中的中國軍人,實際操作就是燒殺搶掠。而且當時日軍是有軍紀制度,強姦入罪。所以這樣的結果就是死人不會說話,於是大量的婦女在被日軍強姦後,為了防止告發,往往日軍會殺掉這些女性。歷史資料已經證明,當時的日軍就是放縱甚至是鼓勵日軍對南京的屠殺、劫掠和有組織的大規模強姦。
南京大屠殺,歷時6個星期,被屠殺的中國軍民有30萬之多。
那時的南京城,正如張純如書中寫道:
“ 我記得南京城外曾有一個小池塘,
它看上去就像一片血海——
色彩絢麗、悽豔絕倫。”
彼時南京,人間煉獄。
它不單單是中國人的肉身煉獄;
也同樣是戰後日本人的精神煉獄;
它更是有現代人類的良知煉獄!
記著這一場大屠殺的意義,也許就是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