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九二式重機槍的效能,網上明顯是黑多於褒,說是美軍嘲笑的二戰最爛重機槍,廢鐵,垃圾,反正只要是個日式槍械,基本上一路黑,彷彿把日軍槍械黑得越蠢越爛就越愛國,這種風氣彩雲很不喜歡,缺乏起碼的客觀公正。
但是,真的要談論“如何評價日本九二式重機槍”這個問題,彩雲又覺得頗有一言難盡的感覺:
你說九二式重機槍很爛吧?說不上,效能並沒有太大的槽點,網上營銷號抄來抄去的什麼易卡殼、火力持續性差、射速低、彈藥不通用,其實都不是這麼回事,或者說是不知其所以然,然後誇大其詞,相反這槍倒還有很多優點,比如精度好,不依賴冷卻水,結構簡單,大分解零件特別少等。
但你說九二式重機槍很好吧?也不對,這貨的很多設計嚴重過時,相當於把一個一戰水平的重機槍硬拉扯到了二戰。
所以彩雲對九二式重機槍就是一種一言難盡的感覺。
先說說九二式重機槍的基本概況,讓大家有一個總的概括性認識。
九二式重機槍是日軍二戰時期使用的主力重機槍,槍身長1156mm,槍管長726mm,槍身重26kg,連同腳架全重55kg,7.7mm口徑,發射九二式7.7x58mmSR機槍彈,活塞長行程導氣式自動原理,卡鐵起落閉鎖,開膛待擊,理論射速450發/分,有名的低射速,初速720m/s。該槍有機械瞄具,也可搭配光學瞄準鏡,在機槍上裝光學瞄準鏡是二戰時期日軍很喜歡做的事情,相比九六式、九九式輕機槍,九二式重機槍有個很穩固的三腳架,加上槍身重射速低,裝光瞄後對遠距離單個小目標點射精度確有提高。
下面我們就具體說說九二式重機槍上的一些有特色,也有爭議的技術細節:
氣冷槍管。我們知道九二式重機槍採用氣冷式槍管,區別於馬克沁機槍、勃朗寧M1917A1機槍的水冷槍管。氣冷式槍管省略了沉重的水冷套筒,機槍班組不需要攜帶大量冷卻水,對勤務操作無疑是有利的。但九二式重機槍比較妖的地方就是它作為一個氣冷式重機槍,居然比水冷式重機槍還要重!
九二式重機槍散熱片特寫,不但槍管護筒有散熱片,槍管前端外露部分也有散熱片。
九二式這麼重,主要是它走的不是現代機槍快速更換槍管的道路,是靠一根槍管硬抗,為了加強散熱,儘可能讓這根槍管支撐更長的時間,就得拼命加散熱片,這些散熱片就給槍身增重了好多。用大量散熱片散熱的思路在早期氣冷機槍上比較常見,九二式的祖宗哈奇開斯就是這麼做的,但實踐證明這條路並不合適,要讓一根槍管的散熱效率達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散熱片就得超多,重量比水冷還重,加工還很複雜,唯一的優點就剩下機槍分隊不需要攜帶那麼多冷卻水,環境適應能力較強。
九二式重機槍的槍管可以拆下,但裝上後需軍械師耐心調整閉鎖間隙,不能在戰場上快速更換。
彈鈑供彈。這可能是九二式重機槍上最有爭議的設計,它繼承了哈奇開斯機槍的彈鈑供彈,彈鈑材料為黃銅,表面衝出一個個抱彈爪,槍彈就卡在抱彈爪裡,一個彈鈑有30發彈,射擊時機槍的槍機框前後運動,透過槍機框上的斜槽帶動撥彈滑板左右運動,將彈鈑一格一格往進彈口撥,被撥到進彈位置的槍彈會被複進的槍機推出彈鈑抱彈爪,送進槍膛擊發。
彈鈑供彈和彈鏈/彈帶供彈在原理上無本質不同,可以想象成是一條剛性彈鏈。有人說彈鈑供彈是開放式結構,槍彈容易被沙塵汙染導致卡殼,這並沒有什麼道理,彈鏈/彈帶難道不是開放式結構了?你可以說比起彈匣,彈鈑容易被汙染,但比起彈鏈彈帶,大家都是一個水平。
其實彈鈑還比馬克沁機槍的帆布彈帶可靠性更好一些,因為畢竟是金屬衝壓的,剛度好,不易變形,對槍彈定位一致性好。相比之下,馬克沁機槍的帆布彈帶在供彈過程中被反覆拉扯很容易變形,會影響供彈可靠性,更不要說帆布彈帶儲存時容易受潮黴變損壞。
(其實九二式重機槍特別注意防塵,彈鈑進彈口和對側的拋殼口都有防塵蓋,平時防塵蓋是關閉的,只在射擊時開啟,機匣密封性是很好的。)
還有一個常見的說法是說彈鈑供彈火力持續性差。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畢竟它比不上幾百發一條的彈鏈或者彈帶,但戰場上重機槍並不是持續不斷地在連發,而是以長短點射為主,又有副射手負責裝填,30發彈鈑打光後很快就能接上第二個,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火力空擋,而且九二式重機槍再裝填還是比較方便的,不用開啟受彈機蓋,直接拉槍機掛機(九二式這點也好,那個拉機柄很大,很好拉),再把第二條彈鈑推入進彈口就行了。
九二式重機槍的彈鈑裝填動作,只需插進去就行,不需要開啟受彈機蓋
但彈鈑的缺點也很突出,它攜行時不可摺疊,體積太大,彈藥包裝箱體積壓不下來,戰鬥中也無法摺疊捲曲在緊湊的彈鏈盒裡;黃銅板衝壓的彈鈑勤務操作時因為磕碰容易扭曲變形,影響供彈,遠不如金屬彈鏈方便,所以現代機槍早已摒棄了彈鈑供彈,都是金屬彈鏈供彈,當然一同摒棄的還有帆布彈帶。
所以你可以說彈鈑不如金屬彈鏈,這沒問題,但彈鈑比起帆布彈帶說不定還更好一點。
九二式重機槍的彈鈑包裝箱,因為彈鈑不能摺疊捲曲,所以攜行體積很大。
油壺潤滑。這算是一個老梗了,說九二式可靠性特別差,要一邊打一邊塗油潤滑,不然就卡殼。關於這一點彩雲以前有專門一篇文章講過,簡單來說就是日本在研製機槍的早期因為搞不明白閉鎖間隙和抽殼之間的關係,閉鎖間隙控制不好,抽殼不暢,在找不到更合理辦法的情況下用了個笨辦法,供彈機構自動給槍彈刷上一層油再進膛擊發,有這層油膜抽殼就順利了。除了九二式重機槍,大正三年式重機槍、三八式重機槍和“歪把子”輕機槍都有這個油壺給槍彈潤滑。
但後來閉鎖間隙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九二式重機槍即使不用潤滑油也能正常發射,只是因為技術慣性,依然在槍上保留了油壺,所以“九二式可靠性特別差,要一邊打一邊塗油潤滑,不然就卡殼”的說法是沒有依據的。
關於日本機槍潤滑供彈的內容有興趣的讀者老爺可見彩雲前些日子寫的一篇文章:“歪把子”為何要塗油?只有日本機槍需塗油潤滑嗎?
低射速。我們知道九二式重機槍射速較低,為450發/分,也正因為如此才在美軍士兵中獲得了“啄木鳥”的綽號。可能是由於德國MG-42機槍超高射速“撕布機”的神話,許多人認為機槍射速越高越好,MG-42射速高,是機槍之王,而低射速的九二式重機槍就是個垃圾。
其實射速高低要看具體用途,對航空機槍、高射機槍來說因為射擊的是高速運動目標,射擊視窗轉瞬即逝,需要在短時間內打出儘可能多的彈頭覆蓋目標,高射速是有用的。但對步兵用機槍來說射速並不需要那麼高,高射速雖然對躍進的小目標殺傷機率會提高,但後坐力更大,射彈散佈太大(MG-42作輕機槍使用時更明顯),槍管升溫過快,耗彈量激增,這絕對是利大於弊的事情。
按照重機槍的標準,九二式的理論射速的確偏低,如果對付一戰那種步兵密集衝鋒的進攻方式基本夠用(別忘了它的祖宗哈奇開斯機槍就是一戰貨),但二戰時期步兵衝擊變得非常分散,都是單兵、班組為單位一個個分散的隱顯小目標,低射速一個點射打出的彈頭過於稀疏,不利於覆蓋運動小目標,這麼低的射速的確不合適,不過考慮到它是冷卻效率不高的氣冷槍管,這個低射速倒還能支援更長時間的射擊,所以……好壞參半吧。
順帶說一句,馬克沁機槍、勃朗寧M1917機槍因為帆布彈帶供彈阻力大,理論射速也在450-500發/分,改用金屬彈鏈後射速才達到600發/分以上,而二戰中這兩種機槍還在大量使用帆布彈帶,射速並不比九二式高多少。所以黑九二式射速過低可以,但拿馬克沁機槍去黑,說抗戰中被中國軍隊馬克沁壓著打就過頭了。
彈藥與步槍、輕機槍不通用。在昨天的文章裡說過,九二式重機槍發射半底緣的7.7x58mmSR九二式機槍彈,九九式步槍、輕機槍發射無底緣的7.7x58mm九九式步槍彈,由於有半底緣的存在,九九式步槍、輕機槍不能發射九二式機槍彈,無法閉鎖,但按照日文維基百科的說法,九二式重機槍能發射九九式無底緣彈。
左側為九二式7.7x58mmSR機槍彈,右側作為對比的是九九式步槍、輕機槍使用的九九式7.7x58mm步槍彈。
重機槍和步槍、輕機槍彈藥不通用,很多人就抓著這一點猛黑,堂堂大日本帝國7.7mm彈要分三種(還有一種海軍仿英國.303英寸步槍彈的7.7x56mmR機槍彈),這是純為了給後勤添堵嗎?
其實嚴格來說,二戰時許多國家的重機槍和步槍、輕機槍雖然名義上通用彈藥,但配發的彈種不同,各用各的,比如蘇聯的M1910馬克沁機槍、SG-43機槍用的是尖頭船尾彈頭的7.62x54mmR重尖彈,步槍、輕機槍用的是尖頭凹底彈頭的輕尖彈;英國維克斯重機槍用的是.303英寸Mk.VIII重尖彈,步槍、輕機槍用的是Mk.VII普通彈。重機槍、步槍、輕機槍口徑一致,但配發彈種不同,重機槍用重彈是當時常見的做法,為的是儘可能讓重機槍發揮出更大有效射程。
所以就這一點來說,當時好多國家是重機槍一種彈、步槍輕機槍一種彈,重機槍保留輕彈表尺,必要時相容輕彈,那麼日本也是這樣,平時用九二式機槍彈,必要時相容九九式步槍彈,好像……也沒啥特別好黑的?攤手……
至於陸海軍彈藥不通用,你們可知道同樣是蘇聯7.62x54mmR彈,配發給陸軍的和配發給空軍ShKAS航空機槍的槍彈是不同的,因為要承受ShKAS航空機槍的高射速,航空機槍彈彈殼底更厚,彈頭拔彈力更大,而且航空機槍彈的一些彈種陸軍是沒有的,也是專彈專用。
蘇聯7.62x54mmR航空機槍彈(左)和陸軍輕尖彈(右),前者彈頭彈殼結合部有兩條輥溝,卷得更緊。
再舉一例,英國二戰時步兵機槍口徑是.303英寸,坦克機槍用的居然是7.92mm毛瑟口徑,這是因為英國引進了捷克ZB37機槍作為坦克機槍,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改口徑,一個軍種裡步兵和裝甲兵機槍口徑還不同。彩雲不是說這麼做很對很好,而是說就這麼個東西盯著日本瞎黑,沒完沒了刷那些梗真的很無知,很無聊。
英國A34彗星坦克上的前機槍,7.92mm毛瑟口徑,和步兵機槍不同。
綜上所述,九二式重機槍在二戰中屬於效能中規中矩的武器,它的確有些怪,但這些怪的地方並沒有嚴重拖累效能;它的個別性能指標的確不好,但尚線上,並沒有因為這些個別軟肋而被壓著打,像網上黑的那樣是垃圾、廢鐵,作為一挺重機槍它是完全合格的。
但從技術發展演進的角度來說,九二式重機槍的路子完全走錯走偏了,它沿著一條機槍發展早期曾經嘗試過的路走了下去,不撞南牆不回頭地一路走到底,硬把一個一戰水平的古董機槍拉到二戰,設計思路古舊,技術手段偏門,生產工藝性差。它只能代表這條技術路線的終點,無法成為下一代機槍的起點,新一代機槍的研發也無法從九二式重機槍上借鑑什麼可取設計,總之它在技術上徹徹底底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