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3456年級上冊課文分析
小學低段同學剛開始寫作文,一般樂於從故事開始。
故事對人很重要,有人就有故事。現在考證出來,10萬年前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故事實在是人發展的工具,人不可能離開故事。舉一個小例子,曹操編了一個故事,將士們望梅止渴,雖是一個謊言,但順利渡過了難關。所以,故事不僅僅是記錄,也是夢想。
小朋友最擅長的就是夢想,且從來沒什麼禁忌,他們的故事就是一個獨立的獨特的世界,裡邊的一切由他們說了算。大人跟著他們的思路去走就可以,實在不必要以自己的“對”去糾正他們的“錯”,何況你的對未必對,他的錯未必錯。
正因為他們在不斷試錯,我們才有了新的世界。我們需要允許、欣賞他們的“錯”,欣賞他們的不成熟,而不是急於糾正。就像你非得用科學、現實去糾正童話、想象,這真是雞同鴨講,無趣至極。
而且,糾正得多了,小朋友就不敢了。做多錯多,不如不做。現在有大量小朋友已經學會了這一招,我就說你愛聽的,我就做你愛看的。小朋友是很聰明的,這也是一種本能,為自己的安全著想。但是,這樣就沒有了他自己,這樣就減去了他的興趣。
大人總在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實,小朋友本來是有興趣的,但就是在你不斷的甚至強勢的糾正下,他不再有興趣。有的只是應付,為了他自己的安全,換取你的開心。
昨天在群裡看到一張照片,是小朋友編的一個故事,《糖果王國的天氣》。老師說,跑題了。但我並不這麼覺得。
可能,老師的理解侷限在把天氣當作景來描寫,要突出天氣。
我一直覺得,題目,就跟我們人取名一樣,阿狗阿貓都行。把《糖果王國的天氣》,改名為《聰明勇敢的國王》 也可以啊,改成《糖果國的雨終於停了》 也行啊。
對一個故事,一篇作文來講,人如其名,名副其實,這當然更好。若是初學者,跑題了,實在也無所謂啊,關鍵是行文通不通,有沒有邏輯。
對《糖果王國的天氣》這個故事,我覺得這個題目是可以的,而且小作者有自己的想法 ——因為大雨,他們馬上就要死了,這是遇到問題了,所以國王決定去找雨神,國王有擔當,要去解決問題呢。這是有邏輯的,符合目標-努力-失敗-成功的。
與其說是跑題了,不如說故事還不夠完整。問問小朋友:國王到了太陽國發生了什麼?國王找到雨神了嗎?糖果國後來怎麼樣了?——把這一系列問題回答了,故事更好看了,小朋友也知道怎麼去編一個故事了,而且,從下雨到不下雨,這不緊緊圍繞著天氣嗎?
這個故事,就是圍繞著糖果王國的天氣啊。《糖果王國的天氣》,多好的一個題目。
小朋友編故事,四要素特別好用。什麼時候,誰,在什麼地方,幹什麼。按時間順序展開,連起來,就是一個故事,裡面天然地有著為什麼。
比如小朋友把家裡的玩具排起來,他在遊戲,這個遊戲就是一個個故事。這些玩具,都是故事人物,有生命的。小朋友隨時處在萬物有靈的狀態。玩具們為什麼排隊?去哪裡?去幹什麼?碰到什麼困難了嗎?後來怎麼樣了?故事就是問出來的,即使小朋友真有錯誤,也可以在問題中得到糾正。請大人參與到其中去,無痕指點,而不是站在一旁甚至居高臨下指指點點。
小朋友編故事,大人不要跟他“一般見識”,如果非要去較真,還覺得是教了小朋友,那還真一般見識了。這樣的較真,往往讓小朋友手足無措,他理解不了你的意思,也不知道怎麼做,然後只能亂做。
不信的話,你讓小朋友做包子試試。揉麵,做餡,擀皮,包包子,你把怎麼做包子的影片,就放在小朋友面前,十分準確,十分科學,你看看小朋友能包出像樣的包子來不?——然後,想想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