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依靠人工到操作機器,越來越多的溢達員工成為技術工、工程師。企業供圖 |
機械手自動完成裁剪工藝;智慧大腦自動分配訂單;負責送貨配貨的機器人響著音樂在工廠自由穿梭,並可自主控制電梯門開關……在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下稱“溢達”),自動化、智慧化的生產場景隨處可見。
溢達是“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中國企業創新能力100強”,曾連續6年登上“佛山市十大專利富豪榜”,並連續兩年位列榜首。截至2021年5月,溢達已獲得授權專利1692件,其中發明專利570件。
全員參與,是溢達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讓員工工作更輕鬆、技術含量更高、收入更高,讓企業生產效率更高、產品品質更穩定、技術積累更雄厚、協作能力更強,這是溢達全員創新的重要邏輯。
●南方日報記者 葉能軍 盛正挺
創新驅動▷ 技術研發裝置研發齊頭並進
作為紡織服裝行業的龍頭企業,溢達已連續15年在中國男士全棉梭織襯衫出口額排名中位居第一。背後的支撐,不僅有完善的市場營銷網路,更有從棉種到成衣的縱向一體化研發實力。
早在2000年,溢達便成立了研發中心,專注於研究新產品、新技術、新領域,為企業決策發展方向提供技術支援和技術儲備。溢達集團研發中心首席科學家及集團總監張玉高說,研發中心自成立以來,每年至少開發3、4種新產品,每年約有6—10項技術成果透過科技成果鑑定。
2013年,溢達研發團隊攻克8個世界性技術難關,研製出700英支的紗線,比人的頭髮絲還細,創下了全球最細純棉紗線的記錄並保持至今。
研發創新成果層出不窮,不僅奠定了溢達在紡織服裝行業的領先地位,而且還推動了行業進步,彰顯了社會責任。
2012年12月,溢達歷時5年攻關的中水回用專案透過廣東省科技廳驗收。“專案不僅有效降低紡織印染過程中的水耗,而且把印染對外界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溢達總經理馬偉萍說。
同樣是為了減少水消耗量和保護環境,目前溢達正在全力攻關無水染色技術。該技術成功應用後,可使染色不再用水並且沒有染色廢水排放,極大地減少水消耗量並保護環境,給整個印染行業帶來顛覆性的革新。
溢達的創新能力,還體現在紡織自動化裝置的自主研發生產上。
溢達集團卓越技術中心卓越工程部2011年以來已自主研發36款自動化裝置。“研發的契機有些是製衣工廠提出來的需求,有些是工程師們自己發現的可改進提升的地方。”溢達集團卓越技術中心卓越工程部首席工程師張潤明說。
在裝置研發的推動下,在一件梭織基本款男裝襯衣的52道基本工序中,溢達已實現梭織工序自動化覆蓋率達77%;對於一件針織基本款圓領T恤,針織工序自動化覆蓋率達70%。
創新成果的背後,是真金白銀的創新投入。資料顯示,溢達每年的R&D投入約為2億元,佔銷售收入3.6%左右。而在自動化裝置的改造和研發上,溢達近年已累計投資超過20億元。
全員參與▷ 智慧化數字化的金鑰
從生產到生活,溢達的創新深入到企業的方方面面。這得益於溢達建立的深入每一位員工的創新氛圍和創新體系。
2015年,溢達推出“You Can Code!”(人人可程式設計)專案,至今已有2000多名員工得到高階程式設計的系統化培訓,在企業內部掀起了智慧化、數字化創新的浪潮。從把人均日產能自500件提到1800件的自動化機器,到面向員工生活的“溢起美食”APP、智慧停車應用程式,這樣的創新不僅用於升級製造業,也廣泛應用於提升員工的幸福生活。
從源頭激發創新,溢達設立了每期600萬美元的“創新基金”,只要員工的創意具備創新性,即便創意本身具有很高的失敗風險,也能獲得創新基金的支援。
激勵一線基層員工創新,溢達開發了專門的APP,一線基層員工的“合理化改善建議”,可透過手機直達企業高管。近年來,溢達每年收到的合理化改善建議超過2000條,被採納比例超過50%。
由此形成了源自員工—回饋員工—企業受益的創新良性迴圈:對企業來說,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對員工來說,降低了勞動強度,增強了職業成就感提升了勞動技能和收入。以生產襯衫的袖側為例,一名經過半年培訓的熟手工一天工作8小時,只能做300—500件;採納員工合理化改善建議,以自動化技術融合人工和裝置後,一名剛入職的員工就可以同時操作兩臺機器,一天可以做1800件,並且質量更加穩定。
在全員創新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工人擺脫了單純的僱工角色,轉變為機器的操作工、技術工,有的還成為工程師、高管。
發展轉型▷ 試水多樣化經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溢達遭遇了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外貿寒冬”。疫情之前,“海外市場佔我們銷售份額的83%,疫情全球暴發後出口訂單大幅萎縮,對企業造成部分停產、現金流不足等多方面衝擊。”馬偉萍說。
看準疫情之初口罩供應不足的契機,溢達迅速轉產做口罩。破解口罩面料防水和抗菌處理技術,啟動自動化口罩生產裝置研發,僅用不到10天時間,可水洗重複使用30次的“十如仕口罩”便在溢達投入大批次生產。自2020年2月至今,溢達累計向全球輸送了超過4390萬隻“十如仕口罩”。
在研發生產口罩過程中,溢達也看到了大環保、大健康產業的市場空間。“結合溢達在降低水耗能耗等環保領域的技術優勢,以及在抗菌面料等健康領域的技術積累,未來溢達會不斷探索豐富‘大環保大健康’產品線。”馬偉萍說。
從研發紡織自動化裝置供自身使用,到向行業其他企業推廣應用,技術轉化也已成為溢達的重要發展策略之一。在紡織服裝行業深耕40多年,溢達從生產服裝向生產服裝製造裝置轉型具有核心競爭力。目前,溢達在紡織服裝機械裝置領域已完成生產訂單近2000臺。
“圍繞做強做大‘十如仕’和‘派’兩大自主品牌,我們近年推出了更多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新品,並持續進行營銷策略創新。比如加入直播經濟的大潮,眾多高管變身推介自主品牌的代言人。”溢達集團質量保證及十如仕中國運營總監蔡崴說。
同時,溢達也在著力加強與國內知名服裝品牌的接洽和合作,爭取拿到更多國內訂單。
數讀
溢達每年的R&D投入約為2億元,佔銷售收入3.6%左右。
在自動化裝置的改造和研發上,溢達近年已累計投資超過20億元。
截至2021年5月,溢達已獲得授權專利1692件,其中發明專利570件。
近年來,溢達每年收到的合理化改善建議超過2000條,被採納比例超過50%。
觀察眼
以人為本啟用創新基因
從襯衫免燙技術的“全球頂尖”到挑戰紡紗極限的“全球最細”,從中水回用技術的“行業最強”到無水染色的“行業最先”,諸多榮譽背後,折射出溢達對創新發展的極致追求。
把極致追求變為現實,離不開制度的支撐。溢達設立的“創新基金”和寬容的試錯機制,紮根於每一個車間每一個工位的“合理化改善建議”,每年約2億元的研發投入機制,煥發出“科創興企”的勃勃生機。
把極致追求變為現實,離不開對人的關注和調動。讓更多一線員工成長為技術工、多面手、工程師,溢達每年在員工培訓上的投入超過1000萬元,國家開放大學“溢達助力計劃”、“You Can Code!”計劃的實施,推動眾多員工實現職業進階,實現員工和企業的雙贏。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溢達的技術人員與管理層人員相見,技術人員對管理人員不以職位相稱,如對劉姓總經理不稱“劉總”而稱“老劉”;管理人員對技術人員則以技術頭銜稱呼,如對劉姓博士稱“劉博”,對李姓工程師稱“李工”。而對於那些同時身兼技術與管理職務的員工,同事一般均以技術職務稱呼。
或許正是這種從上到下的對技術的尊重,以及技術崗位與管理崗位平等尊重的氛圍,讓眾多工程技術人員能夠在溢達默默耕耘,潛心研究,讓這家傳統紡企不斷問鼎“行業最新”“行業最強”乃至“全球頂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