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默
1
如果《甄嬛傳》放在今天播,還能不能收割當年的國民熱度?
答:非常不好說。
不像今天的網劇,在開篇幾集,把所有能整的活兒都整了,劇情緊湊,製作精良,在把觀眾都吸引進來之後,後面的劇集大量注水。
《甄嬛傳》當年的拍攝,還是很講究循序漸進的。且由於過於用力鋪墊女子的美好,這部劇的主要bug,都出現在了一開篇的幾集。
這部劇的第6集,四郎與嬛嬛初見,那年杏花微雨,嬛嬛在樹下吹起《杏花天影》。多麼唯美的畫面,除了這個洞簫,拿反了。
那年嬛嬛為四郎撫琴,古琴一直都放反了。
在第12集裡,嬛嬛演奏古琴,音效竟然是一首古箏曲。
但是,在當年,這些bug並沒有給這部熱播劇帶來絲毫負面影響,媒體更是一路盛讚這部劇“360度無死角,秒殺所有山寨古裝劇”,收視率一路飆升。
為啥呢?當年的資本這麼容易操控輿情嗎?
《甄嬛傳》是2011年11月17日開始在電視臺播出的,2012年3月26日,開始在安徽衛視、東方衛視上星首播的,而這些bug,直到2012年4月,才被專家陸陸續續看出來。
彼時,觀眾的情緒,已經繞整個紫禁城走了四圈,操心的都是皇子這樣的大問題,誰還管一把古琴放沒放反?
總結一下,這個bug沒有發酵,主要是當年的觀眾文化積澱不深,專家追劇又不積極造成的。
2
70、80後對於古琴的瞭解,基本停留在《廣陵散》,這還得拜餘秋雨當年那本《文化苦旅》所賜。
至於古琴放沒放反?餘秋雨沒寫,我們怎麼知道。
但是,如果《甄嬛傳》放在今天播,這些bug恐怕無法延遲發作。
在年輕人社交App Soul上,搜“古琴”,有5萬多條瞬間,257萬次瀏覽。
“古琴”是Soul上聚集了眾多年輕人的知名圈子,有人熱衷於翻譯晦澀的古琴譜,有人樂此不疲地打卡練習。
當年四郎對嬛嬛說,這首《杏花天影》,用洞簫吹奏,減輕了曲中的愁意,但是如果在春夜用壎吹奏,會更得曲中妙處。
咱也不知道壎是個啥,他說的是真的假的。但是,在Soul上,真的有人在認認真真練習吹壎。
如果你以為他們的古樂器練習還是正襟危坐,高山流水,原來曲高和寡的古琴還能彈貝斯,還能打碟。
這種形式繼續發展下去,還能整出這樣的盛況——
這首《夜空中最亮的星》,來自Soul 跟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進行的一次跨次元嘗試。
如果不是你用小胖手親自點開,完全想不到用8700多年前的骨笛,3000多年前的五孔陶壎,骨排簫,蕉葉式琴等古代樂器,能把《夜空中最亮的星》這首神曲,演繹出如此吹拉彈唱、盛世歡騰的趕腳。
有人說,創意就是舊元素的新組合。
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傳統文化,他們用新元素,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另一種美感。
這首古樂版mv一經發布,就引來了大量souler的關注。不止是關注,有甚者在古樂版的基礎上加入更多新鮮元素,進行了二度創作。
比如下面這一版,諸葛亮的古琴,貓和老鼠的鋼琴演奏,馮鞏的三絃快板,再加上範偉的嚎叫,於和偉的鬼畜。這麼說你肯定已經懵了,但mix在一起真的很和諧很美妙很驚豔啊。
3
夜空中最亮的星,來自幾千前發出的光,而有人身在繁忙都市,卻試圖還原著幾百年前的美麗。
Soul上有一個叫@萃華年的milly的女生,3年前入了簪坑,開始自學古風頭飾的製作。
從玉簪花做到纏花,再到她自己研究出的創新工藝——紙工仿點翠,Milly買材料回來一點點實驗改造。
做古風頭飾比我們想的要複雜很多,光設計圖稿就要畫好幾版,還要考慮頭飾的佩戴性和堅固程度,把那些精細的珠子鵝毛一點點貼上去已經是最後一步。
她做過牡丹冠、雙鳳牡丹冠、五鳳冠、翟冠。哪一頂放到電視劇裡,都能掀起血雨腥風的爭鬥。
三年來她釋出的手作古風頭飾,引來了許多souler的狂贊,很多人找她定製,或者跟著她入坑。
如果你理解的國風還停留在穿著漢服滿街晃,那你不妨去Soul看看,“國風”早已成為一個龐大的星球,不僅有這樣的古風頭飾愛好者,還有漢服設計師,團扇達人,刺繡小天才。
以及,在這種氛圍感染下,有人吃著巧克力,也不忘復原一個三星堆黃金面具。
這都是些什麼人?是若干躲進深山的細分領域李子柒麼?
如果去細看他們的日常,你會發現他們平時就是程式設計師,教師,銷售,酒吧老闆,美術設計,在校大學生。
4
這一切,讓人有一種魔幻的分裂感。
明明在媒體的描述裡,這一代的年輕人是浸泡在漫畫裡、徜徉在遊戲中的網際網路原住民,他們脫離了傳統禮教的束縛,跟傳統文化隔著無法接續的鴻溝,他們渴望進入賽博朋克的世界,隨時準備奔著元宇宙去了。
連整個商業世界,都表示做好了追隨他們去元宇宙的準備。
Facebook說自己5年內要成為元宇宙公司,騰訊投資了“元宇宙第一股”的美股遊戲上市公司Roblox,位元組跳動斥資近1億元投資了被稱為“中國版Roblox”的手機遊戲研發商程式碼乾坤,而被認為最有可能實現元宇宙的遊戲公司,竟然也在投資元宇宙,比如米哈遊就在6月投資了“社交元宇宙”平臺Soul。
元宇宙到底是個啥?
打破次元壁?虛擬社會?網路公民?
周鴻禕說,如果元宇宙是“只要閉著眼睛躺在床上,插著管,供著營養液,透過刺激你的腦電波,就能產生無數的幻覺和形象,最後不就成了電影《駭客帝國》裡的人肉電池嗎?”
預言有自我實現的功能,我們今天的定義、想象和共識,也許就在決定著元宇宙在未來的自我實現。
我更願意從另一種可能性上去想象元宇宙,它的核心是另一個維度上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絡依然是這個世界的第一要義。只是沒有了現實的壁壘,人們可以憑藉志趣,愛好,性格更快地找到彼此。
就像在這個主打“年輕人社交元宇宙”的App上,沒用過的人都以為看到的會是滿眼的洛麗塔,二次元,遊戲,街舞,但是每當你輸入一個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關鍵詞,總會有大批的人被找到。他們分佈在這個元宇宙的各個角落,就像夜空裡散落而不被發現的星辰,以興趣相聚,組成一個部落。
他們也許今天相聚於某款遊戲的元宇宙,明天又在古琴的元宇宙裡碰頭。
元宇宙裡發生的故事,應該如這次Soul攜手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河南博物院開啟的「Soul博物館元計劃」之「國風雅,遇知音」系列活動,不僅把喜愛國風的年輕人聚到了一起,還以另一種形式重燃了古典民樂的美妙。
8700年前的賈湖骨笛,這個國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吹管樂器,音色悠遠;距今約3000年的五孔陶壎,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對於甄嬛傳研究者們,可以自己研究一番《杏花天影》到底用什麼吹奏更有曲中妙處,四郎當年到底有沒有忽悠嬛嬛?
此外,Soul還與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一起落地了「國風雅,遇知音」星光演奏會,不僅有《夜空中最亮的星》,雙面鏡樂隊(Soul SSR-品味比臉重要)、高人氣女歌手VaVa、爺青回的歌手組合青鳥飛魚、配音演員陳張太康、古風歌手排骨教主等等,都帶來了自己對國風的理解。
別看這只是一場古風演奏會,卻在站內吸引了大量使用者。讓人們好奇的,不僅是這些穿越千年而來的聲音,更是古樂器與現代流行音樂的碰撞。
作為國家級綜合博物館,因為考古盲盒、線上考古等新嘗試,近幾年河南博物院在年輕人中頻頻“出圈”。此次跟Soul合作,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團長霍錕還在線上與大家分享古樂器挖掘、文物修復、樂譜復原等知識。
從11月初,“Soul博物館元計劃—國風雅,遇知音”活動上線開始有大量對於國風感興趣的網友參與,大家在話題頁上不斷分享著自己手繪的國漫,音樂,漢服,古飾,書法。
也正是平臺這些年輕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讓我們發現原來傳承還有更多方式。
5
在Soul上有一位自稱90後天蠍大叔的文物修復師,每隔幾天就會發一張碎成渣渣的殘瓷碎瓦,幾天後再發一張經他修繕後完整如初的文物,他從事文物修復工作長達7年,修復過的文物有幾百件,發上來的就有清代鬥彩花瓶,元代青釉高足碗,漢代環首鐵刀。
成千上萬的粉絲對這些來自幾千年前的“樂高拼搭”充滿了興趣,他們的理由是,“看文物修復本身就很治癒”。
什麼是文物修復?文物修復一定是在故宮裡嗎?
當來自春秋時期的王孫誥編鐘與王孫誥編磬,讓人感受到啥是金聲玉振,啥是上古廟堂音樂的皇皇穆穆;當那支灰陶燒製的壎,撫慰了深夜的心情;當這些古老的樂器重新吹開這片土地上傳承的情感與審美;當人們一起認出了,夜空中一顆又一顆最亮的星。
Soul上的人們啊,也許那一刻,你們正坐在河南博物院的門口,一起修文物。