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經濟工作會議很快就召開了。
上一篇文章裡,藍白跟大家聊過,年度經濟工作會議之前,一般都有一個吹風會,確定了方向後,一週以內肯定會開年度會議。
按照慣例,我先梳理幾個新提法,再聊房地產明年的風向。
1,指出“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需求收縮,社零資料很差,大手大腳的消費變少了。
供給衝擊,PPI上行推高CPI,上游漲價,中下游企業很難。
預期轉弱,不敢做生意,不敢創業,不敢買房了。
三重壓力,這是大前提。
怎麼解決這三個壓力?
很簡單,三板斧走起,財政、貨幣、基建齊發力。
降準只是第一步,降息也可以期待一下,加大財政支出,減稅降費,製造業稅收返還,地方債發行提速,基礎設施建設還要“適度超前”。
會上還明確說了,“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
說明啥?
說明穩住經濟將是2022年的第一要務,一切都要給這個目標讓步。
大家可以看一篇報道,中財辦副主任韓文秀,在“2021-2022中國經濟年會”上,專門做了經濟工作會議的詳細解讀,其中有一句話:穩字當頭,慎重出臺有“收縮效應”的政策。
這句話,懂得都懂。
2,注意雙碳和共富的新提法。
關於共同富裕,強調“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關於雙碳,“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
這兩個字非常重要,意味著:
雙碳不會再搞運動式一刀切,共富相關的教育雙減、房產稅、反壟斷,也會以更溫和的手段、更長期的目標、更堅定的力度來執行。
當然,重頭戲少不了房地產,也是今天重點要聊的內容,我們來看一下原文:
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併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援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
這是5天時間內,高層連續針對房地產做出表態。
第一個重點,再次強調房住不炒,沒有任何意外。
前幾天的吹風會里,很多人看到沒提“房住不炒”,立馬歡呼雀躍,認為政策大鬆綁是板上釘釘的事。
當時藍白跟大家說了,不要過度解讀。
你仔細看的話,吹風會里,不光房住不炒沒出現,雙碳和共富也沒出現。
作為經濟民生的三個重大主線,怎麼可能一個都不提?這不符合常識。
事實上,這些詞,不管提與不提,都將是毫無疑問的主要政策脈絡,吹風會上確定新提法,新方向,留到更正式的經濟工作會議上再強調也不晚。
第二個重點,預期引導、新發展模式、長租公寓、良性迴圈。
預期引導和良性迴圈,在上一篇文章裡,藍白跟大家解讀過,沒看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短期要穩,調控的“三寬組合”定型:寬貨幣+寬財政+房地產邊際寬鬆。
長期要變,樓市要實現保障房+商品房的“雙輪驅動”。
至於新的發展模式,值得好好聊聊。
與新發展模式對應的,當然是舊發展模式。
《經濟日報》上個月有一篇文章,其中聊到過這個詞,土地流拍蔓延,倒逼地方土地財政轉型,這是“發展方式之爭”。
自2015年以來,我國對土地財政依賴度逐年提高。
土地出讓金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比重明顯上升,從2015年的16%上升到2020年的接近30%;
而財政第二本賬“政府性基金收入”更依賴賣地所維繫,土地出讓金佔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比重從2010年的77%,上升到2020年的88%。
“土地託底財政、財政託底金融”,已經形成閉環。
財政、城投、基建、開發商、銀行、購房者,整個鏈條上的主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中泰證券研究所資料顯示,2021年31省前10個月成交地塊的土地出讓金中,只有江蘇、浙江等8個省份土地出讓金同比正增長。
其餘23個省份土地出讓金同比下降,其中雲南、新疆、海南、黑龍江等降幅超過50%。
路徑依賴已經形成,一旦房價大面積下跌,房企大面積爆雷爛尾,土地賣不出去,期房沒人敢買,房地產行業硬著陸,將會導致不可承受的系統性風險。
2022年,就是新舊模式轉換的關鍵年份。
原因大家都知道,2021年,“賣地——土地財政——房企高週轉——房價捆綁銀行與購房者——房產擊鼓傳花流動”,這一套舊模式越來越不靈了。
新舊模式轉換,到底該怎麼轉?
這個話題有點大,提高直接融資佔比,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反壟斷
監管、調節過高收入、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攻克關鍵“卡脖子”技術、碳中和,每一個名詞背後,都可以做大篇幅的解讀。
藍白今天想聊兩個關鍵詞:財稅手段、註冊制。
先說財稅手段。
財稅相關動作,是為了增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共分兩塊,一塊是加稅,另一塊是減稅。
加稅方面,推動促進共同富裕和高質量發展的稅制改革,增加消費稅稅目、上調資源稅和環保稅稅率,儘快落地實施並全國推行房地產稅,研究探索開徵遺產稅、贈與稅、碳稅等。
像消費稅、環保稅、遺產稅、雙碳相關稅收暫且不提,房產稅這塊蛋糕,如果出現合適的支點,將會撬動大規模的稅收收入。
有經濟學家做過測算,目前房地產總市值在400-500萬億之間,假設三套及三套以上的稅率設定為5%。
在假設房地產總市值不變的前提下,這塊可以撬動的稅源高達2.1-2.5萬億。
就算房企以後不拍地了,地方也不用像現在一樣,如此擔心土地流拍。
去年全國賣地收入是8萬億,就算房產稅從試點到推廣,再到稅率、免徵面積的調整週期很長,在可以預見的10-15年的時間裡,房產稅的收入很有可能會逐步提高到萬億的量級。
還有註冊制,也是經濟工作會議的一個重點內容。
會上講了,要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在經過了科創板、創業板及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試點執行後,註冊制改革終於將“全面上路”。
註冊制的意義何在?
在很多人眼中,股市僅僅是讓上市企業獲得資金支援,與其他企業無關,與經濟無關。
這是因為,長期以來因為審批制及上市難問題,A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獨立市場。
註冊制讓風投、創投有了更便捷的退出機制。
有了上市預期,A股的高估值將會吸引大量的資金進入股權投資市場,進入中小微企業,投資和服務於新經濟。這種市場化的資金導流,是打通股市和經濟的關鍵聯結。
如此一來,居民存款會加速從房地產,向資本市場“搬家”。
經濟學家殷劍鋒指出,最近兩年,其他金融性公司,比如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在銀行的存款佔比增長非常快,對銀行負債的貢獻差不多在10%。
上次出現這種現象還是2015年,再往前是2007年的股權分置改革,這種現象背後,反映的是“存款搬家”。
在4月份,央行副行長李波曾呼籲:我國現在的居民儲蓄大量集中於銀行賬戶和房地產上,這不夠健康。應把一部分儲蓄吸引或安排到養老金賬戶中。養老金賬戶透過專業機構管理可以做長期資本配置,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配置到股權。
註冊制和財稅都是手段,只有實現居民財富的“大挪移”,才能轉變舊發展模式。
短期來看,我們暫時靠發債、節衣縮食、房地產調控邊際放鬆,來維持舊模式的穩定,這是“求穩”。
長期來看,當貨幣的水依然源源不斷流出來,房地產行業又無法成為合適的載體,必然會流入與高階製造、IT、半導體等專精特新行業相關的資本市場,這是“求變”。
2022年,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