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2021年的中國已經開始高速造艦並保持“每年新建一個法國海軍”的規模,也就是每年下水軍艦總噸位超過20萬噸的級別。
並且實際上已經建成了一個世界第二的海軍,但並不是說日本海自就不能給這支仍然需要時間發展人民海軍帶來威脅,因為軍事問題並不是單純的比拼紙面。
一來,日本海自雖然其發展受到諸多限制,但因為特殊的國情,以及客觀上有配合美國海軍作戰的政治義務。
所以日本海自其實是一支規模頗為龐大的海上力量,現在的日本海自擁有19艘噸位超過一萬噸級別的大型水面艦艇,其中還有2艘超過兩萬噸級別的作戰艦艇,並且日本海自現役艦艇的技術狀態還是比較新的。
另一方面,雖然說出雲級搭配F-35B組成“低端閃電航母”能夠承擔的作戰職責遠遠不能和正規航母相提並論,但在特定的作戰環境下配合陸基的支援機種作戰,仍然能對解放軍沒有航母的驅護艦編隊造成威脅。
客觀上在戰時具備牽制解放軍機動航空兵的能力,儘管目前這個“閃電航母”在設想了很多年後還停留在紙面上,但隨著東亞安全形勢的惡化,長期發展下去倒也有變成現實的可能性。
這僅僅是紙面上的一個對比,日本海自雖然實力遠不及中國海軍,但就發展遠景上看,部分地對中國海軍構成威脅的能力是有的;
而考慮到政治環境以及未來可能的軍事衝突中的實際情況,日本海自對解放軍的威脅恐怕還比較大,應該說是除了美國海軍以外最大的威脅。
日本海自一直以來也被戲稱為“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反潛艦隊”,雖然說是戲稱,但其實很深刻地表述了日本海自的發展方向。
其發展目標並不是服務於單獨作戰,而是高度特化發展協助美軍作戰的,其戰術上主要承擔一些低烈度的作戰任務與輔助職能。
具體而言就是運輸、後勤、護航、反潛、排雷這五個大方面;一個很直接的體現,就是並沒有多少進攻作戰需求的日本海自卻擁有6艘補給艦總噸位近十萬噸。
再比如說,為什麼日本對平甲板載機艦的需求就僅僅發展到“直升機航母”這個層次就戛然而止了呢?還不是各方牽制妥協下來的結果。
反潛機相比水面艦艇,在一定時間內能夠巡邏的海域面積遠遠大於後者,這就決定了,高效率的反潛作戰任務必須依賴搭載專用裝置的空中反潛平臺。
這也是為什麼現代的驅護艦都會搭載至少1-2架直升機的原因,這些直升機能夠承擔包括搜救、通訊、反潛在內的各種任務。
但哪怕是美軍的超級航母,都不可能說專門配置艦載的固定翼反潛巡邏機,所以海軍機動航空兵的反潛平臺最好就是直升機。
在冷戰時期,日本海自的主要設想作戰目標就是在戰時協助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圍繞日本本土展開一道針對蘇聯的海上封鎖線。
並不是說要與蘇聯海軍硬碰硬,而是要阻止蘇聯海軍搭載潛射彈道導彈的戰略核潛艇前出太平洋對美國本土造成威脅。
而恰好,蘇聯海軍擁有一支規模龐大的水下艦隊,這就要求日本海自具備一定的海上航空運作能力,於是日本海自在上世紀便打造了一支“新八八艦隊”,即8艘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搭配8架反潛直升機。
但日本的平甲板直升機航母確實是新世紀才搞出來的,按理來說蘇聯解體了,其實第七艦隊在這方面需要應對的作戰威脅是遠不如以往的。
但在日本右翼-國會-美國政府的三方拉扯下,還是最終上馬了排水量接近兩萬噸的日向級,明面上說是針對中國與俄羅斯海軍,實際上右翼也一直希望以此作為探索現代平甲板載機艦的開端;
並且當時間來到2021年的時候,局勢還真的發展到了當初他們設想的地步:中國海軍已經開始尋求獲得將戰略核潛艇送進太平洋實施威懾。
在與美國海軍配合作戰方面日本海自確實能夠發揮非常巨大的作用,他們能夠很好地填補美國海軍艦隊的一些短板,因為後者是一支在發展上高度傾向於制海權、海上封鎖、決戰的“大海軍”。
雖然說反潛方面不是短板,日本還是能夠提供幫助的,如果不是日本海自的存在,現在解放軍恐怕已經能夠將戰略核潛艇送進太平洋了。
除此之外,在一些美軍與日本自衛隊設想的作戰場景中,日本海自也能發揮不小的作用;
儘管由於沒有正規的大型艦隊航母故而缺乏激烈海戰所需要的核心力量,但日本海自其實也沒有想過要和解放軍在藍海上硬碰硬,其主要的作戰目標是依靠第一、第二島鏈以及美國本土的航空兵支援。
在近海與島嶼周邊阻擊解放軍,這方面看日本海自也是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
按照日本的軍艦劃分模式,他們擁有28艘DD,這是一類排水量在5000-7000噸之間的軍艦,類似於中國海軍的FFG編號的054型,並且技術狀態還比較新。
現役最老的一批DD也就是朝霧級服役都已經是1988年,也就是說擁有垂髮系統,達到了第三代導彈驅逐艦的水平;
除此之外還有10艘排水量6000-1000萬噸級別的DDG,定位上類似於中國對055型的定位。
當然效能比055差不少,就驅護艦的數量而言,日本海自大約達到了中國海軍的70%,只是說由於沒有艦隊航母所以執行進攻性作戰任務的能力會比較弱。
但日本海自擁有的這一支規模不小的驅護艦力量如果應用得當,在得到陸基航空兵支援的情況下可以依託島鏈給中國海軍造成不小的麻煩,至少現在還是可以的,至於對上2030年的中國海軍可能就沒啥辦法了。
當然這麼說其實沒有特別大的意義,因為反過來講日本也可以擴軍,儘管政治上存在重重限制但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現代中國人對日本社會的認知可謂是非常淺薄的,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為什麼日本不擴軍?日本擴軍備戰並且實現國家正常化的障礙到底在哪裡?很多人會下意識地以為是美國的打壓,但這與事實相去甚遠。
要知道,日本是美國的所有盟國中戰略位置最為敏感的,其同時處於美國實力範圍與中國、俄羅斯勢力範圍的最前沿,冷戰時期的日本國家安全受到來自蘇聯的嚴重威脅,而在2020年代這種威脅其實更大了而且方向也變得更廣闊。
而美國早就已經完成了對日本政治的全方位控制,日本擴軍實際上對美國百利而無一害,他們擴軍之後又不可能對美國造成威脅,反而還會能更好地分攤駐日美軍的壓力。
但時至今日,美日兩國在軍事上的合作其實仍然是非常初級的,處於一個美國研製出口-日本引進裝備的程度,如果拋開駐日美軍基地這一點,那麼美、日之間的軍事合作深度與廣度甚至比不上美國與澳大利亞之間的合作關係。
要知道美國和澳大利亞有聯合研發的高超音速武器專案以及戰鬥無人機專案,而這些東西卻和日本沒有任何關係,而日本是一個技術實力、經濟規模各方面都遠甚於澳大利亞的國家!
問題在哪呢?
美、日兩國早就已經形成了一種非常有特色的共生關係,並且日本在戰後他們沒有經歷一個很完整的對軍國主義餘孽的清算,在根子上其實和二戰前有一些相似之處。
對於文官政府而言,他們面對的來自“軍部”的威脅確實是暫時消失了,但並沒有就此徹底消亡,舊日本的“軍部”現在以“日本右翼”的形式繼續存在,但日本右翼並沒有佔據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態位。
任何一個國家的執行都是由文官政府以及軍隊核心層共同協作確保完成,而對於日本而言,“軍隊核心層”的生態位已經被美國佔據了,這是在二戰結束後麥克阿瑟對日本的民主改造的過程中完成的。
對於日本而言,他們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勢力來扮演這個“武官”集團應該扮演的角色,而本國的軍事力量其實是越弱小越好。
儘管今天的日本天皇已經沒有權力,天皇也不能夠再透過掌控軍隊的方式來欺壓文官政府,但對於“軍部”這個概念的厭惡仍然根植於日本文官政府的意識之中。
此前參加自民黨總裁選舉有“友華派”之稱的日本政客河野太郎就說過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日本可以成為美國的盾,但絕不能成為美國的矛”,這句話當中就對二戰歷史教訓的反思,有對軍國主義的反思,有對“軍部”、武官的畏懼。
因此日本右翼雖然一直看似很有存在感,
但在日本其實就是不入流的少數人,這一點從日本自衛隊的發展歷程中就足以窺見一番。
日本社會可不是沒有反思過二戰,只是說基於其與美國的關係,他們不可能反思因為發動侵華戰爭所以對中國抱有的歷史責任與歉意。
要是說中國坐到美國那個位置上的時候他們絕對會很聽話,至於說參拜靖國神社這件事情,對中國而言可能傷害不小,但對於美國而言其實是無所謂的,的確靖國神社裡面是一群戰犯。
但對於親手將這些戰犯吊死送進神社的美國而言,日本人去祭拜祭拜這是什麼大事情嗎?
實際上日本對於二戰的反思是可以說是非常深刻的,深刻到幾乎摧毀了日本的現代國族建構,導致絕大部分人對右翼的那一套民族主義說辭毫無興趣。
因為他們親眼目睹了曾經領導他們發動“聖戰”的裕仁天皇在戰後如何配合美國統治日本,他們親眼目睹了對於戰爭爆發有著不可推卸責任的始作俑者們如何在美國的保護下繼續統治這個國家。
最高層的醜態以一種淋漓盡致、全方位無死角的方式暴露在日本人面前,導致他們對任何基於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敘事方式都沒有任何興趣。
這與德國是不一樣的,德國的反思看似深刻,但其實是以另一種思想去批倒了之前的思想,人們對於基於意識形態的敘事仍然能夠激起認同。
這種區別導致了今天的德國可以重新成為歐洲的中心,但日本卻老老實實給人當奴才,實際上在美國的勢力退出亞洲之後,日本必然會抱其他大腿。
因為日本需要一個“幕府”來充當這個病態、畸形的國家的“高壓鍋蓋”,這個,幕府可以是“華盛頓幕府”,也可以是“莫斯科幕府”,也可以是“北京幕府”。
但現在,日本作為第三大經濟體,現在與日本共生的是“華盛頓幕府”。
所以日本的一切資源,在必要的時候都可以被白宮利用,儘管文官政府非常不願意配合,但實話講他們鬥不過駐日美軍的坦克車,而如果美國充分利用日本的產業,那將給他們發動軍備競賽帶來強勁的助力。
對於美國而言,日本擁有堪比中國的先進的、廉價的造船業,他們可以以近似於中國的造船業成本來製造美國的軍艦,如果利用得當,這將成為未來二十年美國海軍軍備競賽的救星。
韓國也擁有類似水平的造船業,但因為地理上與中國相通的位置,他們不敢配合美國,但日本呢,暫時是不願意配合,但如果說華盛頓方面壓力施加的足夠大,也不是不可能;
簡而言之,這就是日本對中國的威脅,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隨著美國的動員以及少數右翼的攛掇,假如日本的產業成為美國戰爭機器的一部分,將必然成為中國面對的重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