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印度國防參謀長比平·拉瓦特上將因直升機失事而死,此事已經不算什麼大新聞了。至於事故原因,外界也把各種可能性分析得差不多了,譬如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對裝備維護不力;地理氣象災難論;飛行員操作失誤等。至於印度民間,那更是各種陰謀論滿天飛,有人猜測“拉瓦特推行的軍改過於激進,觸犯了印度軍隊內部某些派系的利益,因而被暗殺”。對於這種陰謀論,我們不做任何分析,不過印度的軍改倒是很值得談談。
從某種角度來說,殖民地時期的印度武裝力量,基本可視作是英國殖民者的“皇協軍”。印度獨立後,也在相當程度上模仿了英國軍隊的編制和思路。由於極度缺乏本土軍工實力,故印度軍隊的“絕對主力”就是對高技術裝備需求較低的陸軍,尤其是步兵。至於其他技術兵種和海空軍,在地位上往往要比陸軍低一頭。
在規模龐大的印度陸軍中,受到封建種姓制度的影響,士兵與軍官幾乎完全就是兩種階級,地位差異天差地別。不誇張地說,印度陸軍乃至整個軍隊,是一個規模龐大但配置不合理、內部矛盾眾多且反應能力不足的軍事機器。
隨著20世紀80~90年代的資訊科技革命的出現,傳統機械化戰爭時代的軍隊,特別是“傳統陸軍”,逐步開始暴露出編制過於龐大臃腫、反應靈活性低下、缺乏軍兵種合成、聯合作戰能力不足等短板。因此,世界各軍事強國相繼開始了軍種內部的改革,主要方向是“合成化改革”和跨軍種的“聯合作戰改革”。
以中國陸軍為例,雖然在資金力度上略遜於海軍和空軍,但由於中國軍改的頂層設計出發點很高,整體執行力度平穩,在2015年的“軍區改戰區”等軍改之前,中國陸軍就已經建設了數量不少的合成營部隊。軍改以後,這方面的改革更為徹底和全面,“合成集團軍-合成旅-合成營”的新陸軍體系推進順利,並透過朱日和軍演等一系列演習,磨合出了中國陸軍嶄新的一面。
而對於自以為和解放軍“不相上下”的印度軍隊看來,自然也會產生軍改的需求,企圖重塑印軍面貌和戰鬥力。像比平·拉瓦特這樣的高階軍官,對軍改的價值也有著較為清醒的認知,大力推進相關領域的改革。
不過,印度社會和軍隊的內部構造,和中國有著極大的差異,尤其是各類矛盾幾乎達到了格格不入的程度。印度文官政府與高階軍官群體有矛盾、軍隊內部的各軍兵種之間有矛盾、軍隊中的軍官與士兵有矛盾、軍官內部的傳統派與少壯派有矛盾、主張外購裝備的“買辦”團體與支援自制武器的“本土派”有矛盾……
可以說,想在印度真的推行一場徹底且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軍改,幾乎是“難於上青天”。在精簡部隊規模和裁減中高階軍官數量時,這些涉及切身利益的改革,往往會在軍隊內部受到極大的抵制,最後則不了了之。即便是以比平·拉瓦特和總理莫迪為代表的印度“精英高層”,也很難全面推進軍隊改革。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印軍高層屢屢提出“加大對偵察、通訊、保障等輔助兵種的投入”,結果就遲遲難以落地生效。如今,大力推進改革的比平·拉瓦特墜機身亡,不知道臃腫的印度軍隊何時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