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盡皆知,本溪縣謝家崴子有個本溪水洞馳名中外,誰知道本溪縣王家崴子還有一個毫不遜色,奇景萬千的三潭洞呢?
本溪縣三潭洞 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鹼廠鎮王家崴村南側,洞口位於半山腰,山洞距離村中的柏油路僅有1公里遠。這個洞一開始沒有名字,在村民的印象當中,只知道這是一個可怕的山洞,從來沒有人進去過。
據瞭解,最先發現此洞並向主管部門彙報的人是本溪滿族自治縣第四中學已退休的胡萬勝老師。他從小就在這個洞穴旁邊的村莊長大,也知道村旁的山下有個洞穴,村裡的人們也都知道,但就是沒人敢進去。
說起來,這還緣於一個故事,胡老師小時候,聽爺爺講,曾經有哥仨,上山砍柴,誤入此洞,幾天未歸,家人心急如焚,四處尋找,最後,有人站在洞口大聲喊,突然,在山頂有了迴音,原來,這哥仨進洞後,迷失了方向,從洞內的地道,爬到了山頂。後來,聽說又有人進洞了,但再也沒走出來。從此以後,沒有人敢進入這個洞穴。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一提這個洞,大家都毛骨悚然。
幾十年過去了,老人越是不讓進洞,年輕人越感神秘,70年代末,有人曾帶著蠟燭、穀草節等前來探秘,可是,走到洞口處,就不敢再往下走了。因為往下走就是一口豎井,立陡立陡的,坡度幾乎是直角,漆黑一片,遙不可及。
“喊上一嗓子,迴音在山中盪漾不停,不難看出,山洞之大!”胡老師說。儘管人們對這個神秘洞穴傳說得很神奇,但是解開這個“謎”一直是老人的心願。
今年(2013年)2月的一天,退休在家的胡老師,帶著三包蠟燭、手電筒、順著陡峭的砬子,開始對這個洞穴進行首次探險。下到大約40多米的豎井底之後,開始在洞底觀察、記錄。可是,轉悠了一圈,迷路了。無奈之下,只好無功而返。
有了頭一次的體驗,胡老師更有經驗了,認為洞裡沒有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可怕,進去就出不來了。過了不久,他帶好了工具,再次下洞,這次有了特大發現,他發現洞內有三個碩大的水潭,水潭兩側乳石成群,而且還有學校操場似的寬闊的空地。他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自己的努力終於沒有白費。
回到地面之後,胡老師將此事一五一十地講給了本溪滿族自治縣旅遊局劉志文局長。聞聽此言,劉局長也顯得特別興奮。8月16日一大早,劉局長便和胡老師等人再次下洞,進行實地考查、驗證。經過近4個小時的探索,他們發現這個神奇的洞穴之中還有洞,曲徑幽長,時寬時窄,寬闊之處能容納幾千人,狹窄之處只能容一人側身而行。洞內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等喀斯特地貌景觀千姿百態、奇異多變、神態各異,有的像龜、有的像魚、有的像盛開的蓮花……洞中的水系也特別發達,有泉、有湖。
面對著眼前的奇景,劉局長信服了,立即將此事向本溪市旅遊局進行了彙報。本溪市、縣旅遊局立即責成當地有關部門對該洞穴進行保護。
洞內美景令人稱奇,可是洞子應該有個名字。劉局長說,洞內有三個水潭,那麼就先叫它“三潭洞”吧。
8月27日早晨7點, 記者和胡萬勝老師等人一同驅車從本溪滿族自治縣縣城出發,經過40多分鐘,車穿過了鬱鬱蔥蔥的樹林,來到一個四面環山的村莊,村子看上去並不是很大,但是看得出來很富有。柏油路兩側有新瓦房,有飯店,還有小獨樓。新發現的洞穴就在村子的正南方,位於半山腰處,山的腳下是大片的玉米地。
臨行前,村長劉軍特意找來幾位頗有登山經驗的村民,準備陪同記者一同探險。本溪滿族自治縣第四中學的語文教師王濤特意帶上了手電,還有三包蠟燭,他說,到了洞底,沒有這些東西將寸步難行;胡萬勝老師也拿出了他的寶貝——羅盤,用來辨別方向;村民組長孟昭全找來了一根長達35米的繩子,準備下井時用。他說,沒有登山經驗的人,頭一次探險必須用繩子,更安全些;村民喬鳳忠特意借來5個探照燈,用來照明;村長劉軍還特意找來了一身舊衣服給記者換上……看得出,他們不止一次地探洞,經驗頗多。
8點35分,大傢伙一同來到洞口。洞口直徑大約有3米長,口面朝上,周圍的石崖上長滿了青苔。探險人員的到來,驚動了幾隻正在沉睡的蝙蝠,它們四處飛竄。看樣子,這個洞口就是它們的家。山洞口旁邊有一座高聳的石砬子,下方是鬱鬱蔥蔥的樹木,有果樹,有松樹……樹種繁多,從遠處望去,山洞被樹包圍著。
8點40分,大傢伙開始逐一下洞。洞口到洞底幾乎是直上直下的筒狀,彷彿是一口乾涸的水井。60歲的胡萬勝老師最先下洞,大傢伙一個挨著一個,由於初次探險,記者有些緊張,雙手緊握著繩子,腳蹬著石崖縫隙。當下到15米左右的時候,形狀各異的岩石遮住了光線,周圍失去了光亮,大家打開了手電筒和探照燈,舉步維艱地繼續下行。
意外出現了,35米的繩子到頭了,可是大家仍沒走到底。這時,雖說坡度減小了,但是,坡上的碎石不斷,徒手下行,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在記者前方的胡老師緩緩地下行,儘管記者十分小心,但是,還是一下子踩到了一塊碎石上,“嘩啦”一聲,石頭向下滾落,記者險些墜入洞底,慌亂中喊了一聲:“胡老師小心!”恰巧這時,胡老師一步跨到了一個石階上,才化險為夷。
這時候,美景在隱隱約約的燭光中顯現出來,一個個碩大的鐘乳石懸在半空中,冷眼看上去,讓人擔心它會掉下來。“這就是奇特的喀斯特溶岩,這樣的景觀至少需要上百萬年的歷史!”王濤老師對記者說。“往下走,前面這樣的景觀多著呢!”劉村長這樣一說,記者緊張的心略顯鬆快些。
半個多小時過去了,大家安全在到達洞底,開始忙碌起來,王濤和胡萬勝老師,拉著皮尺在高高低低的岩石上跳來跳去,進行著測量,不時地記錄,辨別方向。這時,一股冷氣襲來,記者才感覺到這裡很冷。據劉村長講,這裡氣溫只有13度左右,進來時需要穿帶袖子的衣服。
這裡洞中有洞,洞洞相連,層層相連,曲折迷人。剛走了不遠,記者轉向了,回頭已找不到哪個是來時的洞口。費盡了周折,大家終於進入一個碩大的廣場,這裡猶如一個“殿堂”,從洞底到洞頂,有數十米高,四周呈圓形,越往洞頂越小,整體呈現一個尖式的“寶塔”狀,更為神奇的是“宮殿”分三層,錯落有致,每層又都有“走廊”,“走廊”兩側還有小洞穴,眼前的這一切彷彿是人工修建的一般。 除了洞穴奇特外,另一大特色就是乳石,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滴滴透亮的水滴,如滾落的乳汁。地面上的石筍,石柱如林。這些大自然造化出來的“怪物”,有的像蘑菇、有的像竹筍、有的像頑童、有的像彌勒佛、有的像鯨魚、有的像蒼鷹……最奇妙的是在一隅處,有一個類似“長廊”的巖壁,在最裡面,彷彿有一座“觀音”菩薩像。在“長廊”的門口,也有一石像,彷彿是一位“仙女”守候洞口,“仙女”的雙眼,雙乳等部位清晰可見,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引人入勝。更為奇特的是洞內巖壁上長出的簇簇石花,晶瑩潔白,剔透玲瓏,如銀星閃爍,熠熠生輝。整個洞內真可謂是“處處有景,景景皆奇”。記者沉迷於美景之中,腳下一滑,身體後傾,顯些掉進身後的萬丈深淵,想起來,令人後怕。
山洞底側有三個積水潭,潭與潭之間有岩石相隔,潭內水質清澈,不深處可以見底,深處扔下一個石頭,半天才發出一聲悶響。經過測量,最大的一個潭,長寬各約40米。其中,在一個潭水旁邊有一個小洞口,滾滾清泉不停地向外翻湧。在最大的水潭內,有一根長約3米,碗口粗的類似於鐵棒子的東西,由於沒有人下去研究,不知道這根橫在水下的東西是什麼?也不知道是什麼做的,更不知道這個東西怎麼能橫在距地面100多米深的水下。就在記者欲將奇景拍下來時,第三次意外發生了,記者單腳踩空,踏入了一個洞穴內,橫趴在稀泥之中。
10點40分,記者率先爬出洞口,當大家全部安全地返回地面的時候,每個人都變成了“泥人”。經過近2個小時的探險,大家測量出,洞內地形呈南北走向,長約800米,寬度約100米,洞內共有三個大廳,三個積水潭。
除此之外,記者還發現這個洞中還有很多不解之謎:洞中的土,竟然五顏六色,有黃色,有綠色,有白色,有藍色,據地質專家介紹,這是一般洞穴不具有的奇特現象;洞中的泥,在洞裡時,是潮溼鬆軟的,而且還很滑潤,可是拿到洞外,不過幾分鐘立即變得十分堅硬;洞內的一些石頭,用錘子一敲,竟然發出空空的迴響……
前不久,來此洞進行實地探險考察的我省著名洞穴專家蔡天勤和地質專家喬溪泉,看了此洞後,備感驚訝,感慨頗深。喬先生說:“沒想到本溪(滿族自治)縣會有這麼神奇的地方,這在全國也十分罕見。一般的洞穴都沒有水,有水的洞穴特別少見,即便洞內有水,但也很少有這麼美的奇觀。”蔡先生則說:“這個洞穴完全可以進行旅遊開發!”
【附錄】鷹之隊本溪探洞—《三潭洞》
此文轉載自網友“天地孤影”等同名文章
附;時代商報
記者探險本溪“新水洞”
11月2日一早,天剛矇矇亮,本溪滿族自治縣鹼廠鎮王家崴子村村委會主任林玉安趕緊帶著村民往山上趕,他們趕著去用木條和繩子封閉三潭洞洞口,以防有人進入。
“這可是將來能造福全村400餘戶村民的‘金洞’啊!”林主任想把洞裡上億年才能形成的鐘乳石、石筍、石柱通通保護起來,直到有人開發。
此前一天,記者從瀋陽出發,趕了百餘公里的路,終於趕在村子封洞前,一睹了幾億歲高齡的三潭洞芳容。三潭洞喀斯特地貌炫美奇特,但這個洞到底有多深,有多大,至今也沒人能說得清。
垂直五六十米入洞
從田師付鎮到鹼廠鎮王家崴子村,大約十多公里是青一色的盤山道,沿山盤旋而上,就能到達王家崴子村。這個村子南北全是山,三潭洞就座落在南山上,當地人叫它“南窯大洞”,而三潭洞則是因春夏豐水時節,洞中可見三個至清的靜潭而得名。
據當地老人講,三潭洞是個“仙洞”。很久以前,曾有隻被獵人打瘸腿的狐狸逃入洞中,村裡的孩子常常揹著大人跑到洞裡玩,有時迷了路,出不了洞,就只能哭著等大人來救。
進入三潭洞是件十分費力的事,直徑十多米的洞口滿是雜草碎石,下洞處更是立陡立崖,泥土溼滑,稍不留神就會一骨碌滑到一眼見不到底的洞裡去。洞內漆黑一片,從沒有人敢隻身入洞,通常人們都要帶著高能手電結伴而行,一個個拽著根粗大的繩子,一點點試探著往下溜。有村主任林玉安作為嚮導,記者一行8人很快到達洞底,洞底畫有很多細線,這些都是進洞的探險者為避免迷路留下的路標。洞裡並不冷,一年四季的氣溫大約都在十多攝氏度。不過溼滑得要命,錯綜複雜的石頭陣中,人能走的路全是黃泥路,黃泥粘在腳上積得厚時,常常可以粘掉鞋子,在這樣的洞中前行,困難可想而知。
洞中三步換景
洞中有洞,洞洞相連。三潭洞就像一個碩大的天然迷宮,至今沒人能說清該洞有多大,洞內有多少個洞。往往進入一個溶洞內,可以看見五六個洞口。而且洞洞相連,走哪個洞都走得通,只是路線不同,景觀各異。4個多小時,記者走了上千米,穿越了五六十個洞,三步五步一景,真是大飽眼福。高聳數十米的洞頂有如盛開的蓮花,一層高過一層,比帝王的皇宮寶殿還要大氣豪華;陡峭崖壁上深深鑲嵌著的”童子拜觀音“,神形兼備,連衣服的褶皺都清析可見;還有難得一見的“千年靈芝”、“人參”,巨大的虎頭石、惟妙惟肖的“十八羅漢”、帶著皇冠的“女王”、額形似桃的“壽星”、懸崖邊上奏笙彈琴的“宮庭樂隊”……千姿百態的鐘乳石、石筍巧奪天工。
據稱,更有意思的,是分佈在洞穴深處的謎洞和一人洞。由於危險,記者無法到達。從小在此長大,對此洞十分熟悉的村民丁乙虎向記者描述,謎洞在記者走的洞之上,由於崖壁低矮,人只能爬行透過,不過,即使對洞情很熟悉的人,鑽進那個洞也需幾個小時才能找到出路,爬了半天又回到原地是常有的事。而一人洞則是洞口小得只能容一個瘦弱的人透過。
地下暗河阻路
三潭洞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是深深墜入洞底的那汪潭水。那是記者一行跋涉了1000米之後才見到的地下暗河。暗河被洞體分割成一個個靜潭。同行的當地村民、49歲的田文學告訴記者,他見過春夏漲水時,這裡呈現三個深潭的樣子。
在村內400多戶人家中,入洞探險時間最長、路程最遠的當屬林主任的父親林志軍。今年69歲的林大爺曾在三十多歲時,隨駐地部隊一起進過洞,日出而入,日落才歸。
老人告訴記者,他們大約走了2000多米路,曾在途中看到過先人的白骨。那裡,又有地下暗河阻路。地下暗河的寬度,用當地人的話形容,是邁一步太少,邁兩步則太多,雖然不算太寬,但由於水太深了,又特別冷,至今也沒人敢跨越,即使當時部隊進洞時照明等裝置很先進,也無法透過。
由於洞內十分潮溼,電池在洞內消耗得特別快,可用10小時的新手電,到洞裡最多隻能支撐五六個小時。記者走到千米之時,也想再往前走,可林主任考慮到安全,還是進行了阻止。等到8個人跌跌撞撞原路返回時,記者已暈頭轉向,找不到回來的路了,中途事先帶下去的六把手電也不時熄滅,待到大家全部爬出洞口,已大汗淋漓,泥土滿襟了。
首席記者 馬薇
本溪滿族自治縣龍道溝景區,距離本溪市92.7公里,總面積約16000畝,全長6.5公里,是集湖、溪、澗、洞、林、石、瀑布等自然景觀為一體風景區,景區分為東岔和西岔,東岔主要有八卦陣、八仙園、垂釣園、閱心亭、人工瀑布、吊橋、老平砣等景點,西岔主要有蛇仙地、天女木蘭園、楓葉園等景點。景區內的較高峰老平坨海拔1252米,是周圍群山的較高峰,站在峰頂白雲在腳下,抬頭即藍天。
三潭洞已經被龍道溝景區囊括了,但是因為是豎井式,現在還沒有深度開發。
龍道溝抗聯密營遺址位於鹼廠鎮龍道溝景區,進入景區後順著上山路線走500米就能看到抗聯戰士留下的諸多遺蹟,景區內山高林密,是當年楊靖宇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部所在地。其中有重要抗聯遺址七處:藍兒溪、地窨子、茅草屋、儲糧罐、練兵場、抗聯井、馬燈。三潭洞抗聯密營遺址形成於白堊紀,以洞內有三個深不見底的水潭而得名,是抗聯一師一團團部。在該景區可以原汁原味體驗到當年抗聯戰士的生活和練兵場景,併為他們的不屈不撓、艱苦卓絕所震撼。
謝謝朋友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