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15日,古城南京,熱浪滾滾、驕陽似火,總統府裡卻進行著一場氣氛頗為溫馨的家宴。
菜餚是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親自下廚做的。能和領導一起共進晚餐並且是領導夫人親自下廚炒菜,這對於任何一位幹部來說絕對是一份特殊的榮譽。而能夠享受此殊榮的人,無外乎是位高權重之人亦或是領導身邊最親近的人。而能夠享受過此殊榮的國民黨軍政要員,寥寥無幾。
然而今天這位享受“殊榮”的人,是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中將軍銜。從職銜來看,王耀武和時任參謀總長的陳誠、陸軍總司令的陳誠相去甚遠,即便是和同一級別的杜聿明、胡宗南這些黃埔軍校同學相比,王耀武也是差強人意。
“事出反常必有妖”,王耀武赴的這個家宴,一是老校長顧念師生情誼,二是要他臨危受命。因為顧念情誼,所以才要他臨危受命!
1948年對於蔣介石來說絕對是他一生中最焦慮的一個時期。
人民解放軍從1947年7月份轉入戰略進攻,短短一年不到,就將戰火從解放區徹底引向了國統區。更重要的是,我軍的戰法已不再是過去那種“不及一城一池的得失,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運動戰為主,而是既要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也要攻城略地。我軍的殲擊物件也不再是單個的師、旅,而是兵力雄厚的機動兵團;攻擊方式不再是過去的積極防禦,而是主動進攻,專門向敵人兵力集中的大城市下手,搞“圍點打援”。
我軍戰略戰術的轉變,和戰場形勢的發展密不可分!
第一、戰略決策,高下立判
劉鄧大軍和陳粟大軍成功挺進中原後,蔣介石國民黨軍的攻勢行動被徹底瓦解,不得不抽兵回援。留在解放區的我軍內線部隊挺過了最艱難的時刻,也隨即發動反攻,收復失地。在我軍內外線部隊的交叉打擊之下,蔣軍疲於應付,逐漸喪失了戰場主動權。1948年六七月間,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發起豫東戰役,短短20天時間消滅蔣軍近10萬精銳。與此同時,華野內線兵團(即山東兵團)在許世友、譚震林指揮下從膠東殺出,連續發起膠濟路西段戰役和津浦路中段戰役,連續攻佔周村、濰縣、兗州、泰安等蔣軍重兵駐守的大城市,殲敵12萬多人。
這樣一來,蔣軍在山東境內的地盤就只剩省會濟南和渤海邊被美軍佔據的青島了。特別是位於津浦鐵路和膠濟鐵路交匯處、駐軍十萬的濟南,完全處於華野兩大主力兵團的戰略包圍之中!
敵我雙方指揮員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鎖定在了濟南!巧合的是,敵我雙方領導層都對圍繞濟南的作戰產生了分歧!
豫東戰役和兗州戰役剛剛結束,毛主席一天之內發給華東野戰軍4封電報,催促他們發起濟南戰役,爭取在10天之內攻克。並且毛主席以戰略家的宏大氣魄為華東野戰軍描繪了更大的戰略藍圖——
“如能在八、九兩月攻克濟南,則許譚全軍可於十月間南下,配合粟陳韋吉打幾個大仗,爭取於冬春奪取徐州!”
性如烈火、驍勇善戰的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表示不折不扣地執行命令!多謀善斷、智勇雙全的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則認為剛剛經歷了大戰的華野部隊先休整一個月再說。
粟裕和許世友都是從紅軍時期一刀一槍拼殺出來、戰功赫赫的驍勇戰將,對領袖忠誠、對革命事業更為忠誠。許世友敢於馬上發起濟南戰役除了其性格剛毅的因素之外,主要在於山東兵團在前一階段的濰縣戰役、兗州戰役中積累了大量的攻堅戰經驗。更重要的是,蔣軍在山東解放區曾經犯下過滔天罪行,民心盡失。濰縣戰役發起之前,當地老百姓曾經給山東兵團送來一封催人淚下的信函,詳細控訴了蔣軍部隊和地主反動武裝在解放區的野蠻暴行,信的結尾,老百姓懷著無比激憤的心情說:
“要求你們堅決徹底消滅蔣匪軍和還鄉團,要求你們像在孟良崮一樣消滅敵人,在濰縣留下英雄的勝利,立下大功,這是我們對你們高貴的信仰,也是人民對自己軍隊的命令!”
這封信給了許世友以極大的震撼,以至於他在20多年後還拿出來念給部隊聽。
眾所周知,我軍自建軍伊始,部隊的主體成員就來自苦大仇深的農民子弟,這也是我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意志的原動力之所在。因為每一個參軍的人都目睹乃至感受過父老鄉親遭受蹂躪時的苦難。到了解放戰爭後期,俘虜兵也成為我軍兵員補給的重要來源。由於國民黨軍喪師失地的程度日甚一日,為了彌補兵力開始喪心病狂的強徵民夫,殊不知這其中無數人也和我軍官兵一樣對反動派有著強烈的階級仇恨!
因為仇恨,蔣軍在戰場上被斃傷的數目遠低於被俘虜的數倍!兗州戰役,我軍殲敵6.3萬多人,其中俘虜就有4.4萬多人。相信這4萬多被俘人員中有不少是和反動派有著血海深仇和被強徵入伍的農民子弟。
《孫子兵法》上說“殺敵者,怒也!”我軍於1948年初開展了一場具有深刻歷史意義的“訴苦”運動,進一步激發了全軍指戰員的殺敵士氣。這也是我軍在解放戰爭中後期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根本原因所在。
敵我兩軍士氣此消彼長,蔣介石也看在眼裡。他在宴請王耀武時也坦誠:
“你要知道,我們的失敗是失敗於士氣的低落。”不過蔣介石這位在近代中國叱吒風雲數十年的梟雄,無論如何不知道亦或是不敢承認國民黨軍士氣低落的根源所在!
我軍士氣高昂,再加上解放區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援,兵力兵器都佔優勢的華東野戰軍30萬大軍還怕解決不掉濟南城裡內無糧草、外無救兵、人心惶惶的10萬敵軍嗎?
因此,許世友認為應該迅速發起濟南戰役,而且要全力攻擊。用他的話說就是:
“濟南攻堅必須像殺牛一樣殺其要害,集中兵力和火力,東西並舉,數把尖刀衝開血路,向守軍的心臟兇狠地剜下去。”
粟裕不贊成馬上進攻,在於他的著眼點不在攻佔濟南,而是在於消滅蔣軍的有生力量。
濟南雖說是孤城一座,但是擁有10萬守軍和多年建造的防禦工事。我軍雖說有攻堅戰經驗和能力,但是對於攻擊一座擁兵10萬以上的大城市,尚屬首例。從五大野戰軍的綜合實力來看,擁有百萬大軍和數千門火炮的東北野戰軍首屈一指。可是在6月份發起的長春之戰中由於進攻受挫,不得不改攻堅戰為圍困戰。
所以,粟裕認為:
“濟南戰役將是一場嚴重的艱苦的戰鬥。”
濟南附近百公里之外有蔣軍3個兵強馬壯的機動兵團——邱清泉第2兵團、黃百韜第7兵團、李彌第13兵團共17萬人馬。如果能在濟南戰役中將其吸引過來予以重擊,就可以極大地削弱蔣軍在徐州方向的有生力量,為解放徐州創造條件。
這也是粟裕在1948年年初那封著名的“子養電”中向毛主席談到的“在中原地區打大殲滅戰”的計劃。剛放下“子養電”,粟裕就成功指揮了規模巨大的豫東戰役,殲敵10萬。豫東戰役是以攻開啟封為起點,吸引國民黨軍機動兵團前來予以重創,結果是兩者兼得。如果我軍攻打濟南,蔣介石無論如何不會置之不理。而援敵的實力要強過守敵,因此,粟裕建議將濟南戰役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打援方向。
粟裕和許世友的意見大同小異,相同之處在於對解放濟南充滿信心,不同之處在於在攻城和打援的兵力部署上出現分歧。
對於戰役進行的時間,粟裕認為既要攻城又要打援,
“非短期能攻克,至少應準備打20天至一個月。”
許世友雖說沒有談到多長時間能夠解放濟南,但是山東兵團第9縱隊司令員聶鳳智在全軍師以上幹部會議上說“最多20天就可以拿下”,理由是“情況摸得很熟。”
在重大事項的決策過程中,領導層產生分歧是常態,關鍵就在於這種分歧能否控制在可控範圍之內。論職務,粟裕作為華野代司令員,兵團司令許世友應該無條件服從。但是論資歷和戰功,許世友一點也不比粟裕差,因此,為了維護團結,許世友的意見粟裕也不得不慎重對待。
但是爭論歸爭論,意見歸意見,面對面可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一旦背對背,誰也不會各懷鬼胎、各行其是。這就是我軍越戰越強、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
每當到前線指戰員爭論到激烈的時候,偉大領袖毛主席就會以他高超的領導智慧出面,進行客觀、公正的調解。
和粟裕的認知相同,毛主席對於即將發起的濟南戰役也認為是“一場嚴重的作戰”。對於這場“嚴重的作戰”,毛主席也是勞神苦思,不斷和前線指戰員交換意見。
最初毛主席要求山東兵團儘快發起濟南戰役的電報,因為粟裕的一封回電而作罷。
偉大領袖之所以偉大,不在於自身能夠提出多少正確意見,而在於能夠採納多少正確意見,能夠整合多少正確意見,能夠讓多少正確意見落到實處!
根據和前線將領們的多次溝通,毛主席對即將發起的濟南戰役一錘定音:
“此次作戰目的,主要是奪取濟南,其次才是殲滅一部分援敵,但在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卻不應以多數兵力打濟南。”
最後由粟裕擔負全軍指揮和打援任務,許世友擔負攻城指揮。
歷史會永遠記住粟裕和許世友的偉大功績!
如果說我軍在決策上的爭論在於進攻的兵力部署,那麼國民黨方面的分歧在於守城兵力的部署,而且自始至終沒能解決。
王耀武來南京的時候正值我軍發起膠濟路西段戰役。山東兵團一路攻城略地讓王耀武產生了一種大勢已去的感覺,濟南周圍的戰略要地一個個都丟了,和後方的通道也全部中斷,區區一個濟南城,別說十萬守軍,就算是百萬又能有多大意義?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讓城別走,將10萬精銳部隊撤到徐州,與徐州“剿總”的70萬大軍合兵一處,拱衛京畿。
從歷史上看,黃埔三期出身的王耀武和我軍作戰的經歷並不多,但是鮮有敗績,甚至還打過勝仗。1934年11月,擔任補充旅旅長的王耀武率部在懷玉山被紅十軍團伏擊。王耀武臨危不亂,居然成功反殺。兵力佔優勢的紅十軍團幾乎全軍覆沒,軍政委員會主席方誌敏、軍團長劉疇西被俘後壯烈犧牲。只有參謀長率一支不足400人的隊伍死裡逃生。而這位參謀長正是粟裕!
王耀武的特點就是,不僅打仗有一套,帶兵也有一套。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第74師前身是1937年淞滬會戰結束後組建的第74軍,論實力,最多算一個二流部隊。但是王耀武到任後,帶著74軍南征北戰,抗日戰爭打下來,74軍已經成為蔣介石的“御林軍”了。
解放戰爭爆發後,整編74師一直是華東戰場的急先鋒,以至於連蔣介石也得意地認為:
“有10個74師,就可以統一全國了!”
由於華東地區是蔣軍精兵強將扎堆的地方,資歷淺的王耀武也就沒多少用武之地,自從當上第二綏靖區司令,他幾乎沒有離開過濟南。眼看著戰火一天天逼近濟南,王耀武再也坐不住了,親自跑到南京“面聖”。
或許是在大廈將傾之際蔣介石想到了還有王耀武這樣一位堪用的將才,所以他要王耀武死守濟南,並且保證自己會親自督促援軍解圍。
蔣介石要死守濟南,有他的一番道理。
在半壁江山淪喪、國民黨軍轉入重點防禦的態勢下,濟南成為連線華東和華北的唯一樞紐,一旦失守,幾百萬大軍的戰線就會被完全割裂。
還有一點就是後方危機!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蔣家王朝的執政基礎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美國的援助,這也是蔣介石敢於窮兵黷武的勇氣所在。然而隨著戰場上的節節失利,美國人對蔣介石的態度越來越微妙。美國人變了臉,蔣介石的日子便越來越不好過,其中一個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經濟危機。截止到1948年6月,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幣從1945年的596億元猛增到196.5萬億元。貨幣發行量暴增的背後是膨貨通脹下的一片哀鴻!就連蔣介石也在他的日記中哀嘆:
“經濟危險至此,比軍事更是憂慮!”
為了緩和全面危機,蔣介石把希望寄託在了軍事上,畢竟手裡還有365萬軍隊,對手也不過195萬人,篤信實力決定一切的蔣介石決定孤注一擲!
當濟南戰役打響後的第二天,蔣介石還在日記中寫道:
“本晨首先默禱敬卜濟南戰局之能保否。蒙上帝示我以可保,此心為之大慰。以上帝允我之恩許,未有不實現者也。”
但是人心惶惶計程車兵如何能守得住幾座孤城?又如何能戰勝士氣如虹、弔民伐罪的人民解放軍呢?
從總統府出來的王耀武不免帶著幾分失落!
按照蔣介石的意思,負責救援濟南的是第2、7、13兵團,杜聿明擔任總指揮。
和蔣介石一樣,杜聿明也對王耀武能夠守住濟南信心滿滿。1946年夏季,杜聿明擔任東北保安司令時曾經指揮十幾萬大軍成功解救被林彪所部包圍的四平。當時四平守軍不過3萬多殘兵敗將,硬是頂住林彪10萬大軍持續17個晝夜的進攻,如今濟南駐有10萬精兵,無論如何不會比四平差。
所以,當王耀武提出要增派整編第83師和新組建的整編74師空運濟南的建議後,杜聿明斷然拒絕。
蔣介石的固執、杜聿明的盲目,讓王耀武只剩下了無奈。
二、一波三折的吳化文起義
濟南解放後,蔣介石曾經對美軍顧問巴大維說濟南的失陷主要是由於吳化文部的叛變。
事實證明,蔣介石這完全是罔顧事實的狡辯之詞。
早在濟南戰役發起前的華東野戰軍師以上幹部會議上,有人提出可以利用吳化文起義加快解放濟南的步伐。粟裕則對此持懷疑態度:
“職以為只能作研究材料,不能當力量計算。”
粟裕的見解極為精準!
在解放戰爭的前兩年,臨陣倒戈的國民黨軍部隊並不在少數,這其中不乏一些愛國將領對蔣介石集團的倒行逆施深惡痛絕。但是由於戰爭形勢的不斷變化,特別是在我軍進行防禦作戰的艱苦階段,降而復叛的起義部隊也不在少數。
1947年1月16日,率部起義加入華東野戰軍僅1年的原偽軍將領郝鵬舉叛變,後來在萊蕪戰役中被我軍俘虜,陳毅下令將其槍斃。
血淋淋的教訓讓我軍指戰員深刻意識到,反覆無常的軍閥作風是國民黨軍的一個顯著特點,要想讓敵人死心塌地的投降,只有在戰場上窮追猛打,將其徹底打服!
吳化文的背景和郝鵬舉大致相同,早年都是蔣介石從西北軍用袁大頭挖過來的。抗日戰爭期間,因為畏懼日本人投降了汪精衛,沒少幹過燒殺搶掠的勾當。
我軍對吳化文的爭取源於1946年下半年,並且由周恩來親自操持。然而隨著我軍在解放戰爭初期大踏步進退,吳化文誤以為我軍行將失敗,馬上變了臉。郝鵬舉叛變,就是透過吳化文所部的電臺與蔣介石取得聯絡的。
吳化文這種首鼠兩端的行徑令蔣介石也十分厭惡,一度下令給王耀武將其秘密處決,後來還是國民黨山東省主席何思源通風報信,再加上王耀武剛到山東,也正是用人之際,這才留下了吳化文的性命和官職。
1948年夏,我軍發起兗州戰役,吳化文奉命率部救援,結果被我軍殲滅1個旅又2個營。實力大損,再加上形勢越來越對國民黨軍不利,吳化文又打起了改換門庭的念頭。
一般來說,反覆無常、首鼠兩端之人永遠都是現實和幻想並存,既想保住性命又想保住財富。
當我軍兵臨濟南城下時,吳化文主動與地下黨聯絡,條件是隻讓路不撤出陣地。
很明顯,大戰在即,吳化文想要坐觀成敗,然後再見風使舵!
吳化文這點小九九如何瞞得過身經百戰的粟裕?
既然還抱幻想,說明捱揍捱得不狠,捱得不疼!
1948年9月16日,我軍正式發起濟南戰役。按照許世友“集中兵力、火力”的牛刀子戰術,攻城部隊分為東、西兩個集團,先以火力打擊,壓制敵軍,然後爆破手跟進,摧毀敵人殘存火力點為步兵開道。
東集團的華野9縱和渤海縱隊,僅用一夜時間就拿下了濟南外圍的茂嶺山、硯池山,砸開了濟南的東大門。
茂嶺山和硯池山是王耀武苦心經營的陣地,原指望能夠在外圍頂住我軍七八天,結果一夜就被突破,王耀武大受震撼,吳化文更是膽戰心驚。因為東面的我軍部隊只是“助攻”,主攻方向則是西面的商埠和飛機場,而吳化文的部隊就配置在西面的第一線,並且也遭到了攻擊。
18日23時,西集團3縱攻擊簸箕山,守山的是吳化文部1個營,僅僅20分鐘,這個營就被我軍猛烈的炮火吞噬掉了。這只是給吳化文一個警告,如果我軍就勢打下去,吳化文真沒有起義的機會了。要知道,按照粟裕制定的攻城方案,西面是主攻方向,集中著攻城部隊三分之二的兵力火力,目的在於奪佔飛機場,切斷濟南守敵與外界最後一條通道。而當我軍攻佔茂嶺山和硯池山的訊息傳來時,王耀武將預備隊全部調到了東面。試想,裝備精良的中央軍在我軍偏師的攻擊下尚且一觸即潰,人齊馬不齊的雜牌軍吳化文,在我軍主力部隊面前能走幾個回合?
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吳化文起義與否,我軍依然能成功解放濟南,時間上也許會延長几天。從戰役程序上看,吳化文起義最大的意義在於從根本上導致王耀武方寸大亂,並且喪失了最後的戰鬥意志。
第二綏靖區參謀長羅幸裡在濟南戰役中被俘後曾談到:
“我們原來預計在濟南外圍至少能堅持七八天,不料解放軍戰鬥發展太快,茂嶺山與硯池山未怎樣打,很快的被佔領了。使得預備隊過早投入戰鬥,從而牽制了整個兵力的佈置,這是影響戰局的主要關鍵。”
王耀武調集預備隊反擊東面不成,吳化文起義又讓自己的後背完全晾在了我軍的牛刀之下。這樣一來,濟南外圍的陣地便喪失殆盡了。
氣急敗壞之下的王耀武向蔣介石發電,一方面催促援軍,一方面再次提出放棄濟南。
然而此時濟南城外有許世友指揮的14萬雄兵猛烈攻打,南面還有運河兩岸粟裕佈置的18萬大軍嚴陣以待,王耀武不足10萬殘兵,如何能突圍的出去?王耀武如果真的率部突圍,那麼濟南戰役也許用不了8天就結束了,華野提前發起淮海戰役,也未可知。
歷史的有趣之處在於可以進行無窮的假設,而歷史的嚴肅之處又在於從不按假設前進!
蔣介石拒絕了王耀武的突圍請求,要他學習守四平街的陳明仁,“知不可守而守之”。
說到第三次四平戰役,歸根結底,不是我軍不能打,也不是蔣軍有多能守。我軍雖說存在偵察失誤的情況,但是失誤在於對蔣軍可以喪心病狂的強迫市民當肉盾、實行焦土作戰這一點估計不足。戰後,國民政府曾派人去四平視察,目睹種種慘狀,也不得不承認,四平老百姓恨透了71軍。
第三、粟裕不停頓地攻擊,王耀武徹底絕望
王耀武沒有按照蔣介石的指令向陳明仁學焦土作戰。
當時派去四平視察的國民政府官員就有第二綏靖區的人,回來後在視察報告中寫道:
“此次71軍未完成此種處置,戰時戰後受累甚大,特於戰事激烈時,民眾要求離開,未獲允許,致傷亡眾多。亦戰後軍民感情惡化之主要原因。”
匪夷所思的是,王耀武在戰役發起後第4天還專門下令將等待處決的200多名地下黨全部釋放出城。
無論是王耀武想要在給自己留條後路亦或是突發善心,可以肯定的是,他從一開始就對堅守濟南不抱任何希望。
王耀武沒有等來援軍,卻等來了粟裕的全力進攻!
吳化文的起義,讓我軍幾乎是兵不血刃就砸開了濟南的西大門。多謀善斷、眼光獨到的粟裕馬上意識到這是10萬蔣軍崩潰的開始,隨即給許世友下令:
“戰局可能迅速發展,望令各部就現態勢以三、十及十三縱併力,迅速向商埠攻擊。得手後,則全軍全力攻城。對已被分割之外圍孤立之敵人,肅清商埠及濟城解決後,再行肅清分散孤立之敵。”
9月20日,兵力兵器都得到加強的攻城部隊開始了對濟南城的繼續攻擊。
西面的主攻部隊以3縱從正面突擊,10縱、13縱從南北兩翼迂迴穿插。3個縱隊猶如3把尖刀,同時捅向商埠蔣軍的前胸和後背,戰況空前激烈。3縱8師是華野頭號攻堅部隊,師長王吉文也是一位虎虎生威的驍將,打仗是喜歡身先士卒。洛陽戰役、開封戰役,都留下了這位虎將的所向披靡的身影。
戰鬥開始後,王吉文率8師一舉佔領國民黨山東省黨部,截擊企圖逃竄的蔣軍青年教導總隊,結果不幸被橫飛的流彈擊中,身負重傷。被戰士抬下去之後,醫生對他用藥,他卻堅持把藥品留給其他傷員,自己不幸犧牲。
王師長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深深感染了全軍指戰員,又經過一天一夜激戰,我軍完全佔領了商埠,全殲守敵。
西線激戰的同時,東線的9縱、渤海縱隊在聶鳳智指揮下也是所向披靡,他們繞過千佛山、歷城等敵軍殘存的外圍據點,以坦克打頭陣,一口氣衝到濟南外城。
在我軍東西兩路大軍的持續攻擊之下,外城的作戰僅僅持續了一天,守軍就被全部殲滅。
從戰役發起到外城戰鬥結束,前後6天,我軍幾乎是不間斷的突擊,佔領了濟南全城的2/3,只剩下一個內城。
此刻的王耀武已經是萬念俱灰,儘管手上還有4個旅的兵力,可是還能撐多久呢?他苦苦等待的援軍,至今也杳無音信。
按照杜聿明的計劃,等到濟南城打響第五天後,援軍才開始集結。一年前的四平戰役,杜聿明是東北國軍最高長官,趁著林彪部隊苦戰不下、付出了重大犧牲代價後指揮援軍出動,一舉解了四平之圍。此刻在徐州的杜聿明,一定想到了四平戰役。
他這次制定的救援行動,基本上就是四平戰役的翻版!
然而濟南不是四平,王耀武不是陳明仁,粟裕也不是林彪!
東北民主聯軍發起的第三次四平戰役是夏季攻勢的收官之戰,而眼下華東野戰軍第一個目標就是要“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現在5天已經過去了,3個兵團的援軍雖說已經在路上,但是每天居然只有20裡的行程。邱清泉、黃百韜、李彌三位兵團司令都是剛剛參加過豫東戰役,領教過粟裕“圍點打援”的厲害,特別是黃百韜,險些喪命於疆場。試想,豫東戰役兩軍兵力對比是20萬對25萬,佔據優勢的蔣軍尚且被打得落花流水。如今粟裕指揮32萬大軍,其中打援部隊就有18萬,列陣以待,國軍3個兵團17萬人分三路前來,還不是凶多吉少?
於是,3個人都心照不宣地磨洋工。濟南解放時,走得最快的邱清泉才到達曹縣、成武,最慢的黃百韜才剛剛集結好部隊。
這邊王耀武也滿以為經過6天6夜激戰的粟裕部隊會因為傷亡慘重而休整一下,為自己調整部署爭取時間,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
然而王耀武錯了,和大多數國民黨軍將領一樣,萬念俱灰的王耀武低估了我軍自建軍以來就形成的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
和大多數人民軍隊的將帥一樣,粟裕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善於連續作戰的戰將!
兩個多月前的豫東戰役,粟裕指揮20萬大軍連續作戰20天,幾乎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其頑強的戰鬥意志令久經沙場的劉伯承、陳毅、林彪都為之驚歎不已。如今濟南戰役已經勝券在握,各路大軍的進展速度超乎原先預想,粟裕怎麼可能放鬆?
“不怕疲勞、不怕傷亡,即使外城殘敵尚未完全肅清,即刻向內城發動攻擊,迅速攻陷濟南內城。”
粟裕的又一道命令下到了許世友的指揮部!
許世友手中帶血的“牛刀”又繼續捅了下去,直插敵人心臟!
9月23日18時至19時,我軍持續進行一個小時的火力打擊,然後9縱、13縱分別從東南角和西南角強攻,聶鳳智、周志堅兩位縱隊司令員和多位縱隊首長也都親臨一線指揮。
濟南戰役最為激烈的戰鬥圍繞濟南內城展開,雙方都拼盡全力爭奪。有蔣介石和劉峙親自坐著飛機到濟南上空督戰,王耀武也拼了命。
由於敵軍的拼命抵抗再加上飛機轟炸,攻城部隊傷亡嚴重,13縱政委徐海珊也壯烈犧牲,攻擊一度受挫。
勝利就在眼前,任何遲疑都會給險象環生的戰局帶來不可預測的後果。在這樣一個緊要關頭,指揮員的決心和意志就顯得極為珍貴!
身經百戰的許世友給部隊下達了一道字字千鈞的命令:
“我們的困難大,敵人的困難比我們更大!現在就看誰的決心硬過對方。我們要跟敵人比毅力,比頑強,比後勁。勝利往往就決定在最後的5分鐘!”
“勝利往往就決定於最後5分鐘!”這是徐向前元帥的名言,許世友的戎馬生涯從徐向前任總指揮的紅四方面軍開始,從一個普通士兵成長為赫赫有名的軍長。此時此刻,許世友一定想到了他的老首長徐向前。而徐向前此時也率部圍攻山西省城太原,他所面臨的困難要比許世友多得多。
粟裕和許世友這一招的確把王耀武整苦了,他手上已經沒有多少部隊,乾脆把部隊丟給參謀長羅幸裡,自己帶著身邊少數人狼狽逃竄了。
隨著我軍多路部隊衝入內城,失去指揮官的蔣軍部隊也瞬間崩潰了。9月24日下午,在我軍包圍國民黨省政府的時候,絕望中的羅幸裡下令部隊投降。
而化裝出逃的王耀武在粟裕佈置的天羅地網面前最終也被俘獲了。
至此,持續了八天八夜的濟南戰役落下帷幕,我軍以2.3萬餘人負傷、2900餘人犧牲的代價全殲濟南守敵10.8萬多人。
濟南解放,對國民黨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震懾!國統區無數報刊媒體爭相評論濟南陷落後的局面。
而最感到震懾和不可思議的還是蔣介石,因為上帝允他之恩許,這次沒有實現。
他在9月25日的日記中曾談到:
“本晨二時醒後,輾轉不安,以濟南失陷,對內外關係太大,有損於政府威信莫甚,政局、外交、經濟更為拮据,軍事尤為劣勢,自覺無顏立世矣。”
8天的濟南戰役令國軍統帥感到不可思議,同樣“震驚”的還有另一位統帥,那就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因為他認為的“一次嚴重的作戰”在粟裕手裡8天就完成了。
正如4年後毛主席視察濟南時說的那樣:
“濟南戰役打得那麼迅速、那麼徹底,天下恐怕只有兩個人想不到,一個是我,一個是蔣介石。”
兩位最高統帥都感到“震驚”,但是結果是截然相反的。在接下來的三場戰略決戰中,蔣介石更加茫然無措,而毛主席則穩中有謀,指揮著氣勢如虹的百萬大軍將蔣介石最後的精銳力量全部殲滅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