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2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電令,抽調三個工程兵團(瀋陽軍區工程兵建築307團、蘭州軍區空軍工程兵工程第12團、第二炮兵工程兵建築144團)歸國家建委(國家基建工程兵辦公室設在國家建委,谷牧副總理兼任建委主任,兵辦主任,統一管理基建工程兵部隊),作為組建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質普查部隊的基礎,隨後,國務院下發了國發(1974)43號檔案,明確規定了部隊的編制,駐地和承擔的任務。
1973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一次會議上說:“地質工作搞了這麼多年,全國水文地質情況還不清楚,國防工程搞個什麼專案,都得從頭搞起,搞個試驗搞個基地,都不知道有水沒有水。我們就這麼大的地方嘛,搞了20多年還不清楚。蔣介石20多年統治沒有解決,當然他是反動派,不可能解決,我們建國20多年了,應該解決,應該補這一課,四屆人大時,我得檢討幾句……,我們得補水文地質這個課。”
1973年7月地質部在山東青島召開全國水文地質工作會議上,正式傳達了周總理的重要指示。討論規劃全國水文地質普查工作,會議根據統計,我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過去已完成水文地質普查面積320萬平方公里,尚有640萬平方公里面積未進行普查工作。
規劃確定到1980年除高寒地區、沙漠中心區,森林覆蓋區外,需要再完成350萬平方公里面積的水文地質普查任務。但是現狀,在這麼短短的幾年中要完成這個艱鉅任務,已有隊伍的力量不容易,地質部向國務院請示彙報。
為加強水文地質普查工作,保證到1980年按期完成規劃中的350萬平方公里普查面積,國務院很重視,決定由谷牧牽頭組建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質普查部隊。
1973年11月2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電令,抽調三個工程兵團(瀋陽軍區工程兵建築307團、蘭州軍區空軍工程兵工程第12團、第二炮兵工程兵建築144團)歸國家建委(國家基建工程兵辦公室設在國家建委,谷牧副總理兼任建委主任,兵辦主任,統一管理基建工程兵部隊),作為組建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質普查部隊的基礎,隨後,國務院下發了國發(1974)43號檔案,明確規定了部隊的編制,駐地和承擔的任務。
根據43號文規定,三個工程兵團進行了整編,共整編為三個指揮部(後改稱支隊、師級)和12個大隊(後改稱團),規模12000人。
原瀋陽軍區307團組建九十一指揮部,駐內蒙呼和浩特市,下轄901大隊(駐呼和浩特),902大隊(駐寧夏銀川市),903大隊(駐遼寧赤峰市),904大隊(駐黑龍江雙城)。
原蘭州軍區12團組建九十二指揮部,駐甘肅蘭州市,下轄905大隊(駐新疆庫爾勒市)、906大隊(駐青海西寧市)、907大隊(駐甘肅酒泉市)、908大隊(駐陝西延安市)。
原第二炮兵144團組建九十三指揮部,駐四川成都市,下轄909大隊(駐四川江油市)、910大隊(駐貴州遵義市)、911大隊(駐雲南楚雄市)、912大隊(駐湖南懷化市)。
1978年根據任務需要,又擴建了三個大隊(團),分屬三個指揮部(支隊)建制。(即913大隊駐吉林四平、914大隊駐新疆和田、915大隊駐四川眉縣)。
部隊組建初期,由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負責有關籌備工作,並設立一個臨時辦事機構,1974年初我由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抽調到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協助籌建15個團的化驗室和化驗員的培訓。
1977年成立了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質普查指揮部(軍級)統一領導3個支隊和15個團的工作,地質部副部長李軒兼第一政委。水文局副局長(趙魁位)調入指揮部任副主任(副軍級)。組建水文地質普查部隊所需要的相關管理幹部和技術幹部,由地質部負責,從各省地質局和水文工程地質研究所抽調。
據統計從15個省地質局抽調管理幹部118人,各類專業技術幹部342名,機長106名。後來又從11個省地質局借調技術幹部150名。各地質院校和水文所協助部隊,對戰士(具有初中文化水平)進行專業技術培訓;水文地質技術1017人,鑽探技術162人,測繪專業技術90人,化驗專業技術84人,總計突擊培訓技術人員1353人,為部隊充實技術力量,確保按時完成普查任務,提供了技術保證條件。
所需要的技術裝備、儀器裝置,由地質部負責配置,兵器和服裝由總後勤部供給,經費由地質部負責。水文地質部隊三個支隊承擔水文地質普查面積為350萬平方公里中的190萬平方公里。限於1980年以前完成。主要分佈地區是:
黑龍江三江平原地區
遼寧原昭烏達盟地區
新疆南疆地區
甘肅北部地區
陝西北部地區
青海北部地區
湖南湘西地區
貴州黔北地區
雲南滇西地區
四川西部地區
部隊當年組建,當年投產,在一無住房,裝備短缺的條件下、克服各種困難、按時出隊工作,體現了人民解放軍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和艱苦創業的精神。
1975年3月三個支隊、12個團根據當時的條件組成31個普查組、27臺鑽機,按時出野外,投入生產,當年就超額完成年度計劃任務,完成普查面積15.84萬平方公里,鑽探進尺5.37萬米。谷牧副總經理在簡報上批示:“看來用成建制部隊突擊周邊地區,深山老林,戈壁沙漠的水文地質工作,這個方法是成功的,今年開始上陣、成績可觀”。
部隊1976年一季度提交了1975年工作的最終成果報告。地質部組織審查的11個圖幅成果報告後認為:“這樣的速度在較老的水文地質隊伍中也是少見的。”
1976年部隊基本進入了正常的生產狀態,在北方的二月還是冰天雪地、寒風凜冽就出隊,三個支隊共組成了55個普查組,68臺鑽機,以頑強的戰鬥精神又投入了生產。之後生產計劃指標年年增加,都順利超額完成任務。
截至1980年底,這支部隊共計完成1:20萬和1:50萬水文地質普查面積198萬平方公里。之後還承擔了其他水文地質工作專案,截至1983年部隊撤銷為止,累計完成各種比例尺普查面積224萬平方公里,鑽探進尺66.3萬米,提交成果報告207份。
此外為乾旱半乾旱地區完成探採結合井1041眼,為地方打井292眼,解決了部分地區人畜飲用水和灌溉用水問題,提前半年完成了國家下達的1980年前目標任務。不愧為水文地質普查工作方面的一支生力軍,為我國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於國家和軍隊體制改革的需要,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1982)23和36號檔案決定,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質普查部隊於1983年10月撤銷,工作全部結束。
901、902、903、905四個團分別移交給北京、蘭州、瀋陽、新疆軍區,其餘部隊集體轉業後,912團調往深圳,三個支隊改為地礦部直屬的呼和浩特、蘭州、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
其餘各團就地改建為地礦部所屬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駐北京的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質普查部隊指揮部改為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後來改名為中國地質環境研究院)。
據統計截至1983年,部隊完成普查面積216萬平方公里,各省地質局完成240平方公里,累計完成了670平方公里,出高山、荒漠、森林覆蓋區外,基本完成了我國區域水文地質普查任務,基本查清了我國主要地區的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和地下水資源分佈情況,為國民經濟建設規劃和工農業建設提供了基礎資料。
全國水文地質普查專案曾獲198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水文地質普查部隊的番號是撤銷了,但這支一萬多人的專業隊伍脫下軍裝成建制轉入地方,仍然在繼續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使全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伍由原來的2萬人壯大成3萬多人。
水文地質普查部隊任期不到10年,他們做出的突出成績和取得的成就在我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