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0年11月初,朝鮮半島已經下起了茫茫大雪,志願軍將士們為隔斷美聯合軍的後退門路,對他們發起了第二次反攻戰役。為確保萬無一失,彭老總下令要三十八軍不惜一切代價橫插直入三所裡、軍隅裡,從後路包抄美軍。
接到指令後,指揮員立即將任務分配給一一三師,不到十五個小時,行軍150餘里,三所裡順利被拿下。就在將士以為可以稍微喘口氣的時候,偵察兵小李報告,發現部分敵方部隊逃向三所裡以西的龍源裡。如若不能及時切斷龍源裡這條線,美軍很有可能起死回生,順勢攀爬。
一、農民的兒子
危急關頭,師長指揮三三七團派出一部分兵力火速前往龍源裡方向,務必搶先攻佔,不給美軍留下機會。任務最終落在了郭中田帶領的尖刀2排的身上。
1926年,郭排長出生在吉林省懷德縣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從小經歷東北長期戰亂,長大成人後,他積極加入了東北人民志願軍和中國共產黨,先後參加了遼瀋、平津等多場戰役。24歲時他隨中國人民志願軍來到朝鮮半島,加入抗美援朝戰爭,保家衛國。
他總稱自己是農民的孩子,是東北黑土地裡摸爬滾打出來的“鐵蛋”。而他的這些農村經驗和樂觀品質在後來的作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要搶佔最佳時機,就要加快行軍,郭排長鼓勵戰士們將行軍包裡那些非必需物品及時扔掉,只儲存必要的彈藥槍支和口糧,以便輕裝上陣,儲存體力。
路途走了不到三分之一,他站在山腰上仔細觀察地形,發現其實龍源裡距離所在位置直線不足十公里,但是按照正常路線走下午要增加大量的彎路,浪費時間。
仔細研究過後,為保證路線在將士們能接受的體力範圍內,他決定翻山橫跨過去,徑直進攻。
山上滿是冰雪,本就單薄簡陋的衣衫被山上的荊棘劃得稀爛,他們艱難地行進著。好不容易爬到山頭,下山的路更難走。郭排長想起小時候在雪裡打“刺溜滑”,就叫將士們把衣服繫緊,包裹住身體,遇到稍微平整一些的地方直接滑下去。歷經三個小時,終於翻過來這座山。
此時眼前又出現了新問題,山腳下大同江橫在中間,隨已入冬,江面上還沒有完全結冰,只能忍著冰水游過去。他下令先跑動起來,脫掉棉褲,趟水渡江。
這一幕剛好被美軍記錄下來,多年後美軍提起這場戰爭說到:“我們的直升機飛到軍隅裡一帶上空時,看到一些難民在趟著河水南下。”他們口中的這些難民就是郭中田的兵。
二、靈活利用地形優勢 機動部署
排除重重阻力,2排終於搶先佔領了龍源裡,郭中田立即爬上主峰葛峴嶺,研究有力的作戰位置。
他認為葛峴嶺雖然地勢高,在打擊方面有絕對優勢,但是如果美軍增加了空中打擊力度,他們就會變成敵人的活靶子,一目瞭然。
順勢望去,主峰北邊有個不起眼的小山包,地處公路轉彎處,山的外側又較為陡峭,是個絕佳的阻擊地點。
快速進行戰略決策後,看著傷痕累累、疲憊不堪計程車兵們,郭中田雖然不忍心,也還是咬著牙下令戰士們速速到這個小山包上搞偽裝工事。他鼓勵大家;“再堅持一下, 我們已經付出了這麼多,堅持過去,就好了,就不會有更多人流血犧牲了”。
戰士們強忍著傷痛和嚴寒,趁夜裡加快建造防禦工事,郭中田以身作則,建完工事讓戰士們閤眼眯一會兒,自己再挨個檢查。修完山包,他覺得不夠,又帶著戰士們爬到主峰上加築了很多偽裝工事。
再配合上他之前發現的一塊巨石,這個戰略地點形成了一個天然屏障。一切準備就緒後,美軍來了!郭中田利用前期修築的偽裝工事依據拿下了這場戰役,為正面碰撞美軍的戰友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實踐可以證明,在葛峴嶺的這場阻擊戰中,郭中田的這些偽裝工事起到了重大作用,他帶領的30人最終無一人傷亡,並擊滅地方215人,敵我雙方傷亡比例在歷史上堪稱前所未有,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
抗美援朝戰爭是每個中國人提起就會為之振奮的鐵血之戰,這一戰,讓新中國在世界歷史舞臺上提振了士氣,昂揚起頭顱,是將永遠被載入世界戰爭史冊的戰役。
戰爭期間,在朝鮮的中國志願軍完成了很多聽起來不可能完成的艱鉅任務,一次次力挽狂瀾,一次次救朝鮮人民於水火,他們是用生命向世界吶喊和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