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時期日軍輕武器裡,九二式重機槍無疑是非常讓人記得住的一個,因為它的外形實在是太有個性了:槍管外密佈環形散熱片,用彈鈑供彈,八字形握把,粗壯的三腳架……在二戰時期九二式重機槍是日軍主力重機槍,在侵華戰爭中廣泛使用,因為其槍管外的散熱片猶如公雞發怒時脖頸豎起的毛,所以在中國被抗日軍民稱為“雞脖子”,而在太平洋戰場,接觸過九二式重機槍的美軍士兵將其稱為“啄木鳥”,因為這種機槍射速較低,約為450發/分,打起來是有節奏的突~突~突~突~,猶如啄木鳥在啄樹。
那麼九二式重機槍為什麼會設計得如此怪異呢?這還得從日本陸軍重機槍發展史說起,這段歷史概括起來說就是:走法國人的路,直到無路可走。
19世紀末期機槍還是“高技術裝備”,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重視軍備建設的日本軍隊就從德國進口過一小批馬克沁機槍,按照首字假名發音命名為“馬式機關炮”。這批馬克沁機槍沒有在甲午戰爭中使用,倒是用在侵佔臺灣的軍事行動中,用於鎮壓臺灣當地土著。由於臺灣多山,水冷槍管的馬克沁機槍需要班組揹負大量冷卻水,非常不便,所以日軍最終沒有看上馬克沁機槍。
恰好在此時,法國研製出哈奇開斯機槍,而法國又是日本陸軍建設的參照物件,於是在1897年,日本從法國購入了4挺當時最先進的8mm口徑哈奇開斯機槍進行測試。
哈奇開斯機槍是法國哈奇開斯公司的產品,由於要規避馬克沁機槍各項專利,走了一條與馬克沁機槍迥異的技術途徑,採用氣冷而非水冷槍管,槍管外有一片片黃銅或鋼製的散熱片;採用剛性彈鈑供彈,不用帆布彈帶。
日本對購得的這4挺哈奇開斯機槍開展了測試,但並不順利,原本很可靠的哈奇開斯機槍在測試中頻頻發生射擊故障,但後來搞清楚這時因為4挺機槍和配套彈藥遠涉重洋船運至日本,歷經熱帶高溫高溼高鹽環境,槍彈發射藥發生變質,並不是槍本身有問題。當搞清楚問題原因後日軍對哈奇開斯機槍挺滿意,要求按照日軍當時新確定的6.5mm口徑,再訂購5挺哈奇開斯機槍。到1901年,日本從哈奇開斯公司獲得了生產許可,開始自行生產6.5mm哈奇開斯機槍,取名“保式機關炮”,配有三腳架和輪架兩種槍架,其中三腳架型號裝備步兵,輪架裝備騎兵,這是日本國產機槍的開端。
日俄戰爭中的保式機關炮,這是三腳架槍架的型號,識別保式機關炮看散熱片,它是7片,哈奇開斯機槍是5片。
按照今天的眼光來看,哈奇開斯機槍選擇的技術道路有點偏門,尤其是那個彈鈑供彈,但在機槍發展早期,大家探索不同的技術路線也是很正常的,只有充分試錯才能摸準那條路是值得走下去的。可問題在於相對於“世界中心”歐洲,當時的日本是偏安一隅的遠東後發國家,獲取資訊的渠道又不像現在那麼廣,所以當他們接觸哈奇開斯機槍並且覺得不錯之後,哈奇開斯機槍就成了日本人對機槍的思維定式,於是就順著哈奇開斯這條路一直走了下去,一直走到二戰,九二式重機槍上那些奇怪的設計,根子都可以追溯到哈奇開斯機槍。
到1904日俄戰爭,日軍共列裝了約1000挺保式機關炮,其中一部分參加了日俄戰爭,初步積累了機槍實戰經驗。在1905年,即明治38年,由日本槍械設計師南部麒次郎炮兵少佐設計了日本第二種國產機槍——三八式重機槍。
三八式重機槍本質上還是哈奇開斯機槍的仿製改進型,還是6.5mm口徑,但換用了可調整火線高度的三腳架,低姿狀態可臥射,高姿狀態可坐射,部分零部件得到加強,提高了使用壽命。
除此之外,三八式重機槍還有一個深遠影響日本機槍設計的改進:因為保式機關炮在使用中出現過抽殼不暢的故障,其實是閉鎖間隙設計有問題,但日本當時搞不清楚錯在哪裡,於是到三八式重機槍上他們給供彈裝置裝了一個油壺,油壺位於彈鈑進彈口上方,底部有毛刷和一個活門,槍彈透過油壺底部擠壓活門,少量潤滑油就被擠壓到毛刷上,給透過毛刷的槍彈刷上薄薄一層油,用這種方式減小抽殼阻力。
三八式重機槍在日軍中屬於過渡產品,到1914年就被下文要講到的三年式重機槍取代了,正式列裝不到10年。但日軍發動侵華戰爭後戰區守備壓力日益增大,於是一部分三八式重機槍又被啟封,裝備後方守備部隊湊數。
三八式重機槍還有個中國後代。1920-1930年代山西軍閥閻錫山的部隊長期使用日式武器,他們能自己生產6.5mm口徑步槍彈和仿三八式步槍,後者叫晉造六五步槍,而日本也將閻錫山作為武器傾銷物件,把三八式重機槍賣給了閻錫山部隊。後來閻錫山的兵工廠就仿製了三八式重機槍,叫晉造三八式重機槍,這些機槍參加軍閥混戰,和紅軍打過仗,到抗日戰爭時期還在用。
抗戰爆發前紅軍和閻錫山部交戰時繳獲過晉造三八式重機槍,到抗戰爆發後,這些晉造三八式也被用於打擊日寇。
三八式重機槍的效能缺陷仍比較多,比如操作複雜,一些零件強度不足,槍管散熱效率低,所以在1914年被更新的三年式重機槍代替了,還是6.5mm口徑,設計師還是南部麒次郎。
與三八式重機槍一看就是哈奇開斯仿製型不同,三年式重機槍外觀上的變動較大,內部結構也有了較大改變:
1、槍管散熱片數量增加增強氣冷效果,由此“雞脖子”的形象就出現了;
2、彈膛加厚,提高膛壓承載能力;
3、彈鈑撥彈動作由原先繼承自哈奇開斯的棘輪旋轉變成槍機框斜槽帶動滑板撥動,動作更簡單;
4、在進彈口、拋殼口加裝防塵蓋;
5、增大彈鈑滑油壺容積;
6、改用雙D形握把,不再使用三八式重機槍的單握把和槍托;
7、槍管可從散熱套筒中抽出,可更換,但這並不意味著三年式重機槍能在戰鬥中快速更換槍管,這個設計只是為了便於更換磨損壽終的槍管,而且更換槍管後需用專用工具仔細調整閉鎖間隙。
三年式重機槍在日軍中服役時間較長,一直到侵華戰爭初期仍有大量使用。
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使用三年式重機槍,三年式重機槍是D形握把,這是它和九二式重機槍的區別標誌。
三年式重機槍發射6.5x50mmSR步槍彈,和三八式步槍通用彈藥,這種槍彈作為步槍彈使用並無太大問題,但作為機槍彈使用問題就挺多:彈頭太小,不利於設計穿甲彈、燃燒彈等特種彈;彈頭太輕,偏偏初速也不高,遠距離存速存能抗風偏能力都較差。為此日本陸軍在1932年研製了7.7x58mmSR九二式機槍彈,這種槍彈口徑更大,更適合重機槍遠距離射擊,再將三年式重機槍稍加改進後口徑增大到7.7mm,這就是九二式重機槍,這裡的九二是日本神武紀元2592年的意思。
九二式重機槍,區分它和三年式重機槍就看握把,九二式是八字形握把。
九二式重機槍,區分它和三年式重機槍就看握把,九二式是八字形握把。
說到九二式重機槍使用的九二式7.7x58mmSR機槍彈,就得提起日本陸軍裝備的另一種槍彈——九九式步槍、九九式輕機槍使用的九九式7.7x58mm步槍彈。這兩種步槍彈尺寸近似,區別在於前者有一個半底緣,裝藥量較大,彈頭較重,後者是無底緣,裝藥量較小,彈頭較輕。之所以會搞出兩個非常近似,但底緣不同的槍彈是因為九二式機槍彈出現更早一些,設計的時候認為有一個半底緣有利於膛內定位,但到了九九式步槍彈因為要用彈倉、彈匣供彈,半底緣可能會讓彈底鉤掛,所以取消了半底緣。
按照日文維基百科的說法,九九式步槍、輕機槍不能使用九二式重機槍的半底緣彈,但九二式重機槍能用九九式無底緣彈應急。為提高彈藥通用性,1940年後日本修改了九二式機槍彈彈底形狀,取消了底緣,修改後的九二式機槍彈可用於九九式步槍和輕機槍,但大多數時候九二式重機槍還是打九二式機槍彈,九九式步槍、輕機槍打九九式步槍彈,因為前者是尖頭船尾彈頭,裝藥也更大,更利於遠距離射擊。
左側為九二式7.7x58mmSR機槍彈,右側作為對比的是九九式步槍、輕機槍使用的九九式7.7x58mm步槍彈。
九二式重機槍服役後大量用於侵華戰爭,一直用到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是日本陸軍裝備數量最多的重機槍,在抗戰時期被我國軍民繳獲了不少,特別是對敵後作戰的八路軍、新四軍來說九二式重機槍可是難得的“重火力”。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大量九二式重機槍也被日軍帶到東南亞太平洋戰場,因為其古典的造型和低射速,給美軍士兵留下了深刻印象,因其低射速被稱為“啄木鳥”。
1945年硫磺島戰役中,美軍士兵在使用一挺繳獲的九二式重機槍
需注意的是九二式重機槍要和日本海航的九二式航空機槍區分。九二式航空機槍是日本引進生產的劉易斯航空機槍,採用彈盤供彈,裝在轟炸機、攻擊機、偵察機射擊員位置上作為自衛武器。雖然九二式航空機槍也是7.7mm口徑,但它用的是7.7x56mmR凸緣彈,也就是日本更早時候引進的英國.303英寸步槍彈,和陸軍的7.7mm半底緣機槍彈、無底緣步槍彈都不通用。
日本海軍的九二式7.7x56mmR彈,其實是日本國產化的英.303步槍彈
舊日本陸軍重機槍的演變極簡史就基本捋完了,正因為日本陸軍對重機槍的認知被哈奇開斯機槍高度固化,所以沿著這條技術道路一路到底。哈奇開斯機槍在一戰時期還是很先進的設計,但到了二戰時期就顯得落伍了,由此也讓二戰時期日本的九二式重機槍顯得特別“怪”,但這種“怪”如果結合哈奇開斯的技術特徵,也就不會覺得多怪了,這就是下一篇要講的內容:
如何評價九二式重機槍?
好,今天的內容就先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