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又出手了。
投資界獲悉,戶外家居品牌「Outer」宣佈已完成5000萬美元B輪融資,由今日資本領投,其他投資方包括Tribe Capital、C資本、Upfront Ventures以及老股東紅杉中國、Mucker Capital、Mantis VC、Unpopular Ventures、Reimagined Ventures等,陣容豪華。
今年1月,Outer獲得由紅杉中國和SHEIN聯合領投的A輪融資,一度在圈內引發轟動。Outer創始人劉佳科向投資界透露,公司最新估值比上一輪增長近10倍。由於海外疫情,人在美國的劉佳科還沒跟今日資本徐新見過面,但雙方透過遠端完成了盡調等各項事宜。
時間回到2002年,13歲的劉佳科隨父母去了美國,畢業後他搬到洛杉磯開始了創業之路。直到2016年他回到故鄉浙江,看到了表哥的傢俱工廠給美國合作方做代工,開始萌發了新的創業念頭。2018年,劉佳科聯合Terry Lin創辦了Outer,專注於戶外生活家居品牌。憑藉一款高階戶外沙發,Outer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在去年成為全美增速最快的DTC品牌。
Outer崛起並非個例,眼下跨境電商正火了起來。從跨境電商巨無霸SHEIN到童裝DTC品牌PatPat,一筆筆令人咋舌的融資誕生。這些,都得益於中國優質供應鏈,Made in China消費品牌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進入海外千家萬戶。與其內卷,不如把視野放遠一些,越來越多知名的消費VC開始扎入跨境電商。
徐新打了一通電話,決定投他
此前紅杉和SHEIN也投了
用了一通電話,徐新就敲定了這一筆投資。
數月前,身在洛杉磯的劉佳科在與徐新接觸,第一次電話就聊了3個小時,從晚上9點到凌晨12點,兩人對於公司的看法強烈一致——不會做任何稀釋品牌價值的事情,比如為了銷量而犧牲客戶體驗。這在劉佳科看來極為難得,“有些投資人會把DTC品牌當作網際網路公司來投,砸錢做高估值,這種模式是本末倒置的,因為它不盈利。”
劉佳科坦言,今日資本一直是Outer的目標物件之一——這家投資機構在電商品牌方面的投資經驗和成績無需贅言,特別是徐新本人身上帶有無可複製的投資記錄。
徐新足夠果斷。和劉佳科通完電話後,她又和Outer的三位高管連續聊了近9個小時,最後又給劉佳科撥了一通電話:“我們已經準備好出TS(投資意向書)了。”整個過程下來,從雙方聯絡、磨合,到簽定TS、完成盡調,都是遠端操作,至今劉佳科仍未與徐新真正見過面,“這是最順利的一輪融資。”
一家賣戶外傢俱的公司,憑什麼打動今日資本?徐新表示,“Outer的使命是讓人們走出戶外,這很簡單,也很有力量。消費者現在已經敏銳地意識到戶外生活的重要性,Outer的火箭式增長證明了每一款產品背後都有著深思熟慮的設計,這家公司正在為這個行業注入新的活力,他們最近的成功也證明了這一點。”
此外,徐新認為劉佳科是一匹千里馬,看中了他組建團隊的能力——華人背景,團隊主體在美國,能吸引到來自NIKE等的豪華高管團隊,供應鏈在中國,也順利連線了兩地資源。
這一次是Outer自2018年成立以來獲得的第4輪融資。成立之初,Outer曾獲得洛杉磯當地種子基金以及電商公司、個人創業者的投資;此後,Outer開始被中國VC注意到,接連獲得了險峰K2VC、梅花創投、UpHonest Capital威誠資本、紅杉中國以及SHEIN的青睞。
其中,險峰K2VC是Outer在國內的第一個投資人。2019年5月,Outer的產品剛上線還沒有什麼資料,與劉佳科影片了幾次的險峰就決定出手,投資團隊跑到浙江的工廠參觀,雙方聊得十分投機,那時Outer也希望透過國內的VC/PE為將來鋪路,融資就這樣敲定了。
半年後,梅花創投也出手了。當時忙碌的劉佳科和吳世春在機場匆匆見了一面,聊了不過20分鐘,吳世春當即拍板:我要投。幾乎每一個與Outer接觸的投資人都十分篤定。今年1月,Outer完成1050萬美元A輪融資,紅杉中國和跨境電商超級獨角獸SHEIN聯合領投。
一位浙江男生海外創業
把沙發賣給美國人,一張5000美元
Outer崛起背後,正是理工男劉佳科的創業故事。
1989年,劉佳科出生在浙江,2002年小學畢業後他隨父母到了美國。大學期間學的是計算機工程專業,算是碼農出身,畢業後劉佳科搬到洛杉磯。他曾就職於英雄聯盟的母公司Riot Games(拳頭公司),幫助這家公司與騰訊的合作。
在洛杉磯工作的這段時間裡,劉佳科積累了一些經驗與資源。2012年,他開始思考是繼續上班還是創業。思慮再三,他決定放手一搏。第一個創業專案是做了一個企業級服務的軟體平臺,採用線下眾包的模式,幫助美國一些主流軟體公司來做資料收集。這家公司曾有過幾輪融資,直到目前劉佳科仍是股東。
在浙江老家,劉佳科的表哥一直從事戶外傢俱生意,且只做出口,給美國幾個大中型零售商做代工。2016年左右,劉佳科回國去表哥工廠裡參觀了一趟,發現生意很好。他心念一動:可以幫表哥在美國做一個電商渠道。當時,表哥工廠裡賣的傢俱在美國中低端市場很普遍,只不過線上銷售會有一些價格上的優勢。那時候,劉佳科的做法比較簡單——透過亞馬遜去賣貨,利用價格優勢去競爭。
一年後,DTC消費品牌在美國火熱崛起。所謂DTC,英文全稱Direct-to-Consumer,意思是直接觸達消費者。劉佳科判斷,這種商業模式很適合戶外生活領域。而期間,美國有幾個宏觀的現象引起了他的思考。
首先,千禧年一代成為美國最大的消費主力軍,他們更看重社會公益心、品牌透明性和真誠度,以及社交屬性,瞄準新一代消費者一定是最大的機會;這些新興消費者,也是美國買房的最大主力軍,給家居市場帶來一個大機會;此外,美國人喜歡在戶外生活,不管是後院還是陽臺,大多數家庭中都有一個很大的戶外生活空間。綜合下來,創造一個屬於這一代年輕群體的戶外生活品牌,前景可期。
於是,劉佳科開始尋找合夥人。他在領英上私信了很多人,很快,Terry Lin——華裔出身,曾是美國第二大家居品牌Pottery Barn的首席設計師,回覆了劉佳科。聽了劉佳科描述未來要做的事情及方向後,Terry欣然加入。2018年,Outer正式成立,定位為一家高階的戶外家居品牌。
至此,一個創業的“三角”形成了:劉佳科、Terry Lin以及遠在浙江的表哥,他們用自己的啟動資金研發並上線產品。這是一個典型的華人核心團隊、中國供應鏈,並把產品賣到海外的“跨境電商專案”。
成立以來,Outer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做極致單品。從 2019年正式上線到 2020 年 9 月期間,Outer只發布了一款產品——戶外沙發,單價5000美金。僅僅靠著這一款產品,Outer 的復購率就達到了10%,整個品牌銷售額在 2020 年做到了 10 倍增長。這既得益於戶外客廳概念在美國的流行,也受益於疫情——美國疫情期間,由於無法在公共場合的室內用餐和聚集,戶外家居的購買力得到極大的釋放。
目前,Outer的生產團隊和供應鏈團隊依舊設在國內,除了浙江還在全國幾個城市設有工廠,也在印尼、印度等國家設有工廠。截止今年7月,Outer在全美建成了1000個鄰居體驗廳,不設展廳的方式節省了一筆不菲的營銷費用,讓Outer將資金投入更需要的地方,比如產品和優質供應鏈的打磨。
屬於中國創業者的機遇
投消費的VC,開始轉看跨境電商了
事實上,這並不是徐新第一次出手跨境電商。
今年7月,童裝DTC品牌PatPat宣佈完成5.1億美元C輪和D輪系列融資,重新整理了國內跨境電商行業已披露的最大單筆融資金額記錄,投資方陣容出現了徐新掌舵的今日資本、泛大西洋資本、鼎暉百孚、SIG海納亞洲、渶策資本、DST Global、GGV紀源資本一眾知名VC/PE的身影。至此,PatPat正式躋身獨角獸行列。
徐新接連出手,可以視為跨境電商創業火爆的一縷縮影。這條以往被鮮少關注的賽道,正在誕生一隻只想象不到的獨角獸。
最當紅的莫過於SHEIN。這家專攻快時尚跨境女裝的公司,今年以來快速奔跑,估值一路飆升,身後集結了包括集富亞洲、IDG資本、景林投資、紅杉中國、Tiger Global、順為資本等知名VC/PE機構。據悉,目前SHEIN在老股轉讓中估值已經達到1000億美元,令人驚歎。
為何跨境電商如此火爆?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的優質供應鏈已經十分成熟。經過四十多年的積累,國內製造業在某些領域極其發達,出口產品的質量過硬,Made in China開始以一個嶄新的形象面向世界。此外,正如劉佳科所說,中國的電商的運營能力、建造力不亞於美國的眾多頂級團隊,甚至是超越。
疫情也意外成了催化劑。過去兩年,由於中國疫情防控及時有效,外貿企業生產復甦的速度相對更快,使得中國在供給端佔領壓倒性地優勢。當很多國家生產受限的時候,中國的工廠裡機器不停歇地運轉。這裡有一組資料:據海關廣東分署統計,2021年1—8月,廣東外貿進出口5.24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9.6%。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集裝箱和船舶出口分別大幅增長4.2倍和54.6%。
相信不少人都還記得過去數月間,跨境電商賣家遭遇了一場十年不遇的行業劇震——2021年5月以來,亞馬遜上的中國賣家遭遇大規模封號,損失十分慘重。這也客觀造成了不依託亞馬遜等平臺的中國獨立電商公司的爆發。深圳某位不願具名的投資人瞭解到,不少被亞馬遜封號的大賣團隊,準備原班人馬出來做一個全新的跨境電商獨立站,擺脫對亞馬遜的依賴。
一個悄然的趨勢正在出現:國內投消費的VC,正在集體殺入跨境電商。一位投資人分享了他一個看似淺顯的邏輯:“很多中國創業團隊都證明了這個路徑的可行性——正如SHEIN把中國生產的衣服賣到海外,Outer把中國生產的家居賣到美國,那麼小家電以及各種衣食住行各個細分行業,為什麼不可以都以這種方式來做一遍呢?”
這是一波屬於中國創業者的機遇。劉佳科說,美國幾年前曾有一波DTC熱潮,他們把一個簡單的產品重新包裝去吸引客戶,卻沒有想過如何把產品做的更好——因為他們團隊在美國,距離供應鏈很遠。但現在不同了,坐擁供應鏈優勢的中國團隊,正在把產品賣到海外。用一位投資人的話來說,未來走向全球的中國消費品牌,可能就在這一波浪潮中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